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上海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上海博物馆

陈燮君

季刊

1005-1538

wwbhykgkx@163.com

021-54362886

200050

上海市延安西路1357号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Journal Sciences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我国唯一一份专业报道文物科技考古及期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文章及相关信息。作者与读者群体包括国内外文物保护和修复科研人员、传统工艺研究人员、考古工作者、文物爱好者、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干部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离散单元法的石峁遗址东门城墙稳定性及加固方法研究

    秦立科韦坤王磊庞磊...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城墙出现了严重的外倾变形,面临倒塌风险,为对其进行科学保护,进行了城墙稳定性及加固方法的研究.提出风化折减系数表征灰缝的风化程度,利用离散单元法建立城墙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通过强度折减法研究在风化作用下城墙的变形及稳定性,通过反演分析法确定城墙的风化程度和灰缝的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灰缝强度降低是城墙变形失稳的主要原因;在土压力作用下,城墙破坏呈滑移-倾覆模式;城墙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风化系数为0.45~0.48,灰缝强度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为21 kPa和14°.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灰缝灌浆和外侧支撑两种加固方法并进行了比选,最终加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结果可为石峁城墙的后续的加固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石峁遗址城墙离散元法强度折减法稳定性风化

    井头山遗址土壤性质分析与分散方法预研究

    刘东坡王飞马丹郑幼明...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井头山遗址属于海相沉积环境下的史前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包括一百余件饱水木器以及十余件由芦苇、芒草等为原料制作的编织物.编织物被遗址土壤包裹,并与遗址土壤之间存在粘结现象,这为编织物的提取带来困难.对遗址土壤的矿物组成、有机质和去离子水浸渍液进行了分析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土壤呈碱性,有较高的可溶盐含量,所测土壤样品具有相似的矿物组成与含量,遗址土壤中存在的铁氧型矿物以及胡敏酸、富里酸等腐殖质是重要的胶结物质,这些胶结物质的存在致使遗址土壤不易分散.根据分析结果,在温和条件下选用羟基吡啶酮衍生物(简称HRP)作为脱铁络合剂对遗址土壤进行脱铁处理,进行遗址土壤分散方法预研究.分散方法预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和条件下,30 mmol/L HRP即可以对遗址土壤进行有效地分散,这种分散方法可以为编织物的提取提供参考.

    井头山遗址编织物分散方法

    锁阳城土遗址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特征研究

    张虎元易泉刘洪丽李小雅...
    1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风化因子的持续作用下,土遗址微观结构持续劣化并最终导致宏观病害的发育.微观结构的特征反映了土遗址材料内在的劣化程度,为研究土遗址风化程度与微观孔隙结构变化的关系,采取锁阳城土遗址不同方位城墙土样,采用低温液氮吸附试验测定了土样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孔径分布,并基于FHH分形模型计算样品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锁阳城土遗址不同样品比表面积偏差率高,比表面积数值和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孔隙容积变异系数高,离散程度大,存在差异性劣化行为;土样的孔隙形态呈狭缝状、楔形、"墨水瓶"孔、管状孔等多种复杂形态,小于2.765 nm的孔隙大都为封闭透气孔.结合分形维数可知,锁阳城土样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孔隙空间结构不规则,非均质性强,表面粗糙程度大,且分形维数和锁阳城土遗址劣化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关于土样孔隙的定量表征对于土遗址风化劣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锁阳城土遗址低温氮吸附试验分形维数孔隙结构特征风化

