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教资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教资料
文教资料

何永康

旬刊

1004-8359

wjzl@vip.163.com

025-83951252

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文教资料/Journal 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广西博白县高中生对普通话和博白方言的语言应用及语言态度调查研究

    蓝丹秦川
    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态度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年轻一代的语言应用和语言态度是语言传承的关键。博白县隶属广西玉林市,县境内方言主要有地佬话和客家话,普通话的推广对方言产生了强劲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旨在探究博白县高中生对普通话、地佬话和客家话的语言应用和语言态度情况,以期对博白县语言政策的制定和语言保护工作有所启示。

    语言态度高中生广西博白县博白方言普通话

    北朝墓志词语补正十一则

    杨囡囡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连龙的《南北朝墓志集成》为诸多学者研究南北朝墓志提供了 一定的便利。本文从对文的角度出发,对《南北朝墓志集成》中的骈文进行系连式搜索和用例参证。针对释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对一些墓志词语进行了考释,发现了志文讹、脱、衍以及原石误刻等问题,并利用对文特点补充了志文缺泐字词。

    北朝墓志词语对文《南北朝墓志集成》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红字》汉译复杂定语研究

    陈一琦
    11-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选取了 5个《红字》非语言教学辅助类中文全译本,建立以"的"为标记的汉译复杂定语的双语语料库,对其历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运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探究成因。统计发现,5个译本中以"的"为标记的复杂定语随时间推移在数量上整体呈递减状态。从"翻译内"行为来看,译者注重原文所负载的意义之真,是民国时期以"的"为标记的复杂定语出现频率较高的内部原因;从"翻译外"行为来看,译者采取务实态度,受文化背景、翻译规范、语言政策历时变迁的影响,追求原文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事实之真,是以"的"为标记的复杂定语呈减少趋势的外部原因。

    译者行为批评《红字》中译本历时性研究复杂定语语料库翻译研究

    余华《兄弟》中文化负载词的德译策略研究——基于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视角

    王玥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为理论基础,结合翻译学家高立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微观翻译对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察了译者在余华小说《兄弟》德译过程中针对文化负载词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结果表明,在面对跨文化翻译难题时,译者以工具型翻译为主,文献型翻译为辅,将两者结合,通过一般化、文内解释、比喻变直白等对策有效保留了源语文本的文化内涵,增加译语文本的读者可接受性,推动了《兄弟》在德国的成功译介。

    文献型翻译工具型翻译文化负载词《兄弟》德译本高立希

    篆书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赵亚新高嵩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汉字是学习汉语的必要步骤,篆书的形成是汉字演化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本文深入挖掘篆书在汉字教学中的独有优势,从造字字理、汉字与篆书的相关性、篆书与汉字的契合点等几方面进行探究,同时结合汉字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外汉字教学策略。

    汉字教学汉字特点篆书特点教学方法

    再探"复仇"特点:与"大欢喜"结合

    万佳煜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野草》中的《复仇》讲述了 一对裸体男女在广漠的旷野上与前来赏鉴的路人们对峙,"他们俩"用极其"无聊"的方式展开复仇,最终与路人们一同"干枯"的故事。本文力图从作品多处出现的"生命的大欢喜"出发,理清其不同含义并解释其与"复仇"之线的勾连,探究"同归于尽"的复仇逻辑的产生及延伸,挖掘文本悲与喜交织的激情背后鲁迅个人化的情感与生命哲学,及其与"生命的大欢喜"之间的映照与呼应。

    鲁迅复仇生命的大欢喜悲与喜

    时空叙事中的悲剧书写——以老舍《大悲寺外》为例

    魏雅楠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舍在《大悲寺外》中穿插鲜明的时空因素,让悲剧书写在时空交织中展开。时间叙事表现在设置时间跨度以实现悲剧宿命感的营造,用时间里绵延的生命意识让文本具有超验色彩,借助特殊时间刻度来丰富悲剧意蕴。空间叙事表现为通过空间本身含义的和空间隐喻义让悲剧情节更具戏剧性,通过对悲剧的深层根源的形象化展示扩充文本的容量,使之更具艺术性。悲剧在时空中展开,一方面反映了老舍审视社会的独特视角,另一方面也表露出老舍改造国民性格的尝试。

    时空叙事悲剧《大悲寺外》

    苏童小说《黄雀记》中的创伤叙事研究

    郑淑童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伤书写是苏童文学创作的一大主题,苏童的个体生命体验是其进行创伤书写的灵感来源和重要动机,在创伤叙事的过程中,他通过书写完成了对自身创伤体验的回忆与纾解。长篇小说《黄雀记》作为"香椿树街"系列小说的一部分,延续了苏童的创伤书写。《黄雀记》聚焦于保润、柳生和仙女三人之间的命运纠葛和时代变迁下香椿树街的发展变化,从个体与时代的双重角度,呈现不同人物的独特创伤体验,并通过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叙事策略完成对创伤的书写。

    苏童《黄雀记》创伤叙事

    约翰·盖伊《乞丐歌剧》中的经济书写解读

    周颖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乞丐歌剧》是英国剧作家约翰·盖伊最负盛名的戏剧作品,本文以经济书写为切入点,结合时代背景,围绕作品中的经济行为、经济现象与经济观念展开研究,挖掘作品反映的经济运行模式及问题,探寻作者的经济观念与社会思考。

    约翰·盖伊《乞丐歌剧》信用商品化

    太行山文书所见清末伦理学讲义研究

    黄楠李艳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清末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建立,中国的伦理学学科逐渐建立起来。从以引进为主到中国学者自主编撰相匹配的伦理学教科书,这一发展历程反映了伦理学学科本土化的过程。张鹤龄编写的《京师大学堂伦理学讲义》油印本是清末教育改革背景下伦理学教育的重要文献,较清末翻译的国外伦理学教科书与同时期国内学者的讲义,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清末教育改革和伦理学教育发展的认识,还可以为今天的教育改革和文化传承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太行山文书清末京师大学堂伦理学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