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康保成

双月刊

1674-0890

whychan@163.com

020-84115800

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中文堂902

文化遗产/Journal Cultural Heritage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文化遗产》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被评为“2010-2011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并在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荣获广东省优秀期刊题名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藏戏演员的艺术:西方表演理论凝视下的阿吉拉姆(下)

    伊莎贝拉·亨利安-多茜桑吉东智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是阿吉拉姆藏戏艺术语言研究的第二部分,该研究共分为两部分.这也是首次在英文研究成果中对其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中讨论了西方戏剧理论与藏传佛教戏剧学术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缺乏相关性,无法充分理解舞台上演员的艺术;而在第二部分中,则以演员的知识为中心,他们通过实践和训练使口头传统得以延续.首先,考察了被视为神圣的戏剧文本的中心地位.道白和歌唱被认为是表演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对叙事的改编,从主要的书面形式(rnamthar)到表演的台本('khrab gzhung)都是非常谨慎的.其次,文章深入探讨了角色塑造的美学,即演员结合了三种主要的精湛技艺,为舞台上的角色赋予生命:通过他们的装扮(服装,有时还有面具)、他们的动作(舞台上的动作及神态)以及他们特定的唱腔旋律,这需要非常高水平的声乐造诣,声音力量,旋律变化的知识,尤其是在颤音技巧和声音色彩的艺术性方面.文章接着讨论了阿吉拉姆藏戏的美学,即综合、灵活和自然性.文章最后试图定义演员如何在舞台上构建在场感.

    阿吉拉姆藏戏美学叙述韵白精湛技艺角色塑造在场

    黄梅戏抖音短视频的类型学考察

    张婷婷李文欣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海量戏曲短视频出现,构成当下戏曲传播的奇观.论文选取40万以上粉丝关注的12个黄梅戏账号为分析样本,考察演员、院团以及戏曲爱好者等三种类型抖音短视频账号的拍摄特点、风格类型、传播方式.研究发现,以"谁料皇榜中状元""扮皇帝""对花"为代表的经典黄梅戏唱段最能吸引观众点赞关注.黄梅戏短视频具有娱乐化、碎片化、通俗化的特征,某种程度上能够吸引一定的用户,带动戏曲的传播,但戏曲的发展仍要立足于艺术的本体创造.

    抖音短视频黄梅戏传播

    专栏卷首语

    卢成仁
    103页

    何为遗产?遗产何为?——比较视野下的文化遗产认知与实践

    段颖
    10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现代性后果,遗产不仅仅是承载过去的实物与景观,更体现为具有生成性的文化政治与社会过程.面对遗产现象的复杂语境,本文通过缅甸蒲甘、和顺古镇与热贡唐卡的案例比较与分析,探讨不同时空观念、文化境遇下的遗产生态,审视被卷入国家建设、地方发展与文化行政中的遗产,及其所呈现出的人、物、景观之间的不同关联,进而反思遗产存续、发展的活态传统与内在动力,及其所面临的脆弱性与不确定性,重新思考何为遗产与遗产何为,以及遗产如何连接过去,映射当下,塑造未来.

    遗产遗产生态文化政治社会过程

    本雅明关于遗产的价值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赵晓梅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价值被广泛认可为遗产研究的核心问题,但现有研究大多偏于实践操作而缺乏理论思考.通过细致解读20世纪上半叶本雅明关于艺术作品的崇拜价值与展示价值的历时性分析,参照20世纪初李格尔以现代崇拜为名所提出的文物价值理论,以作品与受众之间专业权威的建构与消解为切入点,再现彼时被视为文化遗产的文物和艺术作品,如何在传统时代及现代发生价值状态的持续变化.伴随着20世纪晚期至今的全球化、晚期现代发展,遗产的展示价值同时包含信仰、教化和娱乐化的社会功能,形成传统、现代和晚期现代崇拜的并存景况.无论是重视历史见证的遗产保护管理,还是面向传承利用的遗产自觉继承,我们均需充分认识到遗产价值的多元现状及蕴含其中的历史动因和未来挑战.

    文化遗产崇拜价值展示价值本雅明

    法国生态博物馆的创设缘由及其影响

    胡小宇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世纪六十年代,各种思潮在西方风起云涌,法国克勒索生态博物馆在此背景下诞生.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生态博物馆,克勒索生态博物馆建立于施耐德家族一手打造的钢铁工业遗址之上,其创设理念是倡导社区参与、没有藏品的博物馆,并希望以此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然而,该博物馆冠以"生态博物馆"之名纯属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克勒索生态博物馆因各种原因由盛而衰,并最终沦为注重藏品的传统博物馆.不过,戴瓦兰为克勒索发明的"生态博物馆"为世界各国所沿用,并在不同土壤生根发芽.我国当下对非遗进行系统性、整体性保护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概念亦肇源于此.追溯克勒索生态博物馆的创设缘由,及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可为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借鉴.

    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保护区克勒索非遗社区

    "跳巴当"与山地文明知识的流转

    李正元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洮河流域流行一种"跳巴当"的民俗,它蕴含当地人理解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和大小传统关系的山地文明知识.山地文明可促进不同个体、村落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个体、村落和民族在山地文明知识占有方面则形成差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景下,学术、表演和行政主体以"巴郎鼓舞"和"巴当舞"的方式转换"跳巴当"知识,改变人们对"跳巴当"的认识.山地文明知识的流转将村落、城镇和国家联结起来,形成更广的知识共享.同时,学术、表演和行政主体在非遗知识占有方面体现差异性.无疑,"跳巴当"是多主体共享的文化,不再是特定民族的所有物.只有充分吸收山地文明智慧才能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只有处理好区域整体共性与集体或个体知识差异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社会团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传递社会团结

    势:华北乡村社会权力运作的一种阐释路径

    张磊
    13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关于乡村社会权力运作的既有研究中,存在着一种路径依赖,即把文化网络中的某项象征符号作为理解乡村权力关系的切入点.华北地区存在着一类乡村,在村落公共生活中,象征要素的现实机能比较薄弱.对于这种"弱象征"乡村,惯用的研究路径难以有效解释.面对这一问题,引入本土的"势"概念,从中国古典的势论进行引申,结合"势"概念所具有的位置、力量、趋向和策略等四种关键意涵,可以构建起一个兼顾时势、位势、任势三重维度的解释框架用以理解乡村权力的运作机制.这种新的阐释路径,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界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多样性解释.

    华北乡村权力运作时势位势任势

    高校博物馆典藏台湾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织品的人类学分析

    马腾嶽原媛
    14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泰雅人具有极高的织布工艺,一直被视为台湾少数民族中最杰出者.传统泰雅人织布材料仅为苎麻,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因外界新材料的引入,泰雅人的织布工艺与织品形式产生极大变化,无论材质、色彩、纺织技法乃至衣饰的形式,都极为丰富多元.台湾地区光复后,若干少数民族文物被运至祖国大陆,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以各种方式流转至相关高校典藏.本文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藏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泰雅人织品藏品的定性分析,结合田野调查与文献梳理,对于20世纪前期泰雅人衣饰,就其物件工艺、文化意义与社会脉络提出初步的人类学分析.

    泰雅人织品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文化实践顽强之物

    珞巴族"阿巴达尼始祖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林东访谈

    马宁
    152-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