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Journal WenHua XueKa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框架与话语:文旅形象的海外建构路径——以"Discover Gansu"为例

    汉宇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文旅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无形资产,对国家、地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Discover Gansu"作为甘肃文旅海外传播媒体矩阵已成为甘肃文旅形象的海外展示窗口。本文通过研究发现,"Discover Gansu"所塑造的文旅形象包含引导者、传承者和外交官三种。并通过框架和话语两条路径分析甘肃海外文旅形象建构过程中包含的策略:通过框架界定甘肃并凸显甘肃特点;通过话语挖掘文旅价值,赋予其生命情感。

    文旅形象"DiscoverGansu"海外形象建构

    "她综艺"中女性形象构建研究——以系列网综《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

    卢霞依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以女性为核心的"她综艺"应运而生。现象级"她综艺"系列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将视角对焦于中年女性,成为研究"她综艺"中女性形象构建的典型案例。笔者以该节目为主体案例进行展开分析,探究其塑造的女性形象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共同串连起了丰富多彩的女性成长叙事。而面对"文化工业"复现的问题,《乘风破浪的姐姐》仍然会受到传统的性别意识与资本市场的影响,消费主义对女性形象的限制因素依旧存在,女性的个性化发展难以快速实现。"她综艺"类型节目应摒弃过于娱乐化的浅层表达,走进普通女性的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塑造健康积极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她综艺"女性形象综艺节目形象构建

    融媒体+环境下广西民族符号的传播路径本土化研究

    尹珊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一个居住着12个世居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区,自古以来,这些民族相互促进着内部实现凝聚和团结也孕育着独特的八桂文化,凝练出了各民族固有的关键符号。本文将在分析融媒体+环境下民族符号的传播路径本土化,并结合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传播本土化路径以提高民族符号的传播影响力。

    融媒体民族符号传播路径传播本土化

    从电影《困在心绪里的儿子》观照美国家庭情节剧的镜像父子及叙事策略流变

    王荟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美国家庭情节剧,是导演佛罗莱恩·泽勒"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这部电影情感细腻,沉静内敛又面面俱到地讲述了 一个破碎家庭之间的亲子关系,就话语层面而言,尤其是在情节结构的编织上,影片在事件递进中呈现出层层解密、连环套锁、追根溯源以及先后因果等表现,侧重点依次停留在三个事件上以形成三个阶段。笔者就此进行分析,以得出美国家庭情节剧之剧作之变与不变。

    美国家庭情节剧隐性叙事镜像关系叙事父子关系

    非遗文化在动画IP设计中的应用及传承

    杨茵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动画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媒介,将非遗文化融入其中,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拓展动画的艺术内涵和商业价值。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与动画IP设计有机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是当前动画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非遗文化动画IP设计传承

    荀子社会治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吴招弟
    11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荀子社会治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治理同样存在着密切联系,为此,基于对荀子社会治理思想的要点进行深入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从正视欲望、利用欲望、规制欲望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荀子社会治理思想的内容逻辑,并阐述了荀子社会治理思想与当代社会治理的内在关联性,包括坚守"贵民以位"立场、践行"裕民以政"路线、强调"养民以德"观念、彰显"安民以道"底色四点,给出了荀子社会治理思想对当代社会治理的有效启示,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应实行德法结合战略、开辟共同富裕道路等,进而充分发挥荀子社会治理思想对当代社会治理的正向价值。

    荀子社会治理欲望礼制

    如何诗意地栖居——当代中国家哲学的反思与建构

    车蕊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家哲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发对当代家哲学的思考。基于"亲亲""仁民""爱物"家庭伦理观的中国传统哲学在全球儒家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当代中国学者提出以在世代之中存在的"生生"生存论来建构家哲学。然而,家哲学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历史与现实碰撞融合的产物。本文试图从儒家生生不息、流动的生命哲学及生存论阐释家哲学,从先秦、宋明直至近代家哲学的历史演进,进一步探讨当代学者对家哲学的反思和建构。

    家哲学儒家哲学反思与建构生存论

    庄子"道德哲学"的三重阐释

    李佳嬴柴琳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庄子的"道德哲学"进行阐释。首先,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阐释庄子道德哲学的本体论之"道"的五种基本特性。其次,以"自然之德"与"至德之境"来阐释庄子道德哲学的实践论。最后,论述了庄子实现"道德之境"的方法与途径,即通过"吾丧我""心斋""坐忘""用心若镜""与物为春",达到"全德之境"与"逍遥之境",即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

    庄子道德哲学形而上学自然无为

    老子美学:中国美学史的书写起点

    全行
    128-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美学研究的诸多领域中,书写起点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书写起点与基本思想架构有着紧密关联,但对于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应当起始于何处何时的问题,不同美学史家见解各异。本文梳理了目前几种主流的观点,探讨了老子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开启式影响,并尝试得出将老子美学作为中国美学史书写起点的合理性。

    美学史老子美学孔子美学史学起点

    由《伊芙琳》解析詹姆斯·乔伊斯的创作风格

    程红军
    13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詹姆斯·乔伊斯是爱尔兰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写作大师。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被认为是"最好的英文短篇小说",《伊芙琳》是《都柏林人》中的十五部短篇小说之一。笔者从主题、人物分析和写作技巧三个方面对《伊芙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借此来解析詹姆斯·乔伊斯的创作风格,即顿悟、第三人称与内心独白相结合以及象征主义的运用。其中以顿悟为重点,这种写作手法为后来的意识流小说开辟了先河,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阐释乔伊斯的作品。

    伊芙琳主题人物分析写作手法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