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上海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上海博物馆

陈燮君

季刊

1005-1538

wwbhykgkx@163.com

021-54362886

200050

上海市延安西路1357号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Journal Sciences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我国唯一一份专业报道文物科技考古及期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文章及相关信息。作者与读者群体包括国内外文物保护和修复科研人员、传统工艺研究人员、考古工作者、文物爱好者、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干部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赤藓糖醇在考古木材保护中的应用

    刘东坡马丹王飞张治国...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3种不同遗址出土(出水)的考古木材为试验样品,以赤藓糖醇为定形加固材料,在50℃恒温水浴中以不同质量分数的赤藓糖醇溶液对试验样品进行渗透填充,渗透填充结束后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方式对试验样品进行脱水干燥.分别从尺寸稳定性、环境稳定性、力学性能、显微形貌几个方面考察了赤藓糖醇对考古木材的定形保护效果.试验结果显示赤藓糖醇作为定形加固材料能够对考古木材起到良好的定形保护作用,定形保护效果随赤藓糖醇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提升,质量分数为30%赤藓糖醇即可显著提升考古木材的尺寸稳定性、环境稳定性和力学性能.赤藓糖醇以晶体形式在考古木材细胞壁上析出,对木材组织起到支撑和加固作用,提高了考古木材的尺寸稳定性和环境稳定性.

    赤藓糖醇考古木材定形保护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预告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编辑部
    8页

    温度和湿度对乙二醛聚合物加固饱水梓木文物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吴涛周和荣王珂魏彦飞...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乙二醛聚合物加固饱水梓木文物在自然环境或者博物馆存放时,受环境因素如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会导致文物发生劣化.本研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等方法研究了乙二醛聚合物脱水加固饱水梓木试样在不同温度和湿度环境中性能与微观结构变化.结果显示,饱水梓木文物材料经乙二醛聚合物脱水加固后,乙二醛聚合物与梓木细胞壁结合紧密,部分填充于梓木细胞内加固梓木细胞壁.试样在25℃和50%RH环境中试验30 d其结构和性能无明显变化.在60℃和50%RH环境中试验30 d,试样内部的乙二醛聚合物逐渐均匀附着于细胞壁且表面平滑,试样横截面断口平整;但试样表面的乙二醛聚合物逐渐消失,暴露出木材本体.在25℃和95%RH环境中乙二醛聚合物吸湿性明显增强,其与水的结合能力高于梓木细胞壁,乙二醛聚合物与细胞壁之间的结合被破坏,失去加固效果,但仍填充于细胞中.最后分析了温湿度对乙二醛聚合物加固饱水梓木性能与结构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试样在吸湿和脱水过程中乙二醛聚合物与梓木细胞壁的结构变化模型.

    饱水梓木文物乙二醛聚合物温度湿度SEM

    秦俑保护修复中陶体抗压抗折性能试验研究

    兰德省祝磊易伟同李晓溪...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秦俑的保护修复中,对秦俑不同部位的陶体进行了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及粘接抗折强度的试验研究.选取有代表性的小残片作为样本,采用高压水射流方法加工小尺寸试件,分别进行了 24组抗压强度、24组抗折强度和12组粘接抗折强度试验.结果表明:秦俑陶体整体平均抗压强度为29.65 MPa、抗折强度为12.65 MPa,不同部位的抗压强度差异相对较大、抗折强度差异相对较小;甲片部位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较高,而其他部位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相对大小有所差异;对于粘接修复后的陶体,抗折强度相比粘接前有所降低;腿部的各项力学性能都相对较低且位于秦俑受力的关键部位,因而有必要进行重点保护.

    秦俑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粘接抗折强度

    微生物诱导矿化修复阿尔寨石窟红砂岩壁面酥碱病害试验研究

    张武李驰王晓荣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尔寨石窟寺是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石窟寺建筑群,其蕴含了珍贵的关于历史、宗教、科学、文化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草原上的敦煌".由于当地典型的沙旱寒区气候特征,酥碱成为石窟壁面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阿尔寨石窟正处于保护阶段,因此通过室内对病害进行模拟和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对以红砂岩风化土为基质的壁面的酥碱病害进行修复,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了病害前后土颗粒粒径的变化,提出酥碱高度、酥粉体积、盐壳厚度的量化指标用以评价病害的发展程度.基于微生物矿化技术生成矿化覆膜对病害进行抑制,推荐使用微生物菌液浓度OD600大于1.5的具有耐盐碱性能的矿化菌株,修复后酥碱高度下降幅度大于20%,酥粉体积下降幅度大于30%,盐壳厚度下降幅度大于25%.研究成果对生物矿化技术应用于红砂岩石窟壁面的酥碱病害的修复进行试验验证和可行性评估,为绿色生态环保的岩壁病害修复与加固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行科学预研.

