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Journal WenHua XueKa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与表演形式

    睢梦王麟
    171-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贵州黔西南布依族传统音乐,重点分析其曲式结构和表演形式。研究发现,布依族传统音乐主要包括民歌、八音坐唱和布依戏三大类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曲式结构。在表演形式上,既有独唱、对唱等歌唱形式,也有器乐合奏和说唱艺术形式。这些音乐形式深深植根于布依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内涵。本文以布依族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与表演形式为研究对象,并对布依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保护提出了相关建议。

    布依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曲式结构表演形式

    葡译中文学翻译项目的"甄选"——以维埃拉《六旬节》布道文为例

    沈友友
    175-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17世纪葡萄牙传教士安多尼奥·维埃拉的《六旬节》布道文为案例,探讨文学翻译项目的"甄选"环节。该环节旨在从文学史及文学批评的角度选择具有翻译价值的文献。在中葡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了解葡语文学在"世界文学"和欧洲文学史这两个"多重体系"中的主要特点。此外,译者还应在本国文学史中定位相关葡语文学作品,包括分析作品所属的文学潮流,从其他文学传统中所受到的影响,以及作品所呈现的思想、审美等内涵。在此基础上,全面评价作者的写作风格及艺术成就。

    翻译甄选文学翻译文学史文学批评葡语文学

    桂西那坡高山汉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研究

    包静
    183-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和访谈,研究桂西那坡县高山汉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调查发现,那坡高山汉主要使用桂柳话,普通话普及率、普通话水平均略低于全区普通话相应数值。那坡高山汉对普通话、规范汉字的认同度极高,对其发展前景也同样高度肯定。虽然世居在壮族区域,但那坡高山汉双语人数占比很低,对壮话、壮文的语言文化价值认同度较低。本文分析了那坡高山汉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影响因素,认为应该进一步推广落实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政策,加大民族团结和谐构建力度。

    桂西那坡高山汉语言使用语言态度

    概念隐喻翻译现状及案例分析研究

    汪明
    190-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念隐喻翻译是英语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常翻译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对概念隐喻翻译现状进行分析,对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两个概念进行辨析,运用典型案例深入探讨了概念隐喻翻译问题,从而有助于理解概念隐喻翻译方法和技巧的异同。

    概念隐喻翻译方法翻译技巧

    现代汉语网络新词的语义演变与社会文化关联

    高翠婷
    194-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新词作为语言创新的产物,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和公众心态。本文分析了网络新词的正面影响,如语言的丰富性和社会交流的便捷性,同时指出了其负面影响,如语言的粗俗化和文化理解障碍。在具体应用实践中,网络新词的规范化管理是关键,它需要政策引导、文化教育和公众参与,以确保网络新词与社会文化积极互动,发挥出语言本身的应用价值。

    网络新词社会文化规范化管理语言创新

    成都市现代商业街区语言景观生态研究——以春熙路商圈为例

    刘建权
    198-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成都市的地标性现代商业街区——春熙路为例,通过实地调查搜集相关语料,从语言生态视角对其语言景观进行分析研究,展现成都的语言面貌,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内涵。成都市商业街区语言景观的内生态系统具有音节简洁多样、韵律和谐自然,词汇丰富多样、生态人文显著,修辞手法多样、表达生动有力等特征。其语言景观反映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地域特色的彰显和现代化国际时尚追求的外部生态特征。为营造一个生态、和谐且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商业街区,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策。

    春熙路现代商业街语言景观语言生态

    广灵方言与剪纸文化

    王俊杰
    204-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灵剪纸作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瑰宝,以其生动传神的构图、细腻精湛的刀法、精挑细选的材料与匠心独运的染色技艺,共同构筑了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的璀璨明珠",在我国剪纸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广灵方言中反映的剪纸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价值、内涵等方面阐述了丰富的剪纸文化以及与广灵方言的密切关系。

    广灵方言剪纸文化内涵

    体认语言学与语言变体研究的互动关系探究

    朱睿恒
    208-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认语言学是对"同根生"的认知语言学在语言哲学和语言观层面上的批评和革新,总结出"体认原则",强调社会因素和个体认知也能影响语言变异,这一"人本观"和语言变体研究理论相辅相成,互通有无。变体研究有两大难点:难以剥离社会变量和忽视个体语言。体认语言学的"体认原则"和"象豹观"为解决难点提供了思路,并促成了语言变体研究的三个新特点:拓展多元视角来梳理复杂的社会变量,在"语言-社会"两者共变中引入"人本认知",重新审视个体语言差异研究。反过来,变体研究为体认语言学提供语料来源,繁荣了"体认原则"在描写语言学的地位。体认语言学和语言变体研究的未来趋势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认语言学初现,语言变体研究常新。

    体认语言学语言变体研究体认原则人本观语言哲学语言观

    朝鲜族叙事诗《阿里郎》中的民族文化表达分析

    张晓曦
    212-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里郎》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之一,在朝鲜族人民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民族文化表达的角度对这首民歌进行分析。首先,文章通过对歌词内容的细致解读,揭示了这首民歌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独特意象。其次,文章分析了歌曲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如何与歌词内容相得益彰,共同营造了一种端庄典雅又不乏热情的艺术氛围。最后,文章结合朝鲜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阐释了这首民歌如何体现了朝鲜民族在苦难中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阿里郎》以其质朴动人的艺术魅力,成为朝鲜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精神象征。

    阿里郎朝鲜族民歌民族文化艺术特色民族精神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与文化认同赏析——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

    刘文勤
    216-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探讨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表达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该小说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语言表达特点,揭示他对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质疑与反叛,体现了他独特的文化认同。本文认为,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表达是其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透过语言能够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鲜活的语言刻画,呈现了一个美国青少年的叛逆与彷徨,映射出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的一种文化症候,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英美文学语言表达文化认同《麦田里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