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卫生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卫生研究
卫生研究

段国兴

双月刊

1000-8020

wsyj2012@126.com

010-83132376,83132329

100050

北京西城区南纬路29号

卫生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Hygien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由卫生部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学报性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被国内外20个权威检索系统作为核心期刊收录。面向全国征稿,报道来自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的学术论文,报道来自各省(及地区、市、县)卫生防病控制中心和各级监督检测单位的及论文(及调查报告,检测报告等), 报道来自各医院相关卫生学的文章。办刊宗旨:报道卫生领域里最新科研成果和科技动态,反映中国卫生研究的最新动态;为基层卫生工作者提供理论的、技术的指导;为制定卫生学有关的国家标准和法规提供理论根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02-2015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低体重发生率及变化趋势

    史佳琪房红芸琚腊红郭齐雅...
    173-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低体重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方法 数据来自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10-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以及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历次调查/监测均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2002年从132个监测点抽取60岁及以上人群样本27 778人,2010-2013年从150个监测点抽取34 581人,2015年从302个监测点抽取59 576人.通过问卷和体格检查收集研究对象的性别、出生 日期、身高、体重等信息.结果 2002-2015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低体重率均呈下降趋势(P<0.01),低体重率由2002年的11.67%下降到2015年的5.19%,其中男性由2002年的11.51%下降到2015年的5.21%,女性由2002年的11.83%下降到2015年的5.17%.随着年龄逐渐增高,老年人低体重发生率呈增高趋势.城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低体重率由2002年的5.85%下降到2015年的3.31%,农村由2002年的16.25%下降到2015年的6.67%.2002-2015年中国7个地理区域的老年人低体重发生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2015年华南地区低体重率最高[9.49%(95%CI 8.61%~10.38%)],华北地区低体重率最低[2.55%(95%CI 2.15%~2.95%)].结论 2002-2015 年中国 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低体重率呈下降趋势,随年龄增加老年人低体重发生率呈增高趋势,农村高于城市,华南地区高于其他地理区域.

    老年人群低体重发生率变化趋势

    中国中老年人习惯性饮茶与10年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

    杨宇祥于冬梅朴玮黄坤...
    180-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中国中老年人习惯性饮茶与10年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 数据来自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42 704名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作为研究人群,对其进行基本信息调查、基于食物频率问卷的膳食调查、身体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以及抽取空腹血样的实验室检查.通过询问过去12个月内调查对象通常每天饮用茶的杯数定义习惯性饮茶情况,并使用Framingham风险评分计算调查对象10年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采用多重Logistic回归法分析该人群中饮茶与10年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并以性别作为分层因素做进一步分析.结果 调查对象年龄(59.4±9.4)岁;男性20 104人,女性22 600人;城镇17 194人,农村25 510人.对于饮茶情况,纳入样本中有饮茶习惯者12 519人(29.32%),其中饮用频率为1~2杯/天者4153人(9.73%),3~4 杯/天者 3336 人(7.81%),≥5 杯/天者 5030 人(11.78%).对于 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28 267人(66.19%)为低风险,14 437人(33.81%)为高风险.在调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居住地、文化程度、收入、婚姻状况、吸烟、过量饮酒、体力活动、静态行为、睡眠、一年内参加医学体检情况、DASH膳食评分、能量摄入量和慢性病患病状况后,与不饮茶者相比,饮用3~4杯/天者的10年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降低(OR=0.820,95%CI 0.719~0.934,P趋势=0.03).分性别分析后,不同性别饮用3~4杯/天者比不饮茶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均更低(男性:OR=0.849,95%CI0.722~0.997;女性:OR=0.697,95%CI 0.527~0.922),且在女性中观察到的负向关联更强.结论 适量习惯性饮茶可降低中国中老年人群10年内心血管疾病风险,且在中老年女性中保护作用更为显著.

