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无机盐工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无机盐工业
无机盐工业

刘红光

月刊

1006-4990

book@wjygy.com.cn

022-26689297

300131

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三号路85号

无机盐工业/Journal Inorganic Chemicals Indu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科委批准的我国无机盐行业唯一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主要报导无机盐生产情况,最新技术成就,市场动向、行业重要活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新用途、交流各方面经验,传播新知识,介绍世界各国无机盐工业技术水平和发展动向,促进我国无机盐工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是从事无机化工生产与科研的广大科技人员、技术工人、管理干部及大、中专学校师生不可缺少的科技读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种晶型纳米碳酸钙制备及生长机理的研究进展

    李裕兴张金才程芳琴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碳酸钙作为一种通用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由于纳米碳酸钙晶型的多样性,导致其在不同领域具备不同的应用潜力.因此,对不同晶型纳米碳酸钙的制备方法、生长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有目标地制备特定晶型产品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首先概述了纳米碳酸钙结构,并总结了两种常见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和机理;其次重点阐述了晶型控制剂和制备工艺对纳米碳酸钙晶型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两种反应器能够增强溶液间微观混合效果,从而大幅提高整体反应效率;最后综述了纳米碳酸钙结晶过程同时受晶体成核和晶体生长共同控制.通过研究这两个结晶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内在机理,最终实现晶型和形貌的精确调控.

    纳米碳酸钙晶型调控形成机理晶型控制剂

    化学吸收法捕集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

    沈海燕李芳芹任建兴吴江...
    11-1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剧增,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因此,研究更有效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及更高效的二氧化碳吸收剂迫在眉睫.众多学者综合考虑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和富氧燃烧3种二氧化碳捕集工艺技术后,发现燃烧后捕集工艺技术最适合工业应用.化学吸收法作为燃烧后捕集二氧化碳的一项高效节能、相对成熟的新兴技术,是目前电厂应用最广和最具潜力的捕集技术之一.首先介绍了碳捕集技术的研究现状,然后着重阐述了目前碳捕集技术中备受关注的4种化学吸收剂,即有机胺溶液吸收剂、离子液体吸收剂、氨水溶液吸收剂和新型相变吸收剂,并分别探讨了这4种吸收剂的捕集原理、研究现状、各自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化学吸收法CO2捕集吸收剂氨水溶液离子液体相变

    聚磷酸铵阻燃应用研究进展

    李永翔杨晓龙陆忠海马航...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磷酸铵(APP)凭借其无毒、无卤、抑烟、阻燃效果好、环境友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聚丙烯、聚氨酯、环氧树脂等聚合物阻燃领域.然而,APP存在吸湿性强、添加量高、分散性差、与聚合物相容性差等缺点,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对聚磷酸铵的阻燃机理及应用进行了系统综述,并总结了相关的解决方法.首先简单介绍了APP的物化性质及阻燃机理;然后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APP阻燃剂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单独阻燃、复配阻燃、微胶囊化包覆、化学改性和纳米复配等不同阻燃方式的阻燃效果,并归纳总结了不同阻燃方式的优缺点;最后讨论了APP在聚合物阻燃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聚磷酸铵阻燃机理阻燃方式阻燃应用无卤阻燃聚合物

    锂离子电池多孔硅负极材料制备及工艺优化

    赵添婷朱德伦杨林周鑫磊...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有效改善硅基负极材料的性能及降低制备成本,以微米级单质硅为原料,通过金属辅助化学刻蚀法制备多孔硅负极材料,该方法步骤简单可控、成本低廉,易于大规模生产.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电池测试系统,对比分析不同工艺参数下制得的硅负极材料的形貌和性能差异,从而进行工艺优化,并得出较优的工艺参数:AgNO3浓度约为0.015 mol/L、伽伐尼反应时间选择1~4 min、刻蚀剂中CHF/(CH2O2+CHF)为70%~90%.在合适的工艺参数下制备的多孔硅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明显优于硅负极材料,在0.5C倍率下循环50次后容量仍有1 130.7 mA·h/g,在2C、5C的倍率下仍有929、669 mA·h/g的较高比容量.该方法得到的多孔硅负极材料能够有效缓解单质硅负极材料体积膨胀严重和导电性差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多孔硅金属辅助化学刻蚀

    NaVO3-NH4Cl-H2O体系下NH4VO3溶析结晶工艺

    李春丽张焕焕程卓汤秀华...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NH4VO3冷却结晶过程中存在结晶诱导期长、结晶收率低等问题,提出了NH4VO3溶析结晶工艺.以乙醇为溶析剂、NH4Cl为沉淀剂,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考察了乙醇-浸取液体积比、NH4Cl初始浓度和温度3个因素对产品收率的影响,并得到预测产品收率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回归方程能较好地预测产品收率;3个因素中只有乙醇-浸取液体积比和NH4Cl初始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3个因素对产品收率影响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乙醇-浸取液体积比、NH4Cl初始浓度、温度;在结晶时间为150 min、NH4Cl初始浓度为0.68 mol/L、温度为278.15~288.15 K、乙醇-浸取液体积比为(1.5∶1)~(2∶1)条件下可获得收率大于95%的NH4VO3产品,产品形貌为花簇状结构,尺寸为5~10 µm.

