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物联网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物联网技术
陕西省电子技术研究所
物联网技术

陕西省电子技术研究所

王 刚

月刊

2095-1302

news@iotmag.com

029-85241792

710032

西安市金花北路176号陕西省电子技术研究所科研生产大楼6层

物联网技术/Journal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ies
查看更多>>《物联网技术》杂志是目前国内第一本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手续齐全的物联网专业科技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61-1483/TP,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1302。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据美国独立市场研究机构Forre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将形成下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物联网技术》杂志就是以迎接这次革命浪潮为己任,以纸质媒体、网络传播为手段,采取网刊互动的方法,将物联网这个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案例宣传介绍给大家,为其广泛的普及和应用打好基础。同时,我们将致力于搜集和传播物联网技术的全球、全国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推广物联网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和新应用案例,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搭建互动平台,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创新、交流和繁荣。为了把这本杂志办成全国名副其实的物联网行业第一刊,我们邀请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陕西省物联网实验研究中心、中国RFID产业联盟、陕西物联网产业联盟、河南省物联网产业联盟、浙江省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杭州市物联网行业协会、成都物联网产业发展联盟、南京市物联网产业联盟、天津市物联网产业联盟、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武汉?中国光谷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与传感网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物联网与两化融合研究院等单位为该杂志的协办单位,使该杂志从一起步就是一本起点高、信息来源广、覆盖面大的全国性杂志,为物联网行业起到领航的作用。《物联网技术》杂志初步规划为月刊,全彩色,2011年3月创刊。发行对象:主要投放于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单位的决策、产品设计、研发人员,各军兵种的高科技人员、高校师生和电子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视点

    1页

    "衣智"——赋予纺织服装新智能

    汤健吴玉婷马世栋张昱旻...
    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智能手表和手环作为其主流产品,存在较多缺陷.基于此,本项目研发了智能服装、智能纱线,旨在提供织物智能化服务.用户穿上本项目自主研发的智能服装,即可在手机APP上实时获取自身的运动和生理数据,实现对运动和生理信号的精准监测.

    智能服装健康监测运动辅助

    基于BiLSTM和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辐射源个体识别研究

    缪程远张博轩张赞王圣举...
    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信辐射源个体识别是指通过对无线设备产生的信号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与信号处理,从而实现对无线设备的个体识别.现有应用于辐射源个体识别的时间序列分类方法,存在无法有效提取IQ时间序列数据特征和识别准确率低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BiLSTM网络和卷积神经网络两个支路并行的网络架构(BiLSTM-CNN),它显著提高了分类模型的性能,能够关注和融合时间序列中重要的特征,从而实现更准确的分类.在该架构中还添加了注意力模块,根据注意力权重的分配来融合通道信息获取特征,从而使网络能够关注到更加关键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网络结构,所提出的网络模型在Oracle公开数据集上的识别准确率更高,尤其在存在多径效应和路径损耗的样本中有明显提高,说明文中所提出的模型具有更高的鲁棒性.

    辐射源个体识别卷积神经网络BiLSTM注意力机制无线通信特征提取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工业焊板焊缝位置检测系统

    汪孟杰安康祝贺陈瑶...
    9-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的焊接机器人只具备执行能力,并不具备感知能力、自主学习决策和修正误差能力.针对该问题,基于机器视觉技术辅助焊接工艺,提出了一种工业焊板焊缝位置检测系统,有效提升了自动化焊接的工作效率.首先,通过摄像头采集获得焊缝图像;然后,通过灰度处理、滤波、阈值分割,设计了一种基于特征值突变点插补线段拟合的焊缝位置检测方法,对焊缝图像进行处理后获取焊缝位置偏差,焊接机器人控制器驱动焊枪依据焊缝位置偏差进行左右移动,准确对焊缝进行识别与焊接.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适应性使得其在强光、弱光、存在焊板缺口和焊接残渣飞溅等情况下仍能进行焊缝的准确检测和识别,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

    机器视觉突变点插补拟合焊缝位置检测焊接工艺焊接自动化

    多分支结构和双池化注意力机制的RetinaNet行人检测

    凌以运王智文白云谢世步...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人检测技术结合行人跟踪和行为分析等技术,可广泛应用在交通、安防和机器交互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但行人的多尺度变化一直是行人检测的难点.针对传统RetinaNet算法在多尺度行人检测过程中存在的误检、漏检和检测精度低等缺陷,提出一种改进的RetinaNet算法来提升网络模型的检测能力.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创新:首先,为了获取到更多的语义信息,采用多分支结构来扩展网络,以提取不同深度下不同感受野的特征;其次,为了使模型更关注行人特征的重要信息,在模型预测头部分嵌入双池化注意力机制,增强通道间特征信息的相关性,抑制不重要的信息,以提高模型的检测精度.在COCO等不同的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RetinaNet模型相比,所提出的模型在各个评价指标上均有所提升,具有良好的性能,可以满足行人检测的需要.

