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语
外国语

束定芳

双月刊

1004-5139

wyxy@chinajournal.net.cn; jfl@shisu.edu.cn

021-65420358

200083

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

外国语/Journal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外国语》创刊于1978年,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它是以英语为主的多语种外语类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语言学及具体语言研究;翻译研究;外国文学理论研究;语言、翻译、外国文学类书籍评介;国内外语言文学、外语教学学术会议简讯等方面的稿件。 20多年来,在国内外语界专家和学者的关心和积极扶持下,《外国语》已成为我国外语学术界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之一。所刊载的大部分文章反映了国内外语界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外国语》作为语言学和外国语言文学的专业性刊物,已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北京图书馆认定为中文社科类核心刊物之一,是我国最早被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LA)”选作为世界语言类主要期刊、并摘录每期主要内容的语言研究类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hatGPT等大模型的语言处理机制及其理论蕴涵

    袁毓林
    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简单解释ChatGPT等现代大型语言模型的语言处理机制和数学原理及其理论蕴涵.首先,通过 ChatGPT对代词指称歧义句的理解,来说明语言大模型在语义理解和常识推理方面的性能;接着,介绍转换器这种语言模型的新颖构架,特别是其注意力机制及其功能;还介绍基于分布语义学的词的向量化嵌入表示,以及词向量在语言处理和类比推理方面的作用;然后详细介绍转换器模型怎样通过注意力机制和前馈网络,来追踪和传递词语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信息,从而成功地预测下一个词语并生成合适的文本;最后简介语言大模型的训练方式,并说明大模型怎样用"再造语言"的方式,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人类自然语言的有关特点(分布性和预测性),启发我们反思既有的句法学和语义学理论.

    ChatGPT语言大模型转换器注意力机制前馈网络词向量

    书讯

    14,27,101页

    英语中的事物类存在句和事件类存在句

    王勇
    1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般认为,存在句是表示存在的,至于表示什么的存在,目前的文献或是语焉不详,或是默认为表示事物的存在,即认为存在的主体为事物.但有些存在句中的存在主体不是事物而是事件(或状态),可称之为事件类存在句.类型学中针对存在句中存在主体的语义特征提出了事物类存在句和事件类存在句的二分法.英语中是否存在这两类存在句,各自在词汇语法、语义功能上有何特征,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本文通过检视文献中对英语存在句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的讨论,试图将存在句的语义二分法和文献中结构二分法关联起来,在基于大量语料的基础上运用功能语言学的有关概念和理论,讨论英语中两类存在句的句法表现、语义特征及其功能动因.

    存在句事物事件类型学

    时空性弱化与汉语话题构式的主观性

    钟玲俐刘正光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既是话题凸显型语言,又是主观性凸显的语言,以前的研究很少将汉语的这两个特征关联起来,也没有仔细深入研究过话题构式主观性产生的理据.本研究从话题的空间性、述题的时间性的维度阐释时空性与汉语话题构式主观性的内在关联.本文把时空性视为一个由弱到强的连续体.话题的空间性越弱、述题的时间性越弱,该构式表达的主观性越强.时空性与话语的主观性在两个维度实现内在关联:1)时空性越弱,时空定位不断泛化,越接近思维与语言的虚拟性,越能实现认知上的主观能动性,主观性就越强;2)时空性越强,时空定位越准确,客观性就越强.

    时空性话题构式主观性

    "都"和"甚至"的超预期义

    李可胜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有文献中,"都"被普遍认为可以表达甚至义,而后者的本质是一种超预期义.但是这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在超预期似乎并不成立的语境中,表达甚至义的"都"也可以使用;二是"都"和"甚至"可以毗连共现,这似乎存在同义反复之嫌.基于选项语义学的分析方法,本文首先将"都/甚至"的超预期义分为三种:焦点超预期义,关联超预期义和复合超预期义.问题一产生的原因在于忽视了不同类型的超预期义.其次本文揭示了"都"的超预期义具有隐涵性而"甚至"的超预期义具有预设性,且"都"和"甚至"有着不同的焦点结构.据此当二者共现时,形成了比较复杂的语义关系.

