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
文化学刊/Journal WenHua XueKa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会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南北文学之透视——以近现代以来的"南北"意识为观察装置

    王腾仪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某种文体的产生往往和某一地域的社会地理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共时对等关系,而其意义生成模式也极具暧昧的建构性,暗含着一种与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共谋的复杂关系,而其中又以近现代以来的"南北"意识表现最为明显。随着西方文艺思想的传入,社会学批评中的社会地理学说也贯穿在了刘师培等人的著述之中。文章简述了刘诗培的南北文学分异意识,并从"南北文学"的"互救"与"纠缠","南北"文化的对话与整合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社会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南北文学之间的差异以及联系,希望能够为透视我国南北文学的共时纠缠与历时演变提供新的观察支持。

    社会地理学南北文学"南北"意识刘师培"装置"

    英语文学作品《海浪》中的人物角色塑造研究

    王莉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海浪》中人物的情感纠葛、心理发展和个性演变,探讨了伍尔夫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力及其在英语文学中的独特地位。从情感、个性与发展两个直接角度,以及象征与隐喻、文化与背景的间接角度,研究作品《海浪》关于人物角色塑造的手法与特点。

    英语文学作品《海浪》人物角色塑造

    《白鲸记》的叙事结构与多重视角

    刘巧巧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白鲸记》的叙事结构与多重视角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该小说的叙事策略及其效果。文章认为,《白鲸记》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以主人公以实玛利的口吃讲述整个故事,增加了叙述的真实性和代入感。与此同时,麦尔维尔还通过插入大量与情节无关的章节,打断主线叙事的连贯性,增加了小说的神秘色彩和深度。这种叙事策略不仅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也使读者在理解人与自然关系时出现理性与直觉的矛盾心理。文章还深入分析了《白鲸记》中不同章节所体现出来的多重视角,认为这种视角转换为理解亚哈这个复杂人物提供了可能。

    白鲸记叙事结构多重视角

    抖音育儿类短视频的文化传播现象透视

    廖守欢王达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抖音育儿类短视频传播现象深刻反映了当前社会育儿文化的传播效果。本文针对当前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国家战略下育儿类短视频的传播价值进行挖掘,进一步从主体表现、用户分层、价值标杆等方面透析了 目前抖音育儿类短视频传播现状,并结合个案分析提出数字素养的双向发力、采用灵活的视觉传播策略及软硬兼施的内容营销等传播新思路。

    抖音育儿类短视频文化传播

    少数民族非遗在短视频平台传播中的价值转译研究

    郭芳洲胡泽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视频是新媒体传播形式,能够有效连接各类人群,引发公众持续关注,实现对非遗影像的记录和文化传播。少数民族非遗的振兴需要借助当前的短视频平台,如此能够使得传统文化底蕴绽放新生,让更多的受众了解民族非遗中的精髓。但是,短视频平台媒介化后,少数民族非遗将变成影像产品,会消解自身文化内涵。故而,需深究少数民族非遗如何借助短视频平台来实现自身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就此从场域转译、身份转译、内容转译、形式转译这四方面分析少数民族非遗在短视频平台传播中的价值转译,而后分析少数民族非遗在短视频平台传播中的现实困境,提出合理有效的创作策略。

    非遗少数民族短视频平台传播价值

    儒家文化与近年来高票房电影的价值实现

    梁晓霞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票房的电影屡屡出现。分析发现,角色塑造上的儒家人格特质、主题表达上的现世关怀精神和审美取向上的中和之境追求是这些电影实现其商业价值的重要原因,这说明儒家文化既影响着导演对人物的塑造和对情节的设定,也影响了观众的观影意愿和审美趣味。儒家文化在电影中的表达不仅有助于儒家文化中优质元素的挖掘和传播,也有助于儒家文化在时代语境中的创新性建构。

    高票房电影儒家文化价值实现

    类型承袭与现实书写——《莫斯科行动》的"港味"文化

    赵静
    7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取材于真实事件的《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在大片云集的国庆档拼出一方天地,以紧张刺激的杀戮与对抗和幽深细腻的情感与较量使观众看到了一部"港味"十足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影片在承袭经典香港犯罪电影类型演绎的同时,更对真实事件进行全面的现实书写,从影像风格呈现到人物情节表达都力图再现"九零年代"的印记。文章通过对电影《莫斯科行动》从"犯罪片"类型的风格化分析到窥探人物的多元性表达,以期对香港电影中的犯罪文化进行梳理,同时对类型化的演绎展开一番读解。

    类型化真实事件犯罪电影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域下《诗画中国》研究

    徐文灿汪甜甜
    7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画中国》节目以"诗画合璧"的新颖视角,坚持"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融合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共筑精神内核。笔者根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分别从文化、语境、意义、形式、媒体层面剖析《诗画中国》如何将以文字为代表的语言模态和以图像、动作、声音为代表的非语言模态进行融合,进而建构起来多模态话语意义。

    多模态话语分析诗画中国传统文化

    读声音,听文字:语言形态在电影叙事中的竞争和交融

    李怡园岳伊娜
    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视听语言的一部分,声音在电影中都承担了不可或缺的叙事功能。然而,在电影的初始形态中,声音的缺席直接导致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电影叙述方式——字幕。因此,依托于"字幕"这一无声时期电影叙事的特殊现象来探讨声音出现前后字幕在叙事功能上的演变,以及在电影叙事中,电影中的文字与声音的关系。由此得出结论:声音出现之后虽然在叙事效率上有了质的飞跃,但有声电影中文字与声音的关系却并非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函数关系。

    电影文字声音叙事

    记忆、述说、重构:再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客观真实与艺术审美

    周述政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述历史和纪录片都有追求真实的特性,两者之间耦合的口述历史纪录片,一方面在记忆、述说中展示个人生活见闻而重构历史,另一方面以纪录片为媒介反思过去,观照当代,实现历史价值和艺术审美的深度融合。本文结合经典,从口述历史纪录片在场、互证、层级叙事、场景、表情等诸多方面探讨客观真实和艺术审美的关系。

    口述历史纪录片客观真实艺术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