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鉴定与鉴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

徐敏

月刊

1674-8697

wenbocc@163.com

0551-65690818

230041

合肥濉溪路333号

文物鉴定与鉴赏/Journal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查看更多>>《文物鉴定与鉴赏》是面向国内收藏界发行,以宣传传统鉴定科技鉴定相结合的“双轨鉴定”为基本内容,宣传“文物科技”为特色的文物鉴定、收藏鉴赏类杂志。它以大量的科学性、科普性、知识性文章为主要内容,多层面贴近读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及收藏业从业者学习、鉴赏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文化休闲读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博物馆藏品数字资源的著作权保护途径、风险及对策研究

    唐海源李欣瞻
    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博物馆藏品数字资源属于数字资产,既是有形资产,又是无形资产.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博物馆文物数字资源可以通过知识产权体系,以无形资产的方式进行保护:提升数字资源在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独创性,优先以著作权方式保护原生数据,在著作权无法覆盖的维度,采用商业秘密方式对数字资源数据本体进行保护;同时,紧密结合政策现状,考虑数据产权的发展情况,未来可能转向以数据产权为数字资源的主要保护方式.

    博物馆文物数字资源著作权保护路径

    高校博物馆管理体制探究——以获评估等级的高校博物馆为例

    郑培新
    9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博物馆由高等学校举办,隶属高校管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从顶层制度上制约其发展成效.文章以获评估等级的高校博物馆为研究对象,理清国家一、二、三级高校博物馆概况,从管理归属、馆长类型、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等方面探讨其管理体制现状,总结归纳其管理体制特点,以期为其他高校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高校博物馆评估等级管理体制特点

    山西大同华宇墓地出土人骨所反映出的古平城人群交流与融合

    崔贺勋靖晓亭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对华宇墓地出土颅骨进行深入对比研究发现,不同于该地区其他墓地人群的体质特征,华宇墓地北魏人群呈现出古西北和古中原类型的混合特征,是人群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北魏平城地区人群的交流与融合.

    北魏平城人骨交流融合

    诸暨出土南宋文房文物述略

    宋美英
    10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房用具是我国古代书写、绘画不可或缺的工具,历来受到文人的珍爱.不仅生前终日相伴,死后往往随身陪葬,这种现象在南宋尤为普遍.文章通过对诸暨发现的南宋墓葬出土文房文物的梳理,探讨其背后蕴藏的社会风尚和文化内涵.

    南宋墓葬文房用具风尚

    逢逢鼍鼓:先秦礼器遗音

    詹伊宁
    107-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鼓为古代八音之一,常被用于乐舞、宴会和祭祀中.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鼍鼓实物出土,商代后期的鼍鼓更为华美庄严,其在先秦时期的用途不仅是乐器,主要属性为礼器.文章运用图像学、艺术学和历史学等学科方法,论述先秦鼍鼓纹饰的发展流变,以商代双面木腔鼍鼓与神人纹双鸟青铜鼍鼓为例,将其与同期土鼓进行对比.鼍鼓中的人形纹、饕餮纹及鸟纹等象征着神话、宇宙或圣物;使用的鼍皮也具有彰显神与权的意义,以鼍鼓为载体,通过击打发出鼍鸣,进行祭祀以"通神".可以说整个鼍鼓不论是器物本身还是使用,均象征着"天圆地方"和"敬鬼神"思想.

    先秦鼍鼓礼器纹饰

    诺彦乌拉M6墓室出土织物主题重思

    马宁
    11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诺彦乌拉M6墓室中出土一件装饰有人物与鸟状生物对抗场面的织物,中外学界对该主题尚没有准确的定论.文章通过梳理该织物上装饰细节中的希腊化与汉地元素的特点,判断其基础主题为西方流行的"阿里马斯佩恩人与狮鹫"的传说,但其中狮鹫的形象被汉代的凤鸟取代.这可能是因为它的制作者是进入匈奴地区的汉地工匠,因不熟悉西方传说,导致了东西方流行的有翼神兽图像的混淆.而这一巧合则成为匈奴地区吸纳中西文明的见证.

    诺彦乌拉匈奴阿里马斯佩恩人狮鹫凤鸟

    苏州全晋会馆的建筑装饰特色与文化内涵研究

    巢嫄
    11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州全晋会馆作为保存较好的一座商业会馆,是山西商人在与苏州这一客地的互动中的产物.会馆建筑装饰承载了清末在苏晋商的伦理观念、经商理念、审美意趣,也见证了区域文化的互嵌与交流.文章通过建筑装饰的表现形式和题材两方面来探讨苏州全晋会馆的建筑装饰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全晋会馆装饰风格题材文化内涵

    楚墓葬中镇墓兽摆向方位考析

    周智杰
    12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镇墓兽最早见于春秋中后期的楚墓中,因其器型多样、造型独特,饱含着楚人特殊的生死观,寓意与墓中其他的随葬器物不同,有着十分显赫的地位.文章通过查阅纪郢区、鄢郢区、信阳区、长沙区等多地楚墓集中区域中镇墓兽的出土情况,分析镇墓兽在墓葬中的摆放位置,将镇墓兽、楚墓葬和楚文化三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以及墓主人的身份,总结出镇墓兽在墓中的摆放规律(特点);以考古发掘报告为现实依据,从地理环境、镇墓兽本体意义以及楚文化习俗三个部分进一步阐述与分析上述三种因素对镇墓兽摆放朝向的影响.

    楚镇墓兽墓葬风水楚风俗文化

    基于知识图谱观察的近三十年辽金考古研究进程分析

    崔红兰唐淼
    129-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三十年来持续进行的辽金时期田野发掘极大丰富了考古学资料,推动了辽金考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并呈现出多学科视角影响下的融合发展态势.这清晰展现辽金考古研究的既往成果和前沿热点能够突显辽金考古领域的重要价值,同时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指导.为此,文章运用CiteSpace工具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下文简称"CNKI数据库")内1992-2023年收录的985篇辽金考古研究论文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按照突现词起止时间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发展期、稳定期和融合期.这三个时期的文献特征存在演进关系,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具有差异又相互关联.

    知识图谱辽金考古CiteSpace热点分析

    咸阳市明清城区与城市发展关系探究

    汪子菡
    134-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城区是咸阳市三大历史文化要素(秦都、帝陵、明清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方针要求城市经济与遗产保护并行发展.基于大历史背景下,文章将深刻分析咸阳市明清城区的保护现状,全面评估其价值,以此为基础阐释明清城区与咸阳市发展的关系,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咸阳明清城区经济发展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