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微生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微生物学报
微生物学报

谭华荣

月刊

0001-6209

actamicro@im.ac.cn

010-64807516

100101

北京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中科院微生物所内

微生物学报/Journal 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微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技术创新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反映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最新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微生物学报》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被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文摘刊物和数据库收录,是我国最早被世界最大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ARS"作为医学主题词标引的5个中文期刊之一,该刊发行和交换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被评为优秀科技期刊,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好评。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报道内容:我国普通微生物学,工业 、农业、医学、兽医微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以及与微生物学有关的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和小型综述等。读者对象:国内外从事微生物学研究及与微生物学有关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运动、肠道菌群和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刘昭志彭莉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然而其发病机制尚未有定论。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T2DM密切相关,T2DM导致某种特定的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特征,从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运动是T2DM防治的有效手段,可逆转因T2DM而引发的肠道菌群紊乱,调节肠道代谢物,从而改善T2DM。然而,运动对T2DM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仍存在许多问题亟须解决。此外,运动调控T2DM患者肠道菌群可与人体众多脏器关联,可通过多条肠道-肠外器官轴通路对T2DM产生效益。鉴于此,本文基于运动、肠道菌群和T2DM之间的关系,对T2DM肠道菌群特征以及运动对T2DM肠道菌群影响,并从肠道-器官轴角度对运动调控肠道菌群改善T2DM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明确运动、肠道菌群和T2DM的关系提供参考。

    运动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肠外器官轴

    细菌半乳糖代谢通路及对细菌毒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郑佳佳薛松杨晴晴方仁东...
    1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半乳糖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单糖,不仅能作为碳源参与生物能量代谢,还能作为生物合成前体参与生物各类生理反应。在真核细胞中,半乳糖或相关衍生物能作为信号分子参与细胞间通讯。近期的研究发现,半乳糖能调控细菌内信号传导影响细菌毒力,半乳糖因此被认为是细菌致病过程中低估的重要环境调控因子,但具体调控机制还未被充分揭示。本文结合最新研究数据,对细菌半乳糖代谢通路以及半乳糖代谢在细菌毒力、细菌-宿主互作等方面发挥的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并对半乳糖代谢途径中关键蛋白(酶)作为开发新型疫苗潜在靶点进行讨论,为深入理解细菌致病机制和挖掘新型抗菌策略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借鉴。

    半乳糖细菌代谢通路毒力调控

    不动杆菌属细菌中替加环素耐药基因tet(X)的研究进展

    陈冲吕一林吴涛涛刘静...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动杆菌属细菌是全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给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随着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的不断升高,替加环素成为治疗多重耐药不动杆菌感染的最后防线之一。近年来,替加环素耐药基因 tet(X3)、tet(X4)、tet(X5)和tet(X6)等变异体的快速传播严重影响替加环素、依拉环素和奥马环素等新型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但对不动杆菌属细菌中的tet(X)基因缺乏综述。本文通过对不动杆菌属细菌中tet(X)基因的作用机制、流行特征、传播风险和抑制剂的全面分析,进一步评估其变异体、细菌宿主、地理分布和样品来源多样性,同时为tet(X)阳性不动杆菌属病原菌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不动杆菌tet(X)插入序列共同区2(ISCR2)抑制剂

    细菌ADP-核糖基水解酶的结构基础与催化机理

    焦引弟张路豪欧阳松应关洪鑫...
    3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ADP-核糖基化(adenosine diphosphate-ribosylation,ADPr)修饰是由 ADP-核糖基转移酶(adenosine diphosphate-ribosyltransferases,ARTs)和 ADP-核糖基水解酶(adenosine diphosphate-ribosylhydrolases,ARHs)共同催化的可逆化翻译后修饰,广泛地分布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ARHs是一类能够逆转特定氨基酸残基或DNA、RNA特定位点/序列ADPr修饰的关键酶,通过调控细菌或宿主的生理代谢、信号传导和基因表达调控等关键生命过程,在细菌物种间/种内的竞争、应激反应和致病性中发挥重要作用。鉴于细菌ARHs相关研究领域近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综述从其分类、结构特点以及催化机制角度对其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为深入理解细菌ARHs的作用机理及其在细菌生命过程的重要生物学功能提供帮助。

