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卫生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卫生研究
卫生研究

段国兴

双月刊

1000-8020

wsyj2012@126.com

010-83132376,83132329

100050

北京西城区南纬路29号

卫生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Hygien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由卫生部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学报性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被国内外20个权威检索系统作为核心期刊收录。面向全国征稿,报道来自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的学术论文,报道来自各省(及地区、市、县)卫生防病控制中心和各级监督检测单位的及论文(及调查报告,检测报告等), 报道来自各医院相关卫生学的文章。办刊宗旨:报道卫生领域里最新科研成果和科技动态,反映中国卫生研究的最新动态;为基层卫生工作者提供理论的、技术的指导;为制定卫生学有关的国家标准和法规提供理论根据;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成人肥胖食养指南编写专家组徐娇...
    347-351页

    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2024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编写专家组方海琴...
    352-356页

    成人慢性肾脏病食养指南(2024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中国营养学会成人慢性肾脏病食养指南编写专家组谭荣韶...
    357-362页

    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编写专家组张倩...
    363-367页

    妇女产后1年体重滞留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全春霞唐薇张喆庆毛丽梅...
    368-374,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妇女产后1年体重滞留的影响因素,构建并评估产后1年体重滞留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于2010年9月-2011年2月在广州市越秀区和白云区妇幼保健院招募468名孕晚期孕妇,追踪至产后1年,采用 自制问卷收集孕妇的基本人口学信息,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调查孕晚期膳食摄入,测量妇女分娩前及产后1年体重。根据产后1年滞留体重是否>0 kg,将研究对象分为产后1年体重滞留组和体重恢复组,运用Logistic回归筛选产后1年体重滞留的影响因素。应用R 4。2。3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临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准确度及临床适用性。结果 模型训练集329名研究对象产后1年体重滞留率为68。09%,滞留体重的四分位数水平为5。0(3。0,10。0)kg。经Logistic回归分析,以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产次、孕次、产后0~6月喂养方式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区分度(AUC训练=0。778,AUC验证=0。767)和准确度(Hosmer-Lemeshow检验:P训练=0。946,P验证=0。891)较好。结论 基于妇女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产次、孕次、产后0~6月喂养方式构建的产后1年体重滞留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准确度和临床适用度。

    体重滞留列线图产后

    孕期体重增长对0~3岁儿童生长轨迹的影响

    杨雅涵叶梓李俊王杰...
    375-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0~3岁儿童年龄别体质指数Z评分(body mass index for age Z score,BAZ)的轨迹,并探讨孕期体重增长水平与儿童BAZ轨迹的关联。方法 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13年至2017年在江苏太仓地区招募孕早期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追踪其孕期体重变化,采用中国标准计算和评价孕期体重增长(孕期体重增长适宜、不足或过多)。测量儿童出生、1、3、6、8、12、18、24、30和36月龄时的身高/身长和体重,并计算各年龄的BAZ分值。采用基于组的轨迹模型拟合儿童BAZ轨迹。运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孕期体重增长水平与BAZ轨迹之间的关联,并调整相关影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结果 1864对母婴数据被纳入分析,其中0~3岁儿童的BAZ可拟合为3组轨迹:生长较缓组(34。07%)、生长适宜组(48。23%)和生长快速组(17。70%)。单因素分析显示,以孕期体重增长适宜的母亲为对照组,孕期体重增长不足会增加子代生长较缓的风险(OR=1。95,95%CI 1。28~2。96),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可增加子代生长快速的风险(OR=1。57,95%CI 1。19~2。07);多因素分析中调整了母亲孕前体质指数、产次、儿童性别及出生体重后,孕期体重增长不足的母亲其子代生长较缓的风险更高(OR=1。84,95%CI1。19~2。84);而孕期体重增长过多与儿童早期生长轨迹间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1。26,95%CI 0。94~1。68)。结论 0~3岁儿童BAZ轨迹可分为生长较缓组、生长适宜组及生长快速组;母亲孕期体重增长不足可增加0~3岁儿童生长较缓的风险。