    宝资山汉代崖墓出土陶楼粘接材料的科学分析

    葛若晨孙杰陈翩付金凤...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器上的古代粘接材料与陶器的修复工艺关系密切,是当时社会制陶水平的反映之一.本研究对成都新津宝资山汉代崖墓出土陶楼上的粘接材料进行了科技分析,使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激光粒度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别探究了该粘接材料中的无机和有机成分.结果表明:粘接材料的颗粒状态、大小和成分与黏土颗粒相似,推断其主要无机成分为黏土;红外吸收光谱在波数3 431 cm-1、1 670 cm-1和1 419 cm-1的特征峰与酰胺基相吻合,氨基酸分析表明其有机成分含有由动物胶和蛋类混合而成的蛋白质类胶料.有机混合胶料黏性较高,弥补了单一胶料使用的不足,同时黏土可增加系统中的氢键密度,并起填充作用,这样的协同作用是该粘接材料在使用时具有强粘接力和一定稳定性的原因.但由于其耐久性差且与陶器整体风格不协调,推测该材料是在器物下葬前使用的一种临时粘接剂.同时,它的成分和用途与秦始皇陵兵马俑上的古粘接材料非常相似,这体现了汉代对秦代帝陵陪葬制度和制陶工艺的继承与沿革.研究结果为我国陶器修复历史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同时也为现代陶器的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宝资山汉代崖墓彩绘陶楼粘接剂"有机-无机"复合材料汉承秦制陶器修复

    皮革文物的光氧老化机理研究

    雷凯鑫杨璐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光照作用下皮革文物的老化机理,本研究采用经人工老化的现代植物鞣制羊皮为模拟样品,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色度分析、热重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样品在老化过程中微观和宏观上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光照会导致皮革中氨基酸和植物单宁氧化,进而在1 715 cm-1处出现羰基的特征峰.羰基指数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因而可以作为皮革氧化程度的量化指标.芳香族氨基酸和植物单宁氧化会导致皮革变色,且通过拟合可以得到色差随光照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氢键在光照作用下断裂,胶原蛋白分子内无规卷曲相对含量增加到33.14%,证明胶原蛋白三螺旋结构解旋,分子无序性增大,稳定性降低,同时导致部分结晶水释放.此外,皮革内的水分和脂质在光照下流失,使纤维收缩卷曲,空隙增大,同时产生应力,并逐渐积累使皮革表面产生形变.

    皮革光照老化

    宜良青龙山遗址出土兵器木构件用材鉴定及特点研究

    徐栋王宪邱冬妮李培聪...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研究宜良青龙山遗址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对出土的12个兵器木构件样本进行了鉴定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兵器木构件使用了硬木松(Piaus sp.)、红锥(Castanopsis sp.)、石楠(Photina sp.)、八角枫(Alangium sp.)、麻楝(Chukrasia sp.)、楠木(Phoebesp.)以及禾本科竹共计7种木材.古人根据这些木材的特点,选择密度较低、韧性好的木材用于箭杆;硬度大、密度高、耐冲击、稳定性好的木材用于长柄兵器杆.研究首次发现,云南地区竹制兵器柄实物,推测为复合竹材.同时,通过木材共存生态因子分析,初步揭示了遗址周边的古气候环境,年均温约为13.3℃至18.7℃,年均降水量约为868~1 363 mm.研究结果,为后期出土兵器的保护修复提供了依据,也为古滇时期兵器木构件用材和气候环境研究等提供了线索.

    青龙山遗址木材考古古滇文化木材利用

    中国近现代古法制作墨锭的检测与分析

    高自港吴春芳朱子锐王毅...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工作以中国近现代古法制作墨锭为研究对象,采用元素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热重分析(TGA)、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动态光散射分析(DLS)及接触角测试等多种表征方法,分别对墨块本体及其表面描金部分的元素组成,墨锭的烟、胶以及其他添加剂的成分配比,墨颗粒微观形貌及单分散尺寸,墨颗粒聚集状态及尺寸,墨锭表面的亲疏水性等进行了测定,系统研究了几种不同工艺的传统中国墨锭的性质、性能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墨锭在元素组成、成分配比以及微观尺寸、墨颗粒聚集状态、表面亲疏水性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对墨锭物理化学性质的科学检测与分析,可以为中国传统墨锭的科学检测基础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持,而通过对其具体关联与差异的研究,还可与制墨工艺、墨的品质相关联,为墨的使用、保存和鉴别提供科学依据,为墨的写印效果研究提供参考.

