首页期刊导航|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陆建德

双月刊

1007-7766

010-85195605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Journal New Perspectives on World Liter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该刊集信息性、资料性、学术性为一体,介绍外国文学现状及新流派,报道有关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二战硝烟下的中英文化交流——1944年陈西滢的两次剑桥之行

    陆建德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3年,陈西滢赴伦敦担任中国驻英文化中心的代表,以促进中英文化交流。陈西滢在英国经历了二战的尾声并目击战后盟国欢庆胜利和重建世界秩序的一些场景。本文通过读析《陈西滢日记书信选集:1943-1946》所记录的陈西滢赴英上任始末以及两次剑桥之行,还原二战硝烟中一段承载着民族使命与个人情怀的中英文化交流史,追溯中国现代文学知识分子与英国文化史上的传奇人物不期相遇和碰撞的情景,以说明两国文化交流及文明互鉴对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积极影响。

    《陈西滢日记书信选集:1943-1946》弗·雷·利维斯奎妮·多萝西·利维斯

    合作与纷争:《党派评论》与托洛茨基

    蒋洪生
    1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年代末,原本倡导和刊发无产阶级文学的美国《党派评论》转变为一份具有鲜明反"斯大林主义"和亲"托洛茨基主义"色彩、重视现代主义文学和先锋派文艺的杂志。基于对托洛茨基政治观和文艺观的认同,《党派评论》积极寻求与托洛茨基的合作,于是,托洛茨基在该杂志发表了多篇重要文章,主张"艺术的完全自由"。但托洛茨基与《党派评论》的合作远非一帆风顺,而是有过激烈的纷争,存在一个从大体合作走向基本破裂的过程。告别托洛茨基之后,《党派评论》知识分子逐渐从左翼立场转向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乃至冷战意识形态和新保守主义。

    《党派评论》托洛茨基政治转向

    展演"别处的世界":《赵氏孤儿》英国改编版中的东方主义与剧场要素

    李元
    3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第一部被译介到欧洲的中国戏剧作品,英国剧坛分别在18世纪中叶和21世纪初叶对其进行了改编和再创作。两个改编版本从创作缘起、剧作文本、戏剧制作到演出效果差异显著,前者是英国当时流行的英雄剧与女性-悲剧的糅合,后者则被定位为"中国的哈姆雷特",但两者都按照英国戏剧传统和价值观来重塑这部中国古典戏剧作品,服务于英国中产阶级观众,而且,两个改编版本的制作和演出都被票房和社会文化环境裹挟,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印度学者拉斯顿·巴鲁卡所称的"一种幼稚的、未经审视的民族优越感"。《赵氏孤儿》作为"别处的世界",在两次改编中被转换为英国情调的自我投射。以中国的剧作版本作为参照对两个英国剧作版本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思考文学跨文化改编的伦理问题。

    改编中国风东方主义戏剧传统剧场要素

    "理论之后"的现实主义诗学批评探索——评《现实主义幻象:从巴尔扎克到阿拉贡》

    孙婷婷
    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学者亨利·密特朗所著的《现实主义幻象》虽然在理论上未有新的建树,却切实提供了一种研究现实主义文学的新路径,即从写作的技巧、风格等形式层面入手,分析现实主义幻象的形成机制。该书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揭示了巴尔扎克等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中现实主义符码所发生的"偏移",并指出在这种偏移中已经出现形式创新和现代性元素的萌芽。本书可贵之处在于,它采用形式主义研究路径,却并未导向排斥指涉和读者参与的陷阱。

    现实主义幻象形式主义研究亨利·密特朗真实效应偏移指涉

    《万尼亚舅舅》中的外省问题与知识分子责任

    付雅璇
    7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契诃夫在《万尼亚舅舅》中延续了他对外省的一贯关注,且突破了俄国文学传统中的"首都-外省"二元对立的神话,将外省还原为历史的真实样貌。契诃夫将外省视为和首都一样有权利追求进步的空间,从而将外省问题与知识分子紧密相连,使对外省环境的关注上升为对俄罗斯知识分子责任问题的探讨。从这一角度来看,《万尼亚舅舅》展现了契诃夫对俄罗斯社会进步的深刻关怀及思考。

