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康保成

双月刊

1674-0890

whychan@163.com

020-84115800

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中文堂902

文化遗产/Journal Cultural Heritage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文化遗产》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被评为“2010-2011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并在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荣获广东省优秀期刊题名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遗保护融入国家战略的逻辑与路径

    宋俊华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是国际组织倡导、国家负责、民众自择的当代文化实践.在尊重国际理念和民众自择基础上,把非遗保护融入国家战略是国家负责的具体表现.非遗保护与国家战略有内在统一性,都以建构、维护、彰显共同体的文化想象、合法性、影响力为核心,是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非遗保护融入国家战略主要有三个路径:一是以文化想象铸牢共同体意识;二是以文化智慧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三是以文化创新提升国家实力和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战略逻辑路径合法性

    乡村振兴中活态遗产的生命本真

    彭兆荣张颖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活态遗产"(living heritage).中华文明总体上属于农耕文明,包含着鲜明的生命意象,与"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相得益彰.也就是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脉相嵌着"生命农学"的深深痕迹.邻国日本在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极其重视这一主题,可为参照.当下我国正在进行乡村振兴战略,而保护文化遗产,特别是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行并举.中华农耕文明中"天时-地利-物候"的农学基因生动表明了这种生命意象.同时,作为传统的耕读传家的活态遗产的重要纽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传承的中国特色.遗憾的是,我国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理讨论中,鲜见"农学"身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失.

    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农学物候耕读传家

    高等教育与非遗传播耦合机制研究

    李红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高等教育和非遗传播是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的子系统,两者可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培计划是非遗领域借助高等教育力量进行"双创"的生动实践,在更高层面上推动了高等教育与非遗传播的耦合.构建两者双向赋能的良性运转的框架体系,一是要强化制度化的顶层设计,全力建设两者耦合的生态环境;二是要优化研培计划具体实践,持续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水平和能力.

    高等教育非遗传播研培计划耦合机制

    中医针灸文化的海外传播

    张益嘉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针灸在海外的传播中产生了本土化演变和创新,形成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传统针灸学派和以西方医学理论为主导的现代针灸学派.中医针灸在海外出现了"重术轻道"的发展趋势,是由中外文化差异引发的理解偏差,语言隔阂造成的传播障碍,以及利益诉求的发展偏航等导致的.由此我们获得以下几点启示:中医针灸文化在海外传播,首先要坚守中医针灸传统理论与生态整体诊疗观,提升海外认可度;其次应加强中医针灸体系的现代表述,降低学习难度;最后要完善中医针灸理论体系,保持鲜活生命力.

    中医针灸海外传播传统针灸学派现代针灸学派

    清远排瑶民歌系统性保护刍论

    杨立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排瑶民歌入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当地人民政府克服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经济欠发达现状等不利因素制约,尤其是加强法规制度、资金投入、文化生态环境、普查记录研究、传播推介、项目和传承人传承授徒等系统性保护工作,让排瑶民歌得以可持续发展,它们对于今天的民歌系统性保护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传统音乐类项目面临文化生态发生改变、传承困难等窘境,因此,我们要在文化生态建设、创造性转化衍生品、创新性发展传承人群等方面加强排瑶民歌的系统性保护.

    排瑶民歌系统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高质量发展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徐金龙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视角审视,屈原故里端午节俗文化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虽然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下,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文化内涵挖掘还不透、民俗功能彰显还不明、爱国主义教育还不足、现代科技运用还不够、产业经济带动还不强、对外交流影响还不够等六个方面的传承困境.在新时代语境下遵循"双创"方针,因势利导,精准施策,有针对性地系统构建内涵化、生态化、情感化、数字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六化"发展对策,旨在挖掘端午文化,讲好屈原故事,传扬爱国精神,打造知名品牌,切实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彰显荆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实践,影响全国,走向国际.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传承发展

    端午节多元文化的矛盾与融合之道

    余红艳田兆元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五月的叙事出现了五月"活力吉祥"与五月"恶月"的两种矛盾表达.五月的"污名化"是端午节的一种外在呈现形式,其背后是善良与自私的较量,对五月的畏惧投射的是利益集团的现实需求.民众在不违背传统的大框架下,以美好生活与善良智慧为前提,在端午节俗中体现大爱,体现对于子孙兴旺的期盼,解构了五月"污名化"问题,很好地享受了五月的灿烂阳光.节庆的矛盾属性与统一性,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讨论端午节的文化多元性问题,应特别关注其矛盾对立要素在节日中的共融,从节日神话叙事的视角切入,呈现节日文化构成的矛盾-融合的独特规律.

    端午节五月污名化仪式叙事矛盾-融合

    孤本明代曲选《昆平合锦》的编刻形态及其意义

    陈志勇贾雨潭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孤本戏曲选集《昆平合锦》由《乐府琼音》和《新选新声》(各残存一卷)合装而成.从版式设计、剧目编选来看,此书刊刻的时间当在万历后期至明亡之间.《昆平合锦》所收剧目的声腔属性,既有昆腔散出,也有四平腔、弋阳腔选段,有些剧目还插入了滚调,表现出晚明多声腔并呈的剧坛样貌.从所选内容来看,《乐府琼音》通过戏曲与民歌的配合,呈现出多组内部统一的主题,《新选新声》则通过归集不同爱情故事,实现三栏题材与情感的照应.《昆平合锦》的再发现,对于认识晚明戏曲选本的书籍形态、编刻策略、声腔艺术和剧坛变迁都具有参考价值.

    戏曲选集孤本《昆平合锦》《乐府琼音》《新选新声》

    明代宫廷宴乐与清唱曲选《盛世新声》的编集

    韦强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盛世新声》是明代最早的一部清唱曲选,它的产生与明代宫廷宴乐具有密切关联.首先,明代前期宫廷宴乐多以金元北曲为主,而《盛世新声》是一部主选北曲的选本.其次,明代宫廷宴乐以歌功颂德的作品为主,而《盛世新声》选录大量颂圣曲作.结合这两个关联,再考虑到《盛世新声》的编者臧贤是负责宫廷宴乐的教坊司奉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盛世新声》是一部广泛搜集精品曲作而又可以服务于宫廷演唱的选本.臧贤之所以编选这样一部选本,首要原因是博取喜爱曲乐的明武宗欢心,同时也因为明代早期的宫廷乐章质量不高且在传习流播中错讹较多,需要编集一部高质量的戏曲选本来提升宫廷宴乐的水平.

    明代宫廷宴乐曲选盛世新声

    晚明戏曲选本《缀白裘合选》考述

    李慧秦永芝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郁冈樵隐、积金山人所编《缀白裘合选》是目前所见最早以"缀白裘"命名的戏曲单出选本.根据书籍版式和所选散出来看,现存版本是明刻清补的本子,初刻时间为明代万历中晚期.《缀白裘合选》选剧40种87出,存佚曲9种,其成书是以继志斋精刻文人曲家重校、品评全本戏曲为母本,缀合精华剧出而成,具有重要的戏曲文献价值.

    《缀白裘合选》戏曲选本继志斋佚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