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无机化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无机化学学报
无机化学学报

游效曾

月刊

1001-4861

wjhx@nju.edu.cn

025-83592307

210093

南京市南京大学化学楼

无机化学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SC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发行。主要报道我国无机化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无机化学学科。它涉及的内容有固体无机化学、配位化学、无机材料化学、催化等,着重研究新的和已知化合物的合成、热力学、动力学性质、谱学、结构和成键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磷掺杂镍基硫化物超薄纳米片构筑多级微孔双功能催化剂促进高效水电解产氢

    孙强强赵鹏程吴若雨曹宝月...
    1151-1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一步水热合成法在三维多孔泡沫镍(nickel foam,简称NF)表面构筑了由超薄纳米片交织互联形成的多级微孔结构复合材料。当初始混合料液中硫、磷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在120℃下水热反应24 h获得了以Ni3S2为主晶相、少量NiPS3为次晶相的镍基复合电催化剂(NiSP/NF)。得益于其超薄纳米片交织形成的独特二级微孔结构,其电化学活性面积较空白NF增加了近14倍,也为其在水电解析氢反应中的应用提供了充足的活性位点和界面通道。同时,受益于晶态Ni3S2和NiPS3所造成的晶格缺陷和强电子作用,材料的本征催化活性也得以显著提升。多方协同作用使得NiSP/NF在全水分解中均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在1mol·L-1KOH溶液中获得10mA·cm-2的电流密度,需要的析氢和析氧过电位仅为67和212mV。在全水分解电解槽中,其获得100 mA·cm-2的电流密度所需的槽电压仅为1。878 V,甚至在500 mA·cm-2的高电流密度下需要的分解槽压也仅为2。558 V,优于商业贵金属催化剂,电解水产氢效率显著提高。NiSP/NF在全水分解中还呈现了极优异的长效稳定性及耐用性,在电流密度为500 mA·cm-2时经过120 h的恒电流催化后,其增加的分解槽压不足0。03 V。

    磷掺杂析氢反应析氧反应协同催化

    有机磺酸根阴离子调控的[Co(pytpy)2]2+自旋交叉化合物

    李英莲张诚诚张新宇王新益...
    1162-1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报道了 2例由有机磺酸根阴离子调控的单核钴(Ⅱ)配合物[Co(pytpy)2](2-NH2-1-NS)2·MeOH·H2O(1)和[Co(pytpy)2](4-NH2-1-NS)2·H2O(2)的合成、晶体结构和磁性,其中pytpy=4'-(4-吡啶基)-2,2':6',2"-三联吡啶,2-NH2-1-NS-=2-氨基-1-萘磺酸根离子,4-NH2-1-NS-=4-氨基-1-萘磺酸根离子。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这2例配合物均由[Co(pytpy)2]2+阳离子、有机磺酸根阴离子和结晶溶剂分子组成。其中,阴离子2-NH2-1-NS-和4-NH2-1-NS-仅在磺酸根和氨基的相对位置上有所不同。有趣的是,具有处于邻位的磺酸根和氨基的2-NH2-1-NS-阴离子与[Co(pytpy)2]2+阳离子和溶剂分子形成氢键,而具有处于对位的磺酸根和氨基的4-NH2-1-NS-阴离子之间通过氢键形成了二维层状结构。磁测量表明配合物1和2的磁性有很大的不同:配合物1具有可逆的渐变型自旋交叉行为,而化合物2则保持在高自旋态。

    自旋交叉二价钴配合物有机磺酸根阴离子氢键

    {Co6}簇加成的夹心型锗钨酸盐的合成、结构及电化学性质

    刘峥峥张朋蕴汪承日黄胜利...
    1173-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一个{Co6}簇加成的夹心型锗钨酸盐:[Co(dien)2]{[Co(dien)(H2O)]2[Co(dien)]2[Co6(en)2(μ3-OH)2(H2O)6(GeW8O31)2]}·5。5H2O(1),其中dien=diethylenetriamine,en=ethylenediamine。该化合物的阴离子是一个带状{Co6}簇夹心的三明治型{Co6}@{GeW8}2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和热重实验对该化合物进行了系统性地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测试研究了该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同时其在电催化还原亚硝酸盐实验中展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

    多金属氧酸盐钻加成的多钨酸盐夹心型结构水热合成亚硝酸盐还原

    二维Cd(Ⅱ)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其对对硝基苯酚、四环素、2,6-二氯-4-硝基苯胺的荧光识别