    ADP-核糖基水解酶结构基础催化机理

    畜禽疾病中铁死亡的发生和作用机制

    雷迪徐博艺方仁东王鸿志...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以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损伤为主要危害特征。铁死亡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多种病原被证实通过诱导宿主细胞铁死亡,促进自身增殖,拮抗宿主免疫等,广泛参与病原感染所致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多种代谢病、中毒病等的病理过程中也存在铁死亡的参与。本文就畜禽疾病中的铁死亡现象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索铁死亡参与畜禽疾病的作用及机制提供参考。

    铁死亡畜禽疾病宿主细胞致病机制

    两种人类Pegivirus致病性研究进展

    陈淑仪万政伟丘丽王海鹰...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发现的人类Pegivirus病毒共有2种,这2种病毒本身致病性不强,但均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可能是病毒学相关研究的重要材料,值得关注。一型人类Pegivirus(the first human Pegivirus,HPgV-1)病毒被称为"goodvirus",当其与艾滋病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共感染时,可显著减缓相关疾病进程和疾病严重程度。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发现,该病毒感染还与淋巴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HPgV-1可能会成为艾滋病病毒等引起的、难治愈的病毒病治疗的有效突破点。二型人类Pegivirus(the second human Pegivirus,HPgV-2)病毒于2015年在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首次发现,后续研究发现其与丙型肝炎(hepatitis C virus,HCV)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常呈现与HCV共感染,而鲜少形成单独感染。目前,对于HPgV-2与HCV的相互作用机制尚无报道。除此以外,异于大多数RNA病毒,HPgV-2基因组序列表现出高度保守性,种内变异率低,因此,该病毒可能是研究病毒基因组变异规律的理想材料。综上所述,有必要持续关注并针对这2种Pegivirus病毒开展研究。

    人类Pegivirus病毒一型人类Pegivirus(HPgV-1)病毒二型人类Pegivirus(HPgV-2)病毒致病性

    氧气对厌氧煤层菌群产甲烷能力及菌群组成影响

    蒋小杰周瑾郭智栋孟文辉...
    7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增产煤层气成为近年来煤层气领域的研究重点。作为产甲烷过程中的核心微生物——产甲烷古菌,通常是严格厌氧,对氧气敏感。[目的]为了解煤层气产出水厌氧富集培养并进行空气暴露后,产甲烷潜力及菌群结构的变化情况。选取不同煤层气产区煤层产出水,经厌氧富集培养后进行空气暴露实验,探究暴露于好氧环境后菌群的产甲烷能力以及微生物群落变化,可为未来规模化厌氧发酵产物在煤层原位利用煤产气工艺开发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地区韩城(HC)、保德(BD)和临汾(LF)3个区块煤层产出水菌群富集产物为研究对象,进行空气暴露实验,在24h内连续取样,空气暴露后菌液再次接种培养,进行厌氧产气能力监测及微生物菌群组成多样性分析,评估混合菌群对有氧环境的耐受程度及产甲烷能力,同时观察菌群变化情况。[结果]回接培养后,由产甲烷结果可知,三区块空气暴露24 h后微生物仍具有产气能力,而且产气能力与未经空气暴露相当。菌群分析发现:参与前期水解、酸化及乙酸化过程的细菌主要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产甲烷古菌主要为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的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产甲烷袋菌属(Methanofollis)和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结论]在经历24h空气暴露后,煤层产出水微生物菌群产甲烷能力并未受到影响,产甲烷能力与未接触空气菌群相当;参与甲烷生成菌群组成及菌群变化也不明显,但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有一定变化。本研究有望在厌氧富集菌液应用于煤层原位降解产甲烷工程化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煤层产出水微生物菌群厌氧产甲烷空气暴露实验群落演替

    一株耐镉促生细菌Achromobacter sp.A81的分离鉴定及特性

    陆君铭吉春喜郭健杰刘睿...
    9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广西某矿区污染土中筛选并鉴定耐镉(cadmium,Cd)促生细菌,评估其耐Cd、去Cd2+效率、促生特性及对Cd胁迫下水稻生长的影响,展现其在植物促长与土壤修复中的潜力。[方法]通过稀释涂布和Cd2+浓度梯度驯化分离耐Cd细菌,进一步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法进行鉴定;再运用微量稀释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比色法测定菌株的耐Cd能力、去Cd2+效率和植物促生特性;最后通过盆栽试验考察施加菌株后对Cd胁迫下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从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分离得到12株对Cd2+表现较好抗性的细菌,其中对Cd耐受最好的一株细菌鉴定并命名为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 sp。)A81,其对Cd2+的耐受浓度高达800 mg/L,在10mg/LCd2+浓度下培养7 d,其最大Cd2+去除率为44。66%;菌株A81的上清液和菌体可共同吸附Cd2+;在Cd胁迫下分泌大量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主要成分为不溶性和可溶性蛋白。此外,该菌株具有固氮、溶磷、产铁载体、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和 1-氨基环丙烷-1-羧酸(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ACC)脱氨酶等植物促生活性,展现出显著的促生潜力。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Cd胁迫组的对照相比,接种菌株A81后水稻的株高、根长、茎粗和鲜重分别增加了9。08%、39。59%、41。94%和73。58%。[结论]本研究探究了Achromobacter sp。A81在耐Cd、除Cd与植物促生方面的特性,以及其在Cd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潜力,为微生物治理重金属污染与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优质菌株资源。