    MICP技术红砂岩风化土酥碱病害模拟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铜凤凰的修复保护与研究

    金大朝
    3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物修复保护及研究是一项涵盖多学科、多因素的系统性工作,不同文物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文化价值和病害情况等都有其独特性.对文物的观察和研究,既能够发现、研究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又能够决定如何具体开展文物修复保护工作.本文以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宋代铜凤凰修复保护及研究工作为例,以时间发展和问题递进两个方面为顺序,对铜凤凰进行了信息调查、元素成分、形态结构、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综合研究,科学地、具体地、整体地分析在此项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对问题的发现过程与形成因素给出尽可能详细的解释,直观呈现对这件文物完整的修复保护及研究.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思考使用问题导向思维作为文物修复保护中开展工作的底层逻辑,使所做工作都尽可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宋代青铜器保护修复问题导向

    北京万泉寺遗址金代白瓷胎釉配方的锶同位素特征研究

    刘乃涛刘思然尚珩吴同...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丰台万泉寺遗址位于金中都遗址内,遗址出土金代白瓷样品在形制上符合金代定窑白瓷特征.白瓷胎体成分和锶同位素比值综合研究确定了三种制胎原料,其中:高铝黏土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3左右;白云岩化石灰岩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2左右且钙含量较高;草木灰原料的锶同位素比值在0.71左右,且锶含量在1 000 μg/g左右.通过釉层的成分分析及胎釉成分的对比研究,发现釉层主要使用高硅原料与白云岩化石灰岩配制而成,并受到了部分熔融胎体的强烈影响,根据与草木灰关联性较强的P2O5含量推断,釉层中可能也含有一定量草木灰.万泉寺遗址白瓷的研究丰富了有关金代定窑白瓷胎釉配方的认识,确认了白云岩化石灰岩为胎釉的主要钙质助熔剂,揭示了草木灰类助熔剂在胎和釉中可能存在各自独立的来源.

    万泉寺遗址金代定窑白瓷胎釉配方锶同位素助熔剂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汉代"华仓"瓦当表面析出物的分析研究

    荆海燕郑丽珍白璐蔡淋...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质文物表面析出物中含有机酸盐的现象在国内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离子色谱仪(IC)、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化显微红外光谱仪(FTIR)、超景深显微镜(DM)对一件馆藏汉代"华仓"瓦当表面析出物进行了表征和检测.结果表明,瓦当表面析出物主要由少量的二水硫酸钙和大量有机酸钙盐[Ca3(CH3COO)3Cl(NO3)2·6H2O]组成,两种盐的形成与瓦当的制作过程、埋藏环境和灰尘有关,有机酸盐的形成还与馆藏环境中的乙酸有关.这种析出物不仅影响瓦当表面的真实文物信息,还会进一步腐蚀瓦当本体,建议从展柜中取出瓦当进行脱盐处理,存放在无酸的环境中.本检测分析为这件瓦当的保护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类似文物样品的分析提供借鉴.

    瓦当表面析出物有机酸分析检测技术

    山东长清灵岩寺千佛殿罗汉像病害分析研究

    蔡友振童永东张坤马清林...
    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灵岩寺千佛殿彩绘罗汉像是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宝,在过去的岁月中自然老化和环境因素导致塑像出现了各种病害,威胁其安全保存.病害调查、病害产生原因和机理研究是塑像科学保护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X-射线衍射(XRD)、离子色谱(IC)、显微拉曼光谱(μ-RS)、超景深显微镜(OM)、扫描电镜-能谱(SEM-EDX)等多种分析技术,探讨了罗汉像各种表观病害产生的原因和机理.研究表明,塑像酥碱区域含有较多硫酸盐和硝酸盐.硫酸盐随温湿度波动,反复结晶—溶解中体积变化引起的应力不断破坏地仗,使之酥碱.硝酸盐腐蚀地仗,并与其他可溶盐一起不断粉化、破坏地仗.酥碱病害继而引发了彩绘层起甲、龟裂、甚至脱落.塑像额头、头顶等易积灰区域的起甲、龟裂病害与降尘有关.灰尘层中的Ca2+、SO42-与水形成含水硫酸钙引起的体积膨胀应力传递到颜料层导致了开裂、起甲.

    灵岩寺罗汉像病害分析机理

    电磁法在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中的探索与应用

    白铁勇王占魁冉宏林雷雨...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19年12月,三星堆遗址启动全面的勘探工作,相继在祭祀区新发现6座祭祀坑,为制定科学的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预案,需在考古发掘之前对地下文物有一定的了解.根据一号、二号坑出土物情况,以金属埋藏物为探测对象,使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电磁法先期通过实验获取经验值,然后再对祭祀区进行详细探测,并与实际发掘结果比对,说明电磁法对青铜器探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为前期考古发掘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青铜器电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