    中老年营养监测心血管病风险

    1991-2018年中国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成年居民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与肥胖关系

    原晓蓉欧阳一非魏艳丽姜红如...
    189-194,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国成年居民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与肥胖的关系,分析预防肥胖发生的宏量营养素供能比切点值.方法 利用1991-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选取至少参加两轮调查且基线未发生肥胖的18岁及以上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以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8.0 kg/m2判定为肥胖.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与BMI和肥胖的关系,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宏量营养素供能比预测肥胖的切点值.结果 1991-2018年中国十五省(自治区、直辖市)成年居民蛋白质供能比和脂肪供能比呈上升趋势(P<0.01),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呈下降趋势(P<0.01).调整协变量后,相较于脂肪供能比<20%组,脂肪供能比20%~30%组(p=0.05,95%CI 0.01~0.08)与脂肪供能比 ≥30%(β=0.15,95%CI 0.11~0.18)组与 BMI 呈正相关,20%~30%组和≥30%组发生肥胖的风险分别增加17%(OR=1.17,95%CI 1.04~1.31)和 6%(OR=1.06,95%CI 1.24~1.56).与<50%相比,碳水化合物供能比50%~65%组(β=-0.08,95%CI-0.11~-0.05)与 ≥65%(β=-0.17,95%CI-0.20~-0.13)组与BMI呈负相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在≥65%时能降低发生肥胖的风险(OR=0.71,95%CI 0.63~0.80).预防肥胖发生的蛋白质供能比、脂肪供能比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的切点值分别为11.78%、25.63%和68.53%.结论 1991-2018年中国十五省成年居民碳水化合物摄入与肥胖发生风险呈负相关,过量摄入脂肪能增加肥胖发生风险.适宜的宏量营养素供能比摄入能够预防成年人肥胖.

    肥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宏量营养素供能比成年人

    中国五地区儿童膳食模式和膳食网络

    陈梦雪赵莉熊静远张倩...
    195-201,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主要膳食模式及膳食网络,探寻不同地区饮食差异.方法 利用1997-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以5824名3~17岁儿童(女童47.1%)为研究对象.地区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东北、华中、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5个地区.采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获得膳食资料,采用称重法进行食用油和调味品收集.通过因子分析建立膳食模式,使用秩和检验分析5个地区每种膳食模式得分差异,并利用SNK法进行两两比较;通过计算食物组间互信息(可检测非线性关联方法)构建各地区儿童膳食网络图.结果 因子分析(KMO检验值为0.60,Bartlett's球形检验P<0.01)得到5种膳食模式,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2%:模式一以小麦和其他谷物为主,并摄入较少稻米、肉类和水产类;模式二以水果、肉类、乳类、蛋类、中式小吃和速食为主;模式三以薯类、零食、糕点、饮料和速食为主;模式四以稻米、薯类、蔬菜为主;模式五以豆类、坚果、水产类为主.模式一、模式二和模式三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式一得分较高为东北、华中和北部沿海地区,模式二得分较高为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地区,模式三东北地区得分高于华中和大西南地区,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地区在两两比较中与其他地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式四和模式五各地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膳食网络图中,北部沿海、华中和大西南地区的儿童表现出1个具有较大规模的主要食物网络,呈现较高的食物选择集中度.东北地区儿童展现出2个相对分散的食物网络,而东部沿海地区儿童则呈现出4个分散的食物网络,揭示了其膳食模式更为多元化.五地区膳食网络的中心节点均含有蔬菜或谷类食物,体现了中国传统膳食模式的特征.结论 中国五地区儿童的膳食模式和膳食网络呈现地区差异.

