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Journal WenHua XueKa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婚嫁文化中彩礼风俗的历史脉络研究

    向吴艺文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婚嫁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婚嫁文化,而彩礼作为婚嫁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演变的过程、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在当代的效用都十分值得我们关注。本文通过总结归纳有关文献后进行分析讨论的方式,对我国婚嫁文化中的彩礼风俗形成的脉络进行梳理,对彩礼风俗的成因和演变原因进行分析。

    彩礼婚嫁文化中国文化历史脉络

    从离身到具身: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传承的反思与转向

    字卿罗宇佳肖李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非遗文化的保护实践中,工艺的传承不再是传统主体与文化的互动,而是身体、具身心智、环境的交互作用和耦合的过程。笔者以认知、身体、环境"三位一体"来探究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的强具身性的特点,以及其在发展过程中传承主体身体的隐喻与缺失。而身体动作和身体能力能够铸就心智特殊的品质,进而提出从身体价值、具身模拟、具身体验和具身交互中通过发挥身体作为认知中的"限制者""调节器"和"塑造物"不同的功用,来实现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中身体的复归和文化的复兴。

    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具身认知

    土家族西兰卡普植物类图案中的美学探析及设计应用

    刘纬桢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家族西兰卡普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浓厚的地域特色,其手工织造技艺和图案纹样上均保持着原始之美,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本文通过对土家族西兰卡普上典型植物类纹样的提取与研究,探析其中凝聚的传统美学观,并分析图案背后的民族寓意。将西兰卡普植物类图案元素与打散重构等设计方法相结合,以现代设计产品为载体进行创新应用,探索应用设计的更多可能性,从而为土家族西兰卡普植物类图案与现代设计创作提供灵感来源。研究结果对传统民族文化元素在当代设计中的融合应用起到了借鉴作用。

    西兰卡普织锦土家族美学图案

    保护传承视角下濒危地方剧种的社会参与和多元创新——以福安平讲戏为例

    林树清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平讲戏(福安市)为研究对象,从保护与传承视角探究濒危地方剧种的社会参与和多元创新。笔者通过分析平讲戏的历史渊源、面临挑战和现状发展,发现组织机构在艺术传承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义务教育、活动展示促进了平讲戏艺术的传承;数字技术拓宽了平讲戏的传播渠道,舞台科技提升了观众的观感体验,跨界融合丰富了平讲戏的题材元素。本研究提出保护濒危剧种,需要加强政策落实、教育支持和资源扶持,只有这样方能促进濒危地方剧种的可持续发展。

    平讲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社会参与和多元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陆剑龙刘思思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塞腰鼓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其表演形式独特,气势磅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艺术价值和保护传承问题。安塞腰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表演形式和动作特点既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民间信仰,又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安塞腰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笔者通过深入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动作特点和文化内涵,并探讨了其历史渊源和传承发展问题。同时,本文还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社会资源,提出了保护传承安塞腰鼓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为进一步推广和传承这一传统舞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安塞腰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贵州省毕节市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质和当代价值研究

    王愉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省毕节市位于我国西南部,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从毕节市现有的9个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的分析出发,毕节市文化遗产普遍具有驱邪纳福的愿景以及民族历史的记录两个方面的文化特质。在此基础上,从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三个方面论证了毕节市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开发问题。

    毕节市文化遗产文化特质分析当代价值研究

    汕尾传统建筑木雕装饰中八仙符号的阐释

    罗淑君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汕尾传统建筑木雕装饰中的八仙符号既呈现出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普遍特征,又独具地方文化风情。经实地调研发现,八仙符号以木雕形式广泛出现在汕尾地区的宗祠和庙宇建筑装饰中。本文拟采用皮尔斯的"三分法"理论,对汕尾传统木雕装饰中八仙符号进行符号学分析,以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木雕八仙符号学皮尔斯文化意义

    差异的重复:"永恒轮回"视域下的轻与重——重读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李琳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帝之死"导致了虚无主义危机,尼采认为"永恒轮回"不仅是虚无主义的原由,同时也可成为克服它的最佳路径。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贯串了对这一理念的反思,他质疑了生命之轻或重的绝对意义。永恒轮回的思想内涵由"最大的负重"向"最高的肯定公式"的转变,在文本中展现为同一事物的周而复始到不同事物的无限回归,具象为个体对差异与生命之生成状态的肯定,并基于差异的重复编织生命的意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昆德拉永恒轮回差异的重复轻与重

    论白先勇《冬夜》中时空叙事中的文化乡愁

    冯艳芳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先勇的小说《冬夜》通过独特的时空叙事,展现了深厚的文化乡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冬夜》这篇小说,然后从故事情节的时空分布、历史背景与现实冲突对时空叙事进行了分析,最后讨论了小说中时空叙事中的文化乡愁,以期为读者充分展现该小说中文化乡愁的深厚意蕴,推动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

    《冬夜》时空叙事文化乡愁

    浅析《徒然草》中的无常观

    曾欣雨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徒然草》是吉田兼好的著作,该书与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和鸭长明的《方丈记》并称为"日本三大随笔文学"。在这部作品中,无常观的思想从头到尾贯串始终。而且,《徒然草》中所表现的无常观又可以分为咏叹的无常观和自觉的无常观。本文在对咏叹的无常观和自觉的无常观进行简单探讨的基础上,试图寻找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并将《徒然草》中的无常观与鸭长明的《方丈记》中的无常观进行简要的对照。

    徒然草无常观原因方丈记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