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教资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教资料
文教资料

何永康

旬刊

1004-8359

wjzl@vip.163.com

025-83951252

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文教资料/Journal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席叶《北京官话初阶》几种音变现象

    徐治利
    3-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汉学家微席叶《北京官话初阶》记录了清末民国时期北京官话三种音变现象"了""V+趋向动词"和拼合型儿化韵.其中"了"有三种读音形式leào、lo、ló,微席叶认为,某一读音形式使用频率高,越容易发生语音语义的变化,现象表明清末民国时期"了"以le[lə]音为主."V+趋向动词"中趋向动词"上"轻读,其他没有轻读;他还认为在民国末期,趋向动词出现轻读现象."儿"记音符号为eul,本文分析认为清末北京话中儿化可能存在边音色彩[1];儿化韵母少,只涉及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没有撮口呼儿化韵;ai与an合流,ouai与ouan合流同现代北京话儿化合流一致,区别在于变韵形式;eou与en合流,in与ing合流同现代北京话合流不一致.鼻韵母儿化韵 儿"仍为独立的音节,未见主元音鼻化现象.

    《北京官话初阶》V+趋向动词儿化韵

    连云港灌云方言词汇使用的代际差异研究

    李雯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普通话逐渐普及并对方言的使用产生了一定影响.基于社会语言学理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灌云城区老中青三代人方言词汇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老年人和青年人的词汇使用差异较大,老年人普遍使用方言词汇,青年人在向普通话靠拢,但部分词汇仍然保持方言变式.

    灌云方言代际差异词汇差异社会语言学

    《伊芙琳》和《失窃》的现代主义元素比较

    吴旻宣
    12-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究《伊芙琳》与《失窃》所蕴含的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从精神顿悟、象征、意识流等角度,结合具体文本展开分析,发现两篇小说呈现出诸多相似的艺术特质.其中,两部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皆历经了数次意义深远的顿悟时刻.两部作品也都巧妙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及塑造了碎片化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真实面貌与特征,展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伊芙琳》《失窃》现代主义顿悟

    场所符号学视域下的板梁古村语言景观研究

    邓红华匡舒燕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场所符号学理论对板梁古村的语言景观展开调查发现:古村语言景观数量充足,以多模态语言景观和官方标牌为主,其中汉语是优势语码.本文针对板梁古村语言景观存在译文规范程度不高、多模态形式单一、语言服务性较弱等问题,提出提高译文质量、丰富多模态标牌形式、提升语言景观历史感等对策,旨在构建起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的乡村语言景观框架,促进语言景观建设与乡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场所符号学板梁古村语言景观问题对策

    《雅颂正音》与美刺传统

    田若冰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雅颂正音》是明洪武三年鄱阳人刘仔肩编选的第一部明代诗歌总集,对于明初诗歌研究有重要意义.诗集中赞颂朝廷帝王、叙述个人功绩的"美"诗占据主流,反映社会现状、讽喻政治阴暗面的"刺"诗被边缘化.虽然元末明初有不少书写民生疾苦的诗歌作品,但未能被收入诗集,究其原因,明初的选诗标准受当时政治环境影响颇深,由元入明的文人心态变化影响刘仔肩选诗标准,浙东诗派的诗学观念有理学渊源,种种因素作用下诗集呈现出美多刺少的分布态势,《雅颂正音》所指向的选诗态度反映明初诗坛风尚和官方导向.

    《雅颂正音》美刺明初诗歌理学

    《宝水》:投眼新时代乡村的"芯子"之美

    江晨豪
    23-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乔叶的《宝水》从主人公地青萍的"农裔"知识分子视角出发,借助其乡土情感回归的脉络,见证了新乡村现代文明建设与传统文化之根的碰撞,关注了新乡村的生活追求与人情纠葛,展现出新乡村人情、人性和人心之美,以对照式的叙事结构表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历程,并以此唤起读者对古典乡村处世哲学的温情追忆.

    乔叶《宝水》地青萍乡土情感

    对爱的真情呐喊——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李尔王》

    李璇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广泛影响.本文旨在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这一剧本,通过梳理《李尔王》中的两条伦理主线,即权力、财产的争夺以及父女、父子之间伦理关系的混乱,立足当时特定的伦理环境,结合人物的伦理身份,剖析《李尔王》悲剧的形成过程及原因,以及莎士比亚想要借助这一著作传达出的启示.

    《李尔王》莎士比亚文学伦理学悲剧

    资本权力视角下对劳动解放内涵的重思

    王凯男
    30-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唯物史观,马克思对资本进行批判,揭示了资本的权力属性,阐明了劳动的异化和劳动者受尽压迫的现实原因,为劳动解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劳动体现了人的本质,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劳动解放就不应是消灭劳动,而是消灭资本权力支配下劳动现有的压迫性质.劳动解放具有解放劳动和解放人的双重逻辑,它要求消除现有劳动的消极方面,使劳动"自由自觉"的本性回归.解放了的劳动是确证人之本质的活动,因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资本权力劳动解放消灭压迫

    论列斐伏尔对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的批判

    黄宇芳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是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工具.列斐伏尔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将其拓展到了空间维度,揭示了资本主义在空间中对意识形态控制的实现.列斐伏尔考察了资本主义过往空间意识形态的形成基础及对其他时空的破坏与碾压,并剖析了当前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的统治展开,最终在面向未来空间的发展问题上寄希望于差异空间的建立,要求通过空间革命来消解资本主义空间意识形态.列斐伏尔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对当代资本主义空间批判具有重要意义.

    列斐伏尔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空间生产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

    管晓敏
    37-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工向来是各界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合适的分工逻辑结构能很大程度上提高社会生产力,马克思十分关注人类社会中的分工现象,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再到《资本论》,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不断成熟.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对于我们把握其唯物史观有着重要意义.

    分工生产力生产关系技术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