    儿童膳食模式膳食网络

    2002年和2012年中国城市学龄儿童血镉及其暴露风险10年变化

    刘小兵张宇宫照龙张惠迪...
    202-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中国城市6~11岁学龄儿童血镉水平及其暴露风险10年变化.方法 依托2002年、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按照性别、年龄、居住地等因素,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筛选纳入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城市6~11岁学龄儿童,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纳入学龄儿童血镉含量,以2 μg/L作为参考界值评估镉暴露状况,并根据血镉含量第95分位数的95%CI上限值估算中国城市6~11岁学龄儿童的镉暴露风险参考值.结果 2002年和2012年中国城市6~11岁学龄儿童共纳入2182名,分别为1036名和1146名.10年间学龄儿童血镉含量中位数由0.28 μg/L升至0.95 μg/L,而高于2 μg/L的血镉超标率由1.45%增至10.47%;此外,镉暴露风险参考值由1.24 μg/L上升至2.89 μg/L.结论 从2002年至2012年10年间,中国城市6~11岁学龄儿童血镉水平及其暴露风险存在日益加剧的趋势.

    中国居民营养健康调查城市儿童血镉健康风险界值风险评估

    2013年中国母亲感知无母乳状况及危险因素

    程遥庞学红段一凡王杰...
    209-214,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013年中国母亲产后感知无母乳的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2岁以下儿童和母亲的调查数据,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5个监测点的12091名母亲.将感知无母乳定义为由于母亲自我报告无母乳且未进行母乳喂养.通过结构化问卷收集母乳喂养信息、母亲母乳喂养知识和一般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与感知无母乳相关的因素.结果 纳入母亲中感知无母乳组419例(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母亲年龄(OR=1.04,95%CI 1.02~1.06)、产后大出血(OR=2.03,95%CI 1.30~3.16)、认为母乳喂养应该持续到孩子12月龄以上(OR=0.27,95%CI 0.17~0.45)、不清楚如何喂母乳(OR=3.31,95%CI 2.31~4.74)是产后感知无母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年龄、产后大出血、母乳喂养知识水平是中国母亲产后感知无母乳的主要危险因素,且母乳喂养知识水平为可改变因素.

    母乳喂养感知无母乳影响因素乳母横断面研究

    2015年中国成年居民膳食维生素日常摄入量分布及不足率

    李彧格黄坤杨宇祥朴玮...
    215-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5年中国成年居民膳食维生素日常摄入量分布及摄入不足率.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298个监测点,纳入18岁及以上研究对象72 231名.膳食调查数据采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结合调味品称重法收集,利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建立的食物及营养素日常摄入量评估方法估计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和烟酸共5种维生素的 日常摄入量及其分布,并参考《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平均需要量或适宜摄入量,估计维生素摄入不足率.结果 中国成年居民的膳食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的日常摄入量分别为27.93、77.67、0.78、0.62和13.15 mg/d.维生素摄入不足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维生素B2(95.98%)、维生素B1(86.73%)、维生素C(63.70%)、烟酸(39.81%)和维生素E(21.17%).女性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B1和烟酸摄入不足率高于男性(P<0.01),75岁及以上年龄组5种维生素的摄入不足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农村居民的维生素C、维生素B2和烟酸的摄入不足率高于城市(P<0.01),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居民5种维生素的摄入不足率均高于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居民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居民(P<0.01),家庭年总收入<2万元居民5种维生素的摄入不足率均高于收入≥2万元居民(P<0.01),超重和肥胖组居民维生素E的摄入不足率低于正常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组居民,维生素C和烟酸的摄入不足率高于正常BMI组居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维生素E外,整体上5种维生素的摄入不足率随身体活动强度的升高而降低.结论 2015年中国成年居民膳食维生素日常摄入量偏低,维生素日常摄入量及摄入不足率在不同性别、年龄、城乡、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BMI以及身体活动强度组的分布存在差异.

