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汉学家微席叶《北京官话初阶》记录了清末民国时期北京官话三种音变现象"了""V+趋向动词"和拼合型儿化韵.其中"了"有三种读音形式leào、lo、ló,微席叶认为,某一读音形式使用频率高,越容易发生语音语义的变化,现象表明清末民国时期"了"以le[lə]音为主."V+趋向动词"中趋向动词"上"轻读,其他没有轻读;他还认为在民国末期,趋向动词出现轻读现象."儿"记音符号为eul,本文分析认为清末北京话中儿化可能存在边音色彩[1];儿化韵母少,只涉及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没有撮口呼儿化韵;ai与an合流,ouai与ouan合流同现代北京话儿化合流一致,区别在于变韵形式;eou与en合流,in与ing合流同现代北京话合流不一致.鼻韵母儿化韵 儿"仍为独立的音节,未见主元音鼻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