    生长轨迹孕期体重增长婴幼儿BAZ评分

    达能营养中心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

    达能营养中心《卫生研究》编辑部
    381页

    广州市妇女孕期膳食质量与胎儿免疫功能的关系

    唐薇张智玮全春霞毛丽梅...
    382-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广州市孕妇孕期膳食质量情况,探究孕期膳食指数与胎儿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 于2010年9月-2011年2月招募在广州市越秀区和白云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孕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膳食问卷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调查孕期膳食情况,通过问卷收集孕妇的一般人口学信息,分娩时收集新生儿脐血,实验室检测脐血免疫球蛋白和免疫细胞因子水平。采用孕期膳食质量指数(diet quality index for pregnancy,DQI-P)、孕期膳食平衡指数(dietary balance index for pregnancy,DBI-P)和替代地中海膳食评分(alternate Medierranean diet score,aMED)对孕期膳食质量进行评价。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孕期膳食指数与胎儿免疫功能的关系。结果 研究对象DQI-P评分总分均值为55。8±10。0,食物总体多样性和蛋白质食物来源多样性平均得分高达12。0±2。4和4。8±0。7,产能营养素供能比和脂肪酸供能比平均得分只有0。3±1。0和0。4±1。0,提示该人群孕期膳食多样性较好,但膳食充足性、适宜度以及平衡性不佳。DBI-P总分为-19。2±9。4;正端分为4。6±2。9,仅有7。2%的研究对象孕期膳食存在中高度摄入过量问题;负端分为23。9± 7。9,提示该人群膳食处于中度摄入不足状态;膳食质量距分值为28。5±7。1,仅有0。6%的研究人群整体膳食情况较为均衡,67。9%的孕妇存在中高度摄入不平衡问题。aMED总分为4。9±1。3,豆类和坚果食物摄入量少于人群中位数的比例分别为62。5%和79。1%,提示该人群豆类和坚果食物摄入不足。校正孕妇年龄、胎次、产次、孕前BMI、孕期增重、分娩方式等混杂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孕期DQI-P与胎儿IgG呈正相关,与白细胞介素-6呈负相关(β=0。143,β=-0。155,P<0。05);DBI-P与白细胞介素-6呈负相关(β=-0。177,P<0。01);aMED与干扰素-γ呈负相关(β=-0。161,P<O。01)。结论 广州市孕期妇女膳食质量较低,膳食结构不平衡。较高的孕期膳食质量能促进胎儿免疫系统发育,提高胎儿免疫功能水平。

    膳食质量膳食评价指数胎儿免疫功能

    膳食脂肪摄入与多囊卵巢综合征风险的关联

    张雪云王春艳程静娴吴炫烨...
    389-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膳食脂肪摄入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安徽省某三甲医院就诊的PCOS患者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时期在该院就诊的非PCOS患者为对照组;共纳入262名研究对象,符合要求的病例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31名。采用半定量膳食频率调查问卷对过去一年的膳食摄入情况进行调查,根据食物摄入情况计算各类脂肪酸日均摄入量及脂肪酸供能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膳食脂肪摄入与PCOS患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PCOS患者膳食总脂肪、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二十碳五烯酸日均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了长期居住地、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月经周期是否规律、月经量、减肥经历后,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脂肪供能比与PCOS患病风险呈正相关(OR=1。622,95%CI 1。237~2。127);而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OR=0。597,95%CI 0。373~0。955)、多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OR=0。585,95%CI 0。372~0。921)均与PCOS患病风险呈负相关(P<0。05)。结论 脂肪供能比与PCOS患病风险呈正相关,而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多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均与PCOS患病风险呈负相关。

    多囊卵巢综合征膳食脂肪脂肪酸

    中国6~23月龄婴幼儿不同辅食物性构建及可接受性

    贺梦璐魏艳丽吴琼黄聪慧...
    396-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6~23月龄婴幼儿辅食物性指标,观察不同月龄婴幼儿辅食物性接受性。方法 根据国内外相关婴幼儿辅食喂养指南、共识及相关资料,结合当前中国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构建6~23月龄婴幼儿喂养辅食物性指标。在南北方各选取1个省份,每省选择1个城市和1个农村作为观察点,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原则,共抽取240名婴幼儿进行可接受性研究。选择5类12种常见食材制作辅食物性工具包,指导家长按相应月龄段辅食物性进行辅食家庭制作、单一/混合喂养接受性观察并记录。结果 构建6月龄、7~8月龄、9~11月龄、12~17月龄及18~23月龄共5个月龄段辅食物性指标。婴幼儿看护人能够按构建的辅食物性指标要求制作相应月龄段辅食,6~23月龄5个月龄段单一辅食物性可接受度分别为98。3%、98。7%、99。8%、96。9%和97。5%。7~23月龄4个月龄段混合辅食物性可接受度分别为98。3%、99。6%、93。8%和97。5%。结论 构建的不同月龄段辅食物性指标可实现家庭制作,婴幼儿接受性良好。

    婴幼儿喂养辅食物性质地性状可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