    维生素日常摄入量营养监测

    2023年泸州市454名65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膳食质量评价

    孔源张雪李泽甜且亚玲...
    223-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65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的膳食质量.方法 于2023年2-3月,采取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泸州市某乡镇454名65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膳食调查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以面对面访谈方式收集问卷信息.使用膳食平衡指数-16评价其膳食质量.结果 该地区老年人群膳食中度和高度失衡人数占比79.7%;膳食摄入不足和摄入过量同时存在.谷薯类和畜禽肉类食物平均每日摄入量为356.7 g和76.2 g.水果、奶类和鱼虾摄入每日平均摄入量分别为22.8 g、36 g和3.7g,仅为推荐量的10%.此外,食物多样性程度也比较低,平均每日摄入的食物种类大多数为5~8种,仅有4.6%的老年人达到8种以上.该地区农村老年人存在一定程度的摄入不足、严重摄入不足、一定程度的摄入过量以及摄入不足和摄入过量等7种膳食模式.其中主要以严重摄入不足模式和一定程度摄入不足和较高程度摄入过量模式为主,占总人数的72.3%.结论 2023年泸州市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存在膳食失衡较为严重,蔬菜、水果和奶类以及水产品和蛋类的摄入不足的比例较高,畜禽肉类和谷薯类摄入过量.

    膳食平衡指数膳食质量农村老年人

    SEC16B、DNAJC27、FTO和MC4R基因多态性与汉族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性

    彭锣兰宫照龙韩超陈梁凯...
    229-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SEC16B基因rs633715、DNAJC27基因rs713586、FTO 基因rs11642015和MC4R基因rs6567160多态性与汉族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22年来自"早期儿童营养包干预长期营养健康作用评估"项 目监测点的河南省和贵州省749名2~6岁汉族儿童为研究对象,分成超重肥胖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 KASP SNP 分型技术对 rs633715、rs713586、rs1 1642015 和 rs6567160 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使用x2检验分析4个位点的基因型多态性分布,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4个位点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性.结果 rs633715和rs6567160的基因型多态性在河南省和贵州省学龄前儿童中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rs633715位点的CC纯合突变型和隐性模型与学龄前儿童患超重肥胖的风险有关[OR及 95%CI 分别为 2.915(1.163~7.305)和 2.997(1.226~7.323),P<0.05];rs713586位点的TC杂合突变型和显性模型与学龄前儿童患超重肥胖的风险有关[OR 及 95%CI 分别为 2.362(1.054~5.289)和 2.362(1.054~5.289),P<0.05].rs1 1642015和rs6567160位点的多态性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rs633715和rs713586的累积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携带风险基因型的数量与学龄前儿童患超重肥胖的风险存在正向关联(P趋势<0.01).结论 在汉族学龄前儿童中,SEC16B基因rs633715和DNAJC27基因rs713586位点的多态性与超重肥胖易感性有关,且SEC16B基因rs633715和DNAJC27基因rs713586位点的多态性对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易感性有累积效应,携带风险基因型的数量与儿童超重肥胖风险呈正向关联.

    SEC16BDNAJC27FTOMC4R基因多态性超重肥胖

    1996-2022年中国市售含益生元保健食品推荐剂量

    朱铭钰陈慧慧王国栋马姗婕...
    237-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含益生元保健食品的推荐剂量.方法 调查1996-2022年我国获批的含益生元保健食品标示信息,从总体情况、不同保健功能和不同添加方式等方面分析含益生元保健食品推荐剂量分布.结果 1996-2022年我国获批有明确剂量信息的含益生元保健食品共计174个,主要涉及低聚果糖、异麦芽低聚糖、低聚木糖、聚葡萄糖与低聚半乳糖5种,以益生元复配产品居多共159个.含益生元保健食品推荐剂量范围跨度较大,总体上单一有效原料添加的含益生元保健食品剂量高于复配使用剂量.含低聚果糖保健食品推荐剂量为5.28~17 500 mg/d;含异麦芽低聚糖保健食品推荐剂量为220~28 000 mg/d;含低聚木糖保健食品推荐剂量为8.4~2800 mg/d;含聚葡萄糖保健食品推荐剂量为4~12 120 mg/d;低聚半乳糖产品数量较少仅纳入2种,推荐剂量分别为259.8和3500 mg/d.益生元保健食品声称功能集中在通便、增强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3项,不同功能复配添加的益生元保健食品应用剂量接近总体剂量.结论 我国含益生元保健食品中益生元的推荐剂量范围较大,产品中益生元以复配添加为主.

    益生元保健食品推荐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