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艺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艺术研究
文化艺术研究

黄大同

季刊

1674-3180

whyshyj@163.com

0571-87381271

310013

杭州市西溪路525号浙大科技园C座8楼

文化艺术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culture & artCHSSCD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优化:人工智能时代的文论问题

    曾军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常用语中的"优化"指采取一定措施使事物变得优异.作为计算科学和运筹学中的重要内容,优化是指在一定限制条件下,选取某种方案以获得"最优化"的目标.将优化引入文论,可以与美化相关联,彼此之间有同有异.生成式AI中,优化有模型训练、创意提示、调试迭代三种方式.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被优化,与其作为物质基础的艺术媒介及其作品的"可修正性"有关.在优化的技术演进中,先后经历了手工加工时代的优化、机械复制时代的优化、数字创生时代的优化三个阶段.手工加工时代出现了诸如对"手稿"的"润色、修改",对"乐器"的"调音",对"原作"的"临摹、誊写甚至重写",对"文物、遗迹"的"修复"等不同的"类优化"类型;机械复制时代出现了"参数优化""剪辑优化""表演优化"等类型;数字创生时代出现了以算法优化为核心的智能优化.将优化引入文论,需要警惕"最优化"的结果不是"奇异性",而是"普通性"的算法悖论、数据和变量中的偏差不易被纠偏;相反,易强化成偏见的偏差悖论以及随机并不意味着不同,而只是相似,是风格的重复的生成悖论.

    优化可修正性人工智能时代媒介艺术史文论问题

    《祝福》百年:互动仪式链的断裂与祥林嫂的魂灵三问

    胡建华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发表至今已经百年.百年来,对《祝福》的主流分析和解读,多从旧礼教、封建迷信对祥林嫂的迫害这一角度入手,本文则尝试对《祝福》做出另外一种分析:祥林嫂并不是死于代表旧礼教的鲁四老爷或传播迷信的柳妈等任何具体的人,而是死于互动仪式链(interactional ritual chains)的断裂.祥林嫂第二次成为寡妇,回到鲁镇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她的互动仪式链的断裂,而她之所以会提出"魂灵三问",就是因为互动仪式链的断裂直接导致了她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解体.此外,通过对"祝福"和"祥林"的解读,可以发现这几个字在小说中具有特别的含义.

    鲁迅祝福祥林嫂互动仪式链递归心灵魂灵三问

    论巴尼特·纽曼艺术中的原始主义倾向与崇高

    周计武周尚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美国纽约画派的画家之一,巴尼特·纽曼的艺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时代语境中具有深刻的情感指向.纽曼借助具有原始主义倾向的艺术作品标题和内含拉链特征的色域式画面,意图使观者直面其作品时感到不知所措或惊颤,唤醒他们本能的感性与精神直觉.这是纽曼在缺乏崇高与神话的世界里借助艺术来实践崇高的方式,彰显了一种敢于突破的先锋精神.

    巴尼特·纽曼原始主义倾向崇高先锋精神

    良渚文化琮、璧的"权""衡"功用及其纹饰的天文蕴意

    尹荣方
    2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渚文化玉琮是"权"(秤锤),玉璧则是可以度量长度的"尺",其他玉器如玉璜等,都曾作为度量衡的标准器物.度量衡在重量、长度、容积方面的确定性要求,使这类器物成了"瑞信"和权力的象征.由于上古度量衡的确定与律历紧密相关,而律历的产生关乎天上的北极星.北斗九星是古时的北极,所以北斗第四星名权星,第五星名玉衡,北斗斗杓也称玉衡;斗柄口的玄戈、招摇两星又名"天蜂",这天上的"大蜂"是权、衡,也是北斗的象征.良渚文化玉琮上的上下两个神面(兽面)纹,既非猪纹,也非鸟纹,而是蜂纹.后世器物上所谓的"蝉纹",或是蜂纹之误.

    良渚文化玉琮玉璧度量衡北斗星蜂纹

    良渚在海外网络媒体中的形象研究

    李晓红钱毓芳
    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渚文化作为一种被"重新发现"的地区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借助NOW新闻语料库,采用语料库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词频统计、搭配词分析、索引行分析等层面,对海外网络媒体关于良渚报道话语中的结构、意义和社会属性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话语分析理论进行文本描述,定量与定性结合,观察良渚在海外网络媒体中的话语表征和形象描述,提出提升良渚国际形象的建议.

    良渚网络媒体形象研究NOW语料库话语分析

    汉代沂南北寨畏兽图视觉重构与谱系命名——通过一个视觉史案例回应有关《武梁祠》的讨论

    张强
    5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下中国古代造像研究中,有一种基本的研究方式,即看图辨义,或看图识物.它带来了两个陷阱:其一是文献替代图像的阐述,成为一种故事媒介,或者说文献插图;其二是图像类型的共性特征归纳,混淆了同类图像,无视个体存在的差异.将图像还给图像,是以视觉史的研究方法去进入,重走图像的生成路径,重塑其图像结构,重整其逻辑线路,以此寻找到其象征、隐喻、表述的意义之所在.本文以"墓室畏兽图像"为案例,进行视觉重构与谱系命名,实践视觉史方法论中对于图像的个体存在与定向叙述,以图像分析替代制作者制作的过程.同时,试图以此案例与巫鸿先生的《武梁祠》方法论展开进一步的对话.

    视觉史沂南畏兽巫鸿武梁祠图像

    康乾南巡中的景观营建与遗产保护

    何峰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康熙、乾隆南巡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江浙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景观营建活动,并对途经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维护.南巡中的营缮活动主要包括:对公共建筑及遗产的修缮与维护、居住及游赏性景观的查勘与营缮、地方官商对帝王活动的景观记载.中国古代地域景观的系统性维护与更新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契机,对于清代的江浙地区而言,帝王南巡这一大型政治文化事件正是这一契机,从康熙南巡到乾隆南巡,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力量的集体参与,推动了江浙地区物质景观的系统更新及景观文化的变迁.

    景观营建遗产保护康熙乾隆南巡

    文字谱的性质、意义及在国民音乐教育中之今用

    杜亚雄
    10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用汉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文字谱,为唐代发明减字谱之前所用.和西方记录音符高低长短的"所奏乐谱"不同的是,这种只记演奏方法而不记录音符的"能奏乐谱",在教学中与手的动作相联系,学生能很快掌握,并可通过演奏和演唱积累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和听觉经验,为日后学习各种音乐理论知识和概念以及其他各类乐谱打下基础.将古琴请进中小学的音乐课堂,用文字谱教授识读乐谱,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乐谱分类文字谱教学运用

    《论音乐》:古希腊罗马遗产与一神信仰新枝的嫁接——奥古斯丁的音乐观念及其音乐哲学史价值

    郭一涟张博超
    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晚期哲学家奥古斯丁于公元 391 年写就《论音乐》,这部六卷本的专论集中体现了他对音乐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内容涉及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分析、音乐的道德属性、音乐的本质等.在写作过程中,奥古斯丁的哲学、神学和美学思想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并清晰地反映在《论音乐》前五卷与第六卷这两种不同的写作思路中,然而这种差异并没有损害其音乐思想的统一性.《论音乐》的古典文本写作形式、音乐与数学分析方法、灵魂掌握欣赏音乐主权等思想,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嫁接在一神信仰的新枝上,既体现了奥古斯丁对古典音乐哲学的继承,也标志着中世纪音乐哲学的发端.

    《论音乐》奥古斯丁音乐观念音乐哲学史

    Abstracts

    112-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