    溶析结晶响应曲面法偏钒酸铵乙醇

    模板法制备多孔超疏水SiO2/PDMS海绵及油水分离应用

    刘君仪冯庆革陈考李想...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水玻璃为硅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超疏水二氧化硅(SiO2)气凝胶,将超疏水SiO2气凝胶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均匀混合,并引入蔗糖和葡萄糖作为模板制备了超疏水SiO2/PDMS海绵.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对其微观形貌和成分进行表征;利用接触角测量仪表征其润湿性能.同时,以油水混合物为模型污染物,研究了SiO2气凝胶掺量及糖的比例对海绵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SiO2/PDMS海绵具有超疏水亲油性,水接触角(WCA)高达152.1°,且在模拟油水吸附实验中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对植物油和泵油的去除率分别为98%和95%,且经过20次的重复油水分离实验后,SiO2/PDMS海绵的吸附容量和接触角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仍具有较好的疏水性能.

    二氧化硅气凝胶聚二甲基硅氧烷海绵模板法油水分离

    钾长石混盐焙烧-浸出提钾过程研究

    方小宁匡飞刘程琳
    53-5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钾盐资源匮乏,而钾长石是一种重要的钾赋存形式.然而,钾长石的开发技术难度大、成本高,至今尚未实现工业化应用.为了解决钾长石开发利用过程中钾提取温度高、浸出率低等问题,该研究选取了贵州铜仁地区钾长石矿为研究对象,探究了钾长石-硫酸钠-碳酸钙混盐的焙烧-浸出过程,考察了钾长石-硫酸钠-碳酸钙的焙烧配比、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浸取剂浓度等因素对钾长石中钾元素浸出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焙烧体系均匀混合、焙烧温度为800∼900℃、焙烧时间为1 h、m(钾长石)∶m(硫酸钠)∶m(碳酸钙)为(1∶1∶6)~(1∶1∶8)条件下,以质量分数为5%NaOH溶液作为浸取液,钾的浸出率可高达99.79%.该研究提供了一条提高钾长石资源利用效率、解决钾盐资源供应问题的新途径,并为相关工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钾长石焙烧浸出提钾热力学

    改性碳气凝胶/石蜡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研究

    户晶荣李欣聪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石蜡与墙体材料复合能降低建筑人居能耗,但其易泄漏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广泛应用,采用吸附能力强的碳气凝胶为吸附载体,有望解决复合相变材料容易泄漏的弊端.为进一步提高碳气凝胶吸附石蜡的性能,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三甲基氯硅烷对碳气凝胶表面进行改性,通过XRD、SEM与FT-IR等表征手段探究了碳气凝胶表面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性过程中三甲基氯硅烷的—Cl—Si(CH3)3基团能与碳气凝胶表面的—OH发生枝接反应,该变化丰富了试样表面—CH3数量,改善了制品的憎水性与孔结构,提高了其吸附非极性石蜡的能力;当三甲基氯硅烷的质量分数为30%时,改性碳气凝胶具有最佳的吸附性能,充分浸渍后能吸附85.87%的石蜡.经200次熔融‒冷凝循环试验后,复合样品不仅未发生明显的泄漏现象,而且相变温度和相变焓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该研究制备的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具有优异的稳定性与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为开发新型墙体隔热保温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石蜡碳气凝胶相变储热材料微观结构储热性能

    乙二胺盐酸盐与氢氧化钙反应动力学

    张雨赵贵琰田永畅邱小魁...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氨基硅烷偶联剂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乙二胺盐酸盐副产物,该副产物通过与氢氧化钙进行中和反应得到无水乙二胺,可实现乙二胺的循环利用.利用电导率法建立乙二胺盐酸盐转化率和电导率的关系,考察了液固比、盐浓度、温度等因素对乙二胺盐酸盐转化率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优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乙二胺盐酸盐的转化率随着液固比及乙二胺盐酸盐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基于缩芯模型,建立乙二胺盐酸盐和氢氧化钙的动力学方程.根据实验数据求出反应过程的活化能,发现乙二胺盐酸盐和氢氧化钙的中和反应主要受内部扩散控制.动力学模型为Kt=1-3(1-x)2/3+2(1-x),活化能为30.89 kJ/mol.该研究为从乙二胺盐酸盐副产物提取无水乙二胺提供了实验依据.

    乙二胺盐酸盐缩芯模型动力学氯化钙

    羟基磷灰石复合腐植酸及其对Mn(Ⅱ)的去除

    裴晓港张鹏董珊珊葛姗姗...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硝酸钙和磷酸氢铵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成功合成羟基磷灰石(HAP),并将其与腐植酸(HA)复合,制备出复合吸附剂HAP-HA.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差热-热重分析(TG-DSC)及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腐植酸成功负载到羟基磷灰石上;HAP-HA孔径主要分布在3~5 nm,比表面积较大,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HAP-HA表面粗糙不平、孔隙较多,这增大了比表面积,为重金属离子提供了大量的活性位点.以Mn(Ⅱ)为目标污染物,将Mn(Ⅱ)的去除率作为指标,通过吸附实验考察吸附剂HAP-HA对污染物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常温、pH为8.0、投加量为0.15 g、吸附时间为150 min的条件下,吸附剂HAP-HA对Mn(Ⅱ)的去除率最高,可稳定达到99.0%以上;该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同时,对吸附后的吸附剂进行脱附及再生吸附实验,以NaOH溶液作为洗脱剂可取得较好的脱附效果,脱附效率可达78.1%,再生循环吸附6次后HAP-HA仍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羟基磷灰石腐植酸吸附剂金属Mn(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