    外省首都契诃夫《万尼亚舅舅》知识分子

    《天使,你是谁?》中的文化隐喻和身份困境

    林汎沸
    8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比亚作家易卜拉欣·库尼的小说《天使,你是谁?》讲述了图阿雷格族父子马西和尤杰尔丁为起一个本民族名字而引发的矛盾纠葛和悲剧,藉此探讨了两代人在确认自我身份认同过程中的不同路径抉择,揭橥了利比亚少数民族自卡扎菲1969年执政以来在民族同质化政策下经受的苦难。本文聚焦于小说所反映的利比亚多民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所面临的身份困境,通过将小说的内部世界与它所映照的动荡的利比亚政治、社会和文化现实相联系进行考察,认为库尼浓厚的现实关切突出体现在一个问题上,即个人在利比亚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必经的对部族、国家的归属意识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自我认知变化。小说对该问题所体现的批判性思考,对于利比亚以及同样面临国家认同建构的第三世界多民族国家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天使,你是谁?》卜拉欣·库尼文化隐喻身份认同

    尼·科利亚达独角戏《纪念演出》中的受话者

    刘婧玲
    10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俄罗斯著名剧作家尼·科利亚达在1989年创作的独角戏《纪念演出》中充分利用看似缺失、实则形态多样的受话者塑造边缘小人物的情感与心理特点。剧作家借助显性受话者刺激主人公向外释放情感,又以隐性受话者促使作为边缘小人物的主人公向内直面心灵困境,深度呈现其孤独与绝望的情感状态,唤起转型时期俄罗斯人的情感共鸣,与作为深层受话者的观众直接对话,引发大众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独角戏受话者尼·科利亚达《纪念演出》边缘小人物

    赫列勃尼科夫的科学想象与一元论宇宙观

    张晖
    11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利米尔·赫列勃尼科夫是20世纪俄国现代主义诗坛独树一帜的奇才,其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想象。现代科学思想不仅显现于这位博学者对科学话题的讨论中,也衍生出与时空相关的多种意象,散布在其诗歌与散文创作中。在与俄国宇宙主义思想家的对话和围绕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思考中,赫列勃尼科夫形成了 自己的一元论宇宙观,并将科学想象作为其观念的重要表达方式。在他的笔下,词句形韵所构成的微观宇宙与天地万象所构成的宏观宇宙相互映现,见证了他在艺术、哲学、科学视野上的高度统一。

    赫列勃尼科夫科学想象宇宙主义一元论合成主义

    后现代语境下尤里·布图索夫《卡巴莱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建构策略

    姜训禄
    13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卡巴莱布莱希特》是俄罗斯当代戏剧导演尤里·布图索夫用布莱希特的方式向观众讲述布莱希特的独特尝试。布图索夫沿袭叙事剧的基本建构原则,将戏谑、碎片化和蒙太奇等手法融入舞台创作,在后现代语境下重新编排布莱希特文本,打造出一台布图索夫式叙事剧。该剧作将布莱希特在动荡中的挣扎及其和平主义者姿态以片段形式呈现在舞台上,台本中的歌曲、舞蹈、形体动作等元素与布莱希特的原文本平等地发挥叙述功能,对权力和武力进行了戏谑式表达,以此引导观众参与戏剧评论并反思战争本身。

    尤里·布图索夫布莱希特卡巴莱叙事剧后现代

    《变迁中的美国文学》中的新文学史观

    程锡麟
    14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卷本的《变迁中的美国文学》涵盖了 1910至2010年美国文学文化的发展进程。本文通过评介这套大型文学断代史的基本内容,总结它的主要特点,将它与传统文学史及新文学史的代表性著作进行比较,指出该套书采用20世纪后期以来的批评理论和方法,以多元化、差异性和包容性的新文学史观为指引,对一百年来美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及其社会历史语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评析,展现了这一时期美国文学变迁的全景图。

    《变迁中的美国文学》基本内容主要特点新文学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