    超预期义量级隐涵选项语义学焦点结构"都"字句

    汉语母语者和二语学习者对请求视角的调整与影响因素研究

    姜有顺
    5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借物"情境下的角色扮演任务和回溯访谈,考察了地位(P)、社交距离(D)以及二语熟练程度这3个因素对汉语母语者(CN)、母语为英语的汉语高级水平学习者(AL)选择汉语请求视角的影响.结果发现:(1)汉语是请求者导向(SP)和应求者导向(HP)视角均势型语言.CN认为HP的人际亲密程度高于SP,SP的礼貌程度高于HP.CN主要用视角标记距离:HP标记近距关系,SP标记远距关系.(2)AL的汉语中介语整体倾向SP,并且地位和距离都不显著改变该倾向.这说明AL可能受到母语语用迁移的影响.(3)AL在不同地位和距离水平上的视角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D]和[+P]情境下的整体习得水平较高,在[-D]和[=P]情境下的整体习得水平较低.该现象可以从两个角度予以解释:一是来华留学生输入和产出的汉语请求言语的分布与频率,二是他们产出的汉语请求言语得到负面反馈或显性纠错的主要来源.

    请求视角地位社交距离语用习得

    肯定判断句的标记模式、类型特征及其发展

    何佳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语言类型学的视野下对60种语言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发现了肯定判断句的标记模式及其势力分布,得出相应的优势序列:系动词47>语气标记6>助词2=代词2=代词形态化2>形容词1,其中系动词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从语序类型来看,肯定判断句的语序与语言的常规语序基本和谐,标记通常作用于陈述项.从标记系统的内在关联与发展来看,肯定判断标记之间存在3种协同关系,第三人称代词也有5种特殊表现,可见标记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统的,且标记系统处于变化发展中.

    肯定判断句标记模式系动词语序

    重塑翻译研究:AI技术影响下的范式转换与未来方向探索

    余静刘康龙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ChatGPT的崛起,翻译研究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变革.AI技术的广泛使用不仅重塑了翻译活动的性质和过程,还推动了译后编辑的主流化,并打破文本及非文本等不同模态之间的界限.这一变革不仅影响了翻译实践和教学,还对当前的翻译研究提出了挑战.本文旨在探讨AI技术如何促进翻译研究的范式转换,重塑其选题与方法,以期促进翻译研究与技术进步同步,为翻译研究开拓更广阔的可能性.本文探讨了 AI时代翻译研究的三大改变,指出AI的广泛应用会促使应用翻译研究兴起,描述性翻译研究出现数字化转型,并引发对传统翻译理论核心概念和框架的重构.文章还探讨了 AI技术的加持为翻译研究带来的新课题以及研究方法和工具的迭代更新,给出了多个具体的研究选题和方法,并以ChatGPT为例深入探讨了翻译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质量评估、教学研究以及运用AI作为辅助工具和实验手段五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议题.

    人工智能翻译研究ChatGPT应用翻译研究描述性翻译研究研究方法

    译论固本跨科研究路径

    黄忠廉孙剑峰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跨学科研究方法更自觉更具建制地渗入译论研究,推动了译学发展.本文立足译论固本之需与拓新之要,顺应跨科之势,设计出固本与跨科双轨并进、两相呼应的译论研究路线图.基于此,提出译论正本强基、译论跨科亲疏协同及译论固本与跨科互动循环三大路径,阐明其内在逻辑,拟为译论固本荣枝提供方法论支撑.

    译论固本跨学科研究路径

    理雅各《春秋》英译"以义解经"跨文化注疏特征研究

    胡美馨
    9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春秋》注疏重视"以义解经",所建构的"微言大义"话语范式成为《春秋》经学突出的地方性知识.理雅各《春秋》英译注疏对这种地方性知识加以充分表达:他阐释了《春秋》历史书写的取义要旨,介绍了传统注疏对《春秋》经义的多维度阐释建构,指出了其经义内容与话语范式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并在译注中通过字词训诂和注疏引述传递"微言大义".

    理雅各《春秋》英译跨文化注疏以义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