    行人检测RetinaNet多分支结构行人特征双池化注意力机制行人跟踪行为分析

    混合模糊图像中运动模糊参数估计方法改进

    刘子雄方振国
    21-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混合模糊图像中频谱暗条纹特征难以提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PSF参数估计方法.通过对频谱梯度图像直方图进行均衡化处理,从而扩大图像动态范围,增加高灰度像素数目.由于条纹信息集中在高灰度像素附近,像素数目的增加使得条纹特征更加突出,便于图像二值化时分割条纹信息和干扰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模糊参数下,改进后的方法对模糊尺度估计的平均误差比改进前低3.7 px,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图像复原混合模糊运动模糊Radon变换点扩散函数特征提取

    基于物联网的水轮机转轮叶片缺陷补焊质量监测方法

    朱文丰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现行的水轮机转轮叶片缺陷补焊质量监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监测效果不佳、监测精密度较低等问题,无法达到预期的监测效果.因此,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水轮机转轮叶片缺陷补焊质量监测方法.首先,根据缺陷补焊质量监测需求设计缺陷补焊质量监测架构;然后,结合监测架构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补焊图像的采集与数据传输,采用直方图均衡化的方法对补焊图像进行增强及归一化处理;最后,通过对补焊图像进行边缘计算,确定叶片缺陷补焊质量系数,实现水轮机转轮叶片缺陷补焊质量监测.经实验证明,设计方法的监测精密度在95%以上,能够实现对水轮机转轮叶片缺陷补焊质量的精准监测.

    物联网水轮机转轮叶片缺陷补焊质量监测直方图均衡化边缘计算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泄漏源巡检定位系统设计

    陈东熠谢旭泽温杰张敏...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存气体泄漏检测仪效率低、无法定位泄漏源等问题,提出了基于STM32 的双车联动周期巡检方案,同时利用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法,成功实现了对泄漏源位置的精准定位.方案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思想和电子积木的概念,综合了便携式、固定式和区域检测系统 3种方案的优点.实验证明,该周期巡检方案和泄漏源定位技术切实可行,不仅定位精度高、通信响应及时,还具备出色的可维护性和可升级性,并且系统各个模块具有可替换性,使得其拥有更广泛的实用性和普及性.

    气体泄漏STM32双车联动周期巡检多传感器融合泄漏源定位

    基于深度学习的安全气囊裁剪片识别系统的设计

    任海银朱金荣常曦仲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安全气囊设计的多样化,安全气囊裁剪片的设计也越来越相似.现阶段工厂仍然采用人工识别安全气囊裁剪片的方式,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其准确率还受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安全气囊裁剪片识别系统.首先,通过拍摄采集了 6 种相似OPW安全气囊的耳片照片共1 000 张,构建了实验所用的数据集;然后,训练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安全气囊裁剪片识别模型,并应用当前常用的几种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实验,进而选取合适的模型;接着,对所选的模型进行改进,将其识别准确率提高至 93%;最后,开发Web端,用户通过访问网页端即可识别裁剪片,实现移动端的识别操作.在Web端对OPW安全气囊的6种相似耳片进行了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能够实现预期的功能,相较于人工识别效果更好,具有替代人工识别的可能性.

    安全气囊裁剪片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VGG16移动端识别系统

    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

    柏小乐刘为国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智能变电站的总体结构分为"三层"(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和"两网"(站控层网络、过程层网络).其中,间隔层采用了高精细度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变电站的运检效率大幅提升,即将步入第三代智能变电站时代.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变电站总体监控方案.首先对变电站总体结构进行了详细描述,然后通过梳理物联网相关技术,充分挖掘物联网技术对于智能变电站的作用,在智能变电站中设计温湿度测控系统、SF6 气体测控系统、智能监控系统3 个子系统,对智能变电站的各类数据进行实时监控.该系统实现了变电站的一体化监控、可视化总体展示、故障诊断及预警等多项功能,为当前的新型智能变电站建设提供了参考.

    智能变电站传感器技术网络结构传输节点报文分析无线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