    刘露王慧杰王海童李英...
    1180-1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一种Cd(Ⅱ)配合物,分子式为{(H2dbim)0。5[Cd(Hbptc)]·H2O}n(1),其中dbim=1-(4-(2,6-二甲基-2H-苯并[d]咪唑-3(3H)-酰基)甲基)苄基)-2,7-二氢-2,5-二甲基-1H-苯并[d]咪唑,H4bptc=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配合物1为2D层状结构,点符号为{44·66}。配合物1可用于一些常见环境污染物的荧光识别。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1能有效检测对硝基苯酚、四环素、2,6-二氯-4-硝基苯胺。计算得到对硝基苯酚、四环素和2,6-二氯-4-硝基苯胺对1的猝灭常数分别为2×102、5。4×104和2×104 L·mol-1。

    Cd(Ⅱ)配合物晶体结构拓扑结构荧光识别

    过渡金属掺杂的g-GaN吸附Cl2和CO气体分子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田双林高廷红刘玉涛陈茜...
    1189-1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系统研究了类石墨烯氮化镓(g-GaN)和掺杂过渡金属原子(TM)的g-GaN对Cl2和CO气体分子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Cl2和CO在本征g-GaN上的吸附均为物理吸附,2个体系的吸附能均为正值,表明体系不稳定。相反,Cl2和CO在Fe和Co掺杂的g-GaN上吸附时的吸附能为负值,且吸附能较小,表明吸附体系稳定。通过分析态密度、电荷密度差和能带结构等性质,可以得出结论:过渡金属原子的引入能有效增强气体分子与g-GaN之间的相互作用。

    气体传感类石墨烯GaN吸附过渡金属掺杂

    金属锑基硫族团簇的合成、结构及电催化氧还原反应性能

    王晓霞郭娅楠苏峰韩春...
    1201-1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金属硫族团簇材料的多样性结构及其光电应用,利用溶剂热法,以含孤对电子的金属Sb(Ⅲ)与硫元素采用不对称的配位几何方式结合,合成了 Sb基硫族团簇化合物[Sb4S5(S3)·C5H11N(1)和(C5H12N)2[In2Sb2S7](2)。2种化合物分别由{SbS3}或{InS4}配位单元之间以顶点共享的方式组合而成。电催化氧还原反应(ORR)研究表明,化合物2的极限电流密度和半波电位均高于化合物1,表明其ORR性能更好。Koutecky-Levich图分析表明,由混合金属构筑而成的层状化合物2的ORR催化过程以四电子路径为主。

    金属硫化物团簇化学晶体结构氧还原反应

    海带碳点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王月顾知之董敬一朱洁...
    1209-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水产养殖常见的藻类海带为原料,通过水热法绿色、便捷、高效地合成了生物质碳点,全程实现了从原料选择到材料合成的绿色环保无污染。选择斑马鱼模式生物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浓度碳点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荧光成像以及代谢情况。并通过研究碳点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包括孵化率、心率和成鱼存活率等指标,评价了制备的海带碳点的生物安全性。

    海带碳点斑马鱼荧光成像生物安全性评价

    中空碳双面修饰的隔膜在高性能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张渝赵芳芳潘聪王鹏...
    1218-1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减少多硫化锂(LIPs)"穿梭效应"及锂枝晶对锂硫电池的影响,采用刮涂法制备中空碳材料修饰隔膜。接触角测试表明修饰隔膜对LIPs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其对LIPs"穿梭"的有效抑制也可以通过渗透性实验进一步得到印证。在隔膜的正极对称电池测试中,电流响应显示中空碳材料的催化使LIPs快速转化为Li2S。通过隔膜的负极对称电池测试发现修饰隔膜呈现出更稳定的电压-时间曲线。为证明隔膜修饰对锂硫电池性能改进的效果,分别采用聚丙烯(PP)隔膜、单面改性和双面改性的PP隔膜组装成纽扣电池并进行电化学测试,其中电极材料的硫负载量为1。8~2。0 mg·cm-2。GITT(恒电流间歇滴定法)测试和锂离子扩散系数计算表明,改性隔膜的离子传输更快且阻抗较小。通过分析第1、5、10、50及100次的充放电循环阻抗谱图发现,中空碳材料的多通道能够为锂离子的传输提供更多的通道,因此能够使锂离子具有更加稳定的扩散行为。在电流密度为0。2C时,由双面改性隔膜组装的锂硫电池在首次充放电时有1 035 mAh·g-1的可逆比容量,700圈后仍有500 mAh·g-1的高比容量,并在高硫负载时表现出500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双面修饰隔膜赋予了锂硫电池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这是由于中空碳材料的修饰加速了 LIPs的转化和吸附,有效缓解了 LIPs的穿梭效应,且对锂枝晶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提高了锂硫电池的安全性。

    锂硫电池多孔碳多硫化物隔膜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