    耐镉无色杆菌属植物促生镉胁迫水稻盆栽

    土壤矿物介导下2种母质发育水稻土中多物种生物膜的形成

    熊轩李宇佳赵升严贵丽...
    10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土壤矿物介导下,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中多物种生物膜的形成过程,旨在为揭示土壤组分与多物种生物膜之间的互作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提取红黄泥田和酸紫泥田中的多物种生物膜作为研究对象,选取高岭石和针铁矿作为矿物相介质,借助现代生物显微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红外光谱等仪器,对矿物介导下的生物膜形成过程、结构变化以及膜内细菌群落结构的组成等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基于16S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2种母质发育水稻土中多物种生物膜内的菌群主要由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 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 门(Nitrospirae)和脱硫菌门(Desulfobacterota)构成。与未添加矿物体系(对照)相比,针铁矿和高岭石均显著抑制了以绿弯菌门为主导的酸紫泥田水稻土中多物种生物膜的形成,其生物膜生物量分别下降了18。38%和17。30%;而在以酸杆菌门占主导的红黄泥田体系中,针铁矿和高岭石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多物种生物膜的形成,且以高岭石体系促进效果更为显著,其生物膜厚度明显增加,膜内多糖分泌提高了7。69%,生物膜生物量同比增加18。99%。[结论]高岭石刺激细菌分泌产生了更多的胞外物质,并促进了红黄泥田中多物种生物膜的形成,而对酸紫泥田中多物种生物膜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针铁矿对酸紫泥田多物种生物膜的形成则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应;相比高岭石体系,针铁矿的加入也更易导致细胞失活。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土壤组分与多物种生物膜的互作机制,为推动土壤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土壤矿物多物种生物膜细菌群落土壤母质

    樱桃根际产吲哚乙酸促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功能特性

    陶泽佟兆庆秦嗣军
    12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东北山樱(Prunus sachalinensis)根际土壤中分离产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优势细菌,测定促生特性,通过反接种到甜樱桃常用砧木吉塞拉6号幼苗明确促生效果,为挖掘樱桃自身生物学潜力,建立良性根系-微生物互作关系,为解决根系发育较弱问题提供理论参考及实践途径。[方法]使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分离根际土壤细菌,选择各类特异培养基筛选并测定细菌产IAA、固氮、溶磷、解钾和趋化性能力,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菌属,采用盆栽樱桃植株探究菌株的促生效果。[结果]从东北山樱根际土壤中筛选到5株产IAA菌株,其中菌株D46的IAA产量最高(53。10 mg/L)。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D5鉴定为普里斯特氏菌属(Priestia sp。),D27和D46鉴定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D43和D79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5株细菌均具有固氮能力,D27、D46和D79具有溶磷能力、D5和D43具有解钾能力。菌株D27、D46和D79对糖、有机酸和氨基酸的综合趋化性较强。盆栽促生试验显示,接种菌株D27、D43、D46和D79均显著提高了植株的根系活力。接种菌株D27后根系总呼吸速率较对照组(CK)显著提高了51。40%,并且根系糖酵解途径(glycolysis,EMP)、三羧酸循环途径(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和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PPP)呼吸速率均显著提高。菌株D27显著改善了樱桃幼苗的根系构型。接种菌株D5后叶片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较CK显著提高了58。82%,接种菌株D27对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提升最显著。菌株D27、D46和D79对植株生物量的综合促生效果较为显著。[结论]樱桃根际存在产IAA细菌,分离到的5株产IAA菌株兼具其他促生特性。菌株D27、D46和D79对樱桃幼苗的综合促生效果良好,后续可深入探究其促生对象的广谱性及环境耐受性,为发掘和丰富PGPR菌种资源提供理论基础。

    樱桃吲哚-3-乙酸植物根际促生菌菌种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