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山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山学院学报
文山学院学报

王光斌

双月刊

1674-9200

wsxyxb@163.com

0876-8886216

663000

云南文山县学府路66号

文山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Wenshan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 《文山学院学报》刊号为CN 53-1216/Z,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文山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学校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相结合的一个亮点,刊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学术论文。从2010年第1期起,原《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更名为《文山学院学报》,除名称、刊号变更外,学报的卷号、期号等续前不断。,《文山学院学报》从2011年起由季刊变为双月刊,其中第1、2、4、5期(即2月、4月、8月、10月)登载社科类稿件,第3、6期(即6月、12月)登载自科类稿件。 我们诚邀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我们共同打造“壮剧研究”、“地方•民族文化研究”和“生物资源开发研究”等特色栏目。此外,我刊继续设立“文学•语言研究”、“历史研究”、“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和其他自然科学方面的栏目,欢迎有意者赐稿。学报邮箱为wsxyxb@163.co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三维向度

    赵新国杨江玉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时代特征,在多种场合论述"奋斗"与"幸福"的关系,形成了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奋斗幸福观.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三维向度,从条件维度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奋斗幸福理论以及结合自身独特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从内容维度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幸福、为谁奋斗幸福、如何奋斗幸福"这一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根本性问题;从实践维度看,明确了实现幸福的领导主体、精神力量、依靠力量和路径方式是新时代党的幸福工作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条件维度内容维度实践维度

    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过程的地方性透视——云南广南者太村壮族沙支系族源考

    吴成斌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历史文献与田野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云南广南者太村壮族沙支系族源进行考证.研究认为,者太村壮族沙支系的族源主要是明清以来的汉族移民,在适应当地壮族本土支系社会与文化过程中民族身份发生了转变.定居当地之后,又以文化形式,如跑马节、弄娅歪等习俗维系村寨内外边界、整合族际社会,塑造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生活空间.该研究实证了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进过程中"汉族同样充实了其他民族"的观点,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过程中"柔性的多元与韧性的一体"的结构特征.

    壮族沙支系者太村中华民族共同体交往交流交融

    论反文化的变异性和危害性

    王光斌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作为人类对人自身及其所有对象的规定性,在相对的特定时空里可以分为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在文化的生发过程中,总会出现变异文化,即反文化,其主要特征是突破人之为人的底线,违背人类发展的目的性,使人的本质力量成为人的反对力量,导致个人、社会、自然都出现异化现象,不符合真理性、道义性和审美性.反文化本质上是反人类的,其危害性是使人丧失人性,沉沦为只有兽性的动物而不能向上提升,进而导致集合体失序混乱,大自然遭到破坏,人类走向"诗意栖居"的反面.反文化的产生源于人类的动物性、自私性、野蛮性,是人类假恶丑的反映,也是人类主体间性发展滞后,主体性发生变异而反噬人类自身的恶果,因此要消除反文化,消解其影响,需要强化主体间性对主体性的规约,使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相互适应相互抗衡,确保人的本质力量始终成为人的发展的推动力量.

    反文化反人类变异性危害性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建设的品牌塑造——以马关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特色村寨建设为例

    孙华张雨蓉王万会
    23-2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建设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热门话题,文化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建设,可以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思路,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理念和新的动力.马关阿峨新寨壮族农民版画村寨在省内外享有一定声誉,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本土文化品牌,探讨其发展背景、发展历程、发展机遇、发展建议,对助推地方文化旅游业发展、打造品牌形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马关版画、特色村寨

    壮族老人亭双重文化维度推动建设文明社会风气

    黄丽娜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人亭是壮族公共的文化场域与文化现象.它来源于壮族传统社会组织形式,即以村寨老人共同议事为主要内容的都老制.通过信仰化的过程,老人亭成为公共权力象征化的符号表征,与壮族的万物有灵观念、祖先崇拜、土地崇拜结合在一起,兼收并蓄汉族的神农崇拜、杨六郎崇拜,最终成为兼具公共权力与多元信仰双重文化维度的综合体.尊老利生、教化群众是老人亭信仰的精神内核,有利于推动新时代文明社会风气的建设.

    老人亭多元信仰公共权力文明社会风气

    文山壮族布傣支系殡葬文化的历史变迁研究

    王爱洪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殡葬文化是社会发展历史沉淀,是人们对生死认知、生存价值、人性亲情的综合行为表现.壮族是古代骆越人或鸠僚人的后裔,是文山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文山壮族布傣支系殡葬文化的历史变迁与中华文化在云南边疆地区传承和发展有密切的关联,对文山壮族布傣支系殡葬文化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地方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维护边疆社会安定团结.为推进党和国家殡葬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提供历史事实依据,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山壮族布傣殡葬文化历史变迁

    从"枫桥经验"到"西畴新现象"——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蔡晓娴刘会柏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保障广大村民合法权益、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化解乡村社会矛盾的必然要求.面对治理过程中存在着"老大难"问题,西畴县深刻理解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科学内涵,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矛盾凸显期的矛盾特点,日趋探索出西畴特色的"矛盾不上交,千村不发案"的"西畴现象".在持续巩固发展中,西畴人民初心不改、笃行致远,多元协同推进"五治融合",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千村不发案"的"西畴新现象",化"治理困境"为"智理道路",推动社会治理向前端预防转型,构筑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促使乡村振兴焕发新活力.

    乡村治理枫桥经验边疆民族地区五治融合西畴新现象

    "西畴精神"接续发展:生成·理论·实践三维逻辑分析

    龙周雅妮王彩李昊黄心茹...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畴精神是党团结带领西畴人民克服艰苦自然环境与落后社会环境的意识产物,集中体现了云南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干的"念"与"行".按照云南省委决议,赓续西畴精神,将利于为"实干兴滇"汇聚蓬勃力量.文章围绕西畴精神接续发展,从生成、理论与实践三方面予以逻辑理路分析,认为西畴精神是革命建设历史条件与艰苦恶劣自然社会环境下党团结领导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产物,包含着自强不息、苦干实干、迎难而上、敢为人先、担当作为等理论内涵.基于此,经过分析提出,要坚持党的领导、深化人民主体、落实社会建设,为西畴精神接续发展提供坚实政治保障、夯实现实基础与牢固物质载体.

    西畴精神三维逻辑内生动力接续发展

    大理国综合实力探析

    李魏巍陆俊能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地处中国西南的地方民族政权大理国由于具有广阔的版图、优越的地缘优势、"高原阻隔"的天险、丰富的自然资源、适度规模的人口、对大理马等战略资源的垄断以及拥有一支由大理马、云南刀、象皮甲胄等先进装备武装起来的训练有素、战力强悍的强大军队,大理国成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力军力最强大的国家,而独特的佛教文化产生的软实力与强大的硬实力结合而成的强大国力使大理国周边地区成为其势力范围并使其具有了很大的区域影响力.

    大理国国力军事力量势力范围

    制度与路径:明代西南土司制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研究

    曹琪琛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土司制度研究者众,成果丰硕,然多关注于明代西南土司制度之设立、内容诸方面.具体对明代西南土司制度历史价值之研究则多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面向,对其与中华民族之自在发展关联的解读尚不多见.明承元制,完善和夯实了土司制度,并在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明中后期,土司制度弊端显现,严重破坏了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只能改土归流.从历史发展的长期性和整体性而论,明初西南土司制度的推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土司及其治下各族对明王朝的认同,推动了边疆地区开发与建设,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在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视阈.

    明代西南地区土司制度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