    传统墨锭科学检测成分组成颗粒状态烟和胶

    奉国寺大雄殿元代壁画表面絮状污染物分析与研究

    孙斯羽刘成冯圆媛董少华...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宁义县奉国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正殿大雄殿内现存元代壁画画面精美、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但在近千年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这些精美的壁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其中絮状污染物具有较强特殊性,对壁画危害尤为严重.实验以该病害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壁画表面污染物现状调查判断污染物分布范围极大,对壁画的保存具有严重危害性;而后通过红外光谱、能谱及X射线荧光分析确定壁画表面特有的三种絮状污染物为蛾茧丝与蛛丝;最后通过环境监测和相关历史资料整理综合推断其产生原因应当与保存环境及历史修缮密切相关.絮状污染物堆积对壁画表面有着可预见的持续危害,清理防治迫在眉睫.首次对寺观壁画絮状污染物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全面揭示奉国寺大雄殿元代壁画表面絮状污染物的特征及成因,为寺观壁画表面污染物研究提供实例,为探索针对性的壁画表面污染物清理防治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奉国寺大雄殿壁画絮状污染物病害分析

    麦积山石窟松鼠科动物排泄物清洗及其驱避防治

    贺东鹏李隆武发思陈章...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物在古代壁画及彩塑表面活动常造成极难清除的排泄物污染,影响文物美学价值并引起其他类型病害.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与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是常年活动于麦积山石窟及周边的两种松鼠科动物,其棕黑色的固液排泄物大量分布在石窟文物、喷锚崖体、栈道表面以及袱孔内部.本研究通过生物酶及表面活性剂配以4%吸水性树脂(SAP)的方法对污染区域进行贴敷处理,以筛选最适清洗试剂及工艺.结果表明,人工唾液处理前后色差最大,与对照区差异显著(色差值为8.311+0.798 CIELab单位,P<0.05),且洗净率最大(59.6%),是理想的清洗试剂.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金属驱避刺、辣椒素(CAP)以及超声波驱避器开展致害物种现场驱避实验.监测发现,三种驱避措施有一定差异性:金属刺对岩松鼠具有很强的驱避性,布设后其无法在有刺范围内活动,而喷洒辣椒素可明显降低复齿鼯鼠单日最大活动时长和日平均活动次数,两种松鼠科动物均可快速适应超声波,驱避有效期仅有5d左右.因此,针对不同物种可复合多种措施综合驱避.本研究可对遗产地动物排泄物清洗及有害物种驱避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麦积山石窟动物损害排泄物酶清洗驱避防治

    唐韩休墓壁画修复阶段霉菌病害成因分析

    李倩高小超路智勇王佳...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韩休墓壁画搬迁阶段霉菌病害治理方式的有效性和长效性,研究现修复阶段霉菌病害成因及治理措施,本研究通过超景深显微镜分析霉菌病害特征,采用分子技术鉴定壁画霉菌种属,结合搬迁阶段霉菌鉴定结果、保存环境监测数据等,探究搬迁阶段霉菌治理方式对修复阶段菌群发展、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修复阶段壁画霉菌样品分离的11株菌株分属青霉属(Penicillium)与枝孢属(Cladosporium).与搬迁阶段相比,壁画表面霉菌多样性显著降低,优势菌青霉菌菌落组成也存在较大差异,显示出克霉唑等防霉剂对曲霉菌、镰刀菌、交链孢菌生长的有效抑制以及青霉菌对环境的适应性与选择性.韩休墓壁画表面霉菌代谢产物作用于壁画基质,使壁画出现霉斑污染、变色等病害,且青霉菌菌丝体已深入地仗内部,对壁画结构稳定性危害极大.建议及时开展表面黄色、黑色霉菌分类清洗,杀菌剂筛选以及展柜环境监测控制等保护工作,以实现对韩休墓壁画霉菌病害的常态化治理.

    韩休墓壁画霉菌调查霉菌鉴定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