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鉴定与鉴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

徐敏

月刊

1674-8697

wenbocc@163.com

0551-65690818

230041

合肥濉溪路333号

文物鉴定与鉴赏/Journal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查看更多>>《文物鉴定与鉴赏》是面向国内收藏界发行,以宣传传统鉴定科技鉴定相结合的“双轨鉴定”为基本内容,宣传“文物科技”为特色的文物鉴定、收藏鉴赏类杂志。它以大量的科学性、科普性、知识性文章为主要内容,多层面贴近读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及收藏业从业者学习、鉴赏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文化休闲读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谈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的建设与利用——以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为例

    张晓梅
    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的各项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丰富、完善的资讯,而设立图书资料室就能够给研究者提供最直接的资料.博物馆设立图书资料室能够支援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各项工作,促进博物馆功能的实践,提升博物馆服务的品质,间接塑造了博物馆学术且专业的形象.文章分析了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图书资料室建设的重要性以及馆藏文献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虽然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的馆藏结构基本符合博物馆的建馆方向和自身属性,但是馆藏珍稀文献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建议博物馆图书室多开展各类活动推广馆藏图书资源.

    博物馆图书资料室建设闽台缘推广利用

    认知传播学视域下智慧博物馆的可视化分析

    陈梦宁
    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智慧博物馆的兴起,相关研究也日渐勃兴.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09-2023年有关智慧博物馆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就发文数量而言,该领域文献发文数量与政策和技术效应强,呈现出正相关;就研究机构而言,多以博物馆自身为核心研究来源;就研究内容而言,"博物馆""智慧化"等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门话题.在新时代的发展下,更应准确理解智慧博物馆,加强学科交叉,引入认知传播学,以更好发挥博物馆以及博物馆文化知识的科普和传播的现代价值.

    智慧化博物馆认知传播学文献计量法

    地方史志中关于南宋芦溪创建书院记录的不足与补正——以宋版《元公周先生濂溪集》记载为据

    邓里陈六如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宋时期,朱熹集理学之大成,理学大为兴盛,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在此大背景的影响下,创建濂溪书院、濂溪祠,汇集周敦颐著作出版,成为各地理学推崇者的重要选项.周敦颐在萍乡芦溪任监税前后四年,民间自发建立萍乡第一座书院——濂溪书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由于历史久远,几乎所有地方史料对这些情况的记载说法不一、含糊其词,至今无法说清楚,作者通过宋版《元公周先生濂溪集》相关记载,予以梳理、补正.

    南宋萍乡濂溪书堂出版周敦颐著作地方史料补正

    广西地区两晋南朝墓分期研究

    马啟亮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对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的类型学分析,结合墓葬纪年及相邻地区同时期墓葬研究成果,将广西地区两晋南朝墓分为西晋、东晋、南朝早中期、南朝晚期四期,并归纳墓形与随葬器物的总体特征及演变特点,指出桂东北、西江地区、合浦三地存在的区域差异.

    广西地区两晋南朝墓葬分期

    景钟文化脉络及人文思想探微

    刘星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景钟在中国钟文化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比较独特的文化现象,《管子》记载黄帝做五钟,其中之一就是景钟,此后中国历代史料记载中多有关于景钟的记载.景钟曾作为乐钟、铭钟、礼器出现,史料多见于记载乐制的部分,至明时改作太和钟.文章主要采用分析法、对比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史料中对景钟、太和钟的相关记载,研究不同时期景钟的文化脉络;第二部分探讨由景钟到太和钟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人文思想.

    景钟太和钟黄帝

    唐代墓葬出土仪仗俑类型学研究——以西安地区为例

    薛玉辉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墓葬出土的仪仗俑数量较大,而且种类繁多.在俑类研究中,有根据其放置位置和用途进行分类的,也有按陶俑的形象进行分型分式的.文章通过对仪仗俑类型学研究分析,对唐代仪仗俑的发展变迁做了系统性研究,也为今后研究仪仗俑与墓葬等级、唐代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唐代仪仗俑类型学研究

    北朝摩崖刻经的艺术内涵与表现形式——以洪顶山摩崖刻经为例

    吴振东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法艺术是我国齐鲁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留下了诸多令世人惊叹与震撼的艺术珍品与历史遗迹,东平洪顶山摩崖刻经便是目前山东省境内发现最早的历史作品.诸多学者对洪顶山摩崖刻经的历史成因、地理环境、美学价值、审美意蕴、文化内涵、宗教价值、后代影响、现实意义等多维度展开详细且深入的研究,留给世人无限启发.文章围绕现存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东北的洪顶山摩崖刻经展开探究,从洪顶山摩崖刻经最有意义的书法价值着手,基于近年来考古学家获得的诸多实证资料,对摩崖刻经的艺术内涵与表现形式做简要梳理,用文字向书法爱好者、文物古迹爱好者传递洪顶山摩崖刻经中书法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

    洪顶山摩崖刻经艺术内涵表现形式

    从西沙群岛出水文物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压舱货"

    吴慧
    11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沙群岛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要冲,自汉代以来,水面上航行往来过无数船只,水面下也埋藏着众多的沉船及遗物.文章从历年来西沙群岛考古发掘出水的文物出发,从数量、重量等分辨出船只的"压舱货",进一步分析这些"压舱货"文物的特点,解读其携带的特定历史阶段的独特信息及其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见证意义.

    西沙群岛出水文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压舱货"

    夏至早商时期的黑皮陶研究——以冀中地区为例

    刘鹏
    12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夏至早商时期,存在一种特殊材质陶质的器物,即黑皮陶器物,其主要是渗碳工艺的产物.文章以夏至早商时期的黑皮陶为研究对象,主要审视冀中地区的相关考古材料,从冀中夏至早商黑皮陶的发现与黑皮陶界定、黑皮陶成因、黑皮陶的主要功能三方面对冀中地区的黑皮陶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希冀推动学界尤其是考古发掘过程中对黑皮陶的关注.

    冀中夏商黑皮陶

    从《清稗类钞·饮食类》看晚清多元饮食文化

    王敬博
    12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清稗类钞》是研究清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其中的《饮食类》记载大量晚清名人饮食的逸闻趣事和民众饮食生活.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到晚清集历代王朝之大成,逐渐形成独特的地域风味,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对书中饮食习尚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一窥晚清宫廷膳食和地方饮食特色文化,了解时人的饮食习惯、饮食心态和养生观念,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饮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清稗类钞》晚清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