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鉴定与鉴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

徐敏

月刊

1674-8697

wenbocc@163.com

0551-65690818

230041

合肥濉溪路333号

文物鉴定与鉴赏/Journal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查看更多>>《文物鉴定与鉴赏》是面向国内收藏界发行,以宣传传统鉴定科技鉴定相结合的“双轨鉴定”为基本内容,宣传“文物科技”为特色的文物鉴定、收藏鉴赏类杂志。它以大量的科学性、科普性、知识性文章为主要内容,多层面贴近读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及收藏业从业者学习、鉴赏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文化休闲读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相辅而行,始得无蔽——中国古代绘画著述中书画装裱理念的沿承与发展刍议

    陈珵
    12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书画装裱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谓"三分画,七分裱",装裱通常与书画作品构成整体而得以展现,故其多以实物形式传世并为人所知、所赏,与其相关的理论类文献相对较少.后人多从古代绘画著述或各类史料笔记中对装裱理念窥探一二.试通过对历代涉足书画装裱理念的绘画著述进行梳理,比较其中关于装裱的观点,并从技术方法、取材用料、艺术审美等多方面分析中国书画装裱的历史发展、风格沿承等.

    古代绘画著述书画装裱审美沿承与发展

    明清时期嘉峪关军民关公崇拜刍议

    付强
    12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的嘉峪关不仅是一座军事城堡,还是对外通商的口岸、充实军粮的屯垦区、充盈国库的税卡和文化传播的桥头堡.官员、戍卒、客商、文人的流动,将代表中原正统文化信仰的关公崇拜带到了这座边关重镇,这里的军、民、士、商多次维修关帝庙,举办大型祭祀活动,使关公信仰在官方和民间都植根很深.文章从嘉峪关关帝庙的多次修缮、官方信仰对嘉峪关军民的影响、嘉峪关所处位置对关公崇拜的需求、关公崇拜维系整个军事防御体系的稳定性以及嘉峪关军、民、士、商对关公的诉求几方面,对明清时期嘉峪关军民关公信仰和关公崇拜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分析.

    明清时期嘉峪关军民关公崇拜文化信仰

    德化窑瓷器质地演变的探究

    王翔宇
    13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化窑是我国南方著名的非官窑窑场之一,主要以烧制白瓷为主,同时兼烧青釉瓷及釉下彩.其烧制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但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烧制瓷器风格当属宋代以后.在此时期,德化窑在不同朝代的不同地区虽然都烧制白釉瓷,但不同阶段烧制出的白釉瓷的瓷胎、釉层的质地和颜色均有细微的不同.文章主要以已发掘的德化窑址及出土器物标本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总结德化窑瓷器胎釉原料、窑炉及窑具的发展和演变规律,以揭示宋代以后德化窑瓷器发展的科学技术内涵.

    德化窑烧制工艺演变与发展

    浅析明清瓷器上的八吉祥纹

    李概
    134-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瓷器自古以来凭借着精美的造型、典雅的外表、富有内涵的纹饰享誉全球.明清两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高峰,这两个时期的瓷器纹饰具有鲜明的特点,极具研究价值,八吉祥纹饰是其中的代表.明清两代八吉祥纹饰在其组成、形象、用途和文化内涵方面既有共同特点也有不同之处.明代的八吉祥纹饰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且在民间流传较少.清代的八吉祥纹饰摆脱了宗教色彩,被赋予新的含义,在各地都广泛使用.

    八吉祥纹饰明代清代文化

    基于北魏迁移民活动下的"平城体"书法研究

    李培根胡松洋
    138-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北魏迁移民活动为视角,结合北魏立国初期积极接纳汉文化这一历史背景,探讨以平城地区为中心的"平城体"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同时,"平城体"魏碑发展中影响最大的河北地区及南朝"投化客"也是文章的研究方向.

    平城体魏碑北魏汉化迁移民

    《固原五原书院碑记》所见清末固原教育

    丁姮元
    14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院和义学是古代的一种重要教育组织形式.《固原五原书院碑记》记载了光绪年间五原书院和义学的信息,从中可以分析经营状况、经费使用问题.文章以碑记为核心,结合相关史料分析碑记,窥探清末固原的文教事业发展情况.

    五原书院义学碑记

    安阳灵泉寺石窟价值阐释与保护利用研究

    孙丽娟
    146-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阳灵泉寺石窟是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原地区佛教活动的重要文物遗存,是这段时期安阳作为古相州文化的代表产物,素有"河朔第一古刹"之美称.根据《河南省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方案》的要求,灵泉寺石窟保护利用研究及项目的实施旨在进一步推动安阳龙安区文化旅游市场的深度融合,对安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灵泉寺石窟寺价值阐释保护利用

    从辽金时期出土文物看当时文化发展状况

    杜若铭
    150-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对辽金时期出土文物进行分析,探讨了当时文化发展的状况.从陶瓷器、铁器、玉器、书画作品和古城遗址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了辽金时期的平民文化、军事文化、丧葬文化、士大夫文化和迁徙文化等特点.陶瓷器反映了平民生活的多样性和繁荣;铁器揭示了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军事文化的特点;玉器与丧葬礼仪相关,展示了对丧葬文化的重视;书画作品显示了士大夫文化的兴盛;古城遗址揭示了迁徙文化的存在.这些出土文物为深入了解辽金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线索,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面貌.对于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辽金时期出土文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辽金时期出土文物文化发展

    "学生主体"视域下高师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郑霞
    15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生主体"视域下高师美术课程不仅要注重技法的训练,更要注重学生的性情陶冶、人格塑造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师的有效教学、学生的自我觉醒,三方共建,才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艺术观,创作出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艺术作品.

    学生主体高师美术理论教学改革

    依托莒南革命文物推动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困境及实现路径研究

    汲中敏滕敏
    158-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选取国务院、山东省人民政府、临沂市人民政府、莒南县人民政府历年公布的莒南县域内34个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单体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莒南县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保护现状、利用情况及分布特征,解读莒南县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关注度、差异度、相关度对其进行开发潜力评价,探究莒南县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的总体思路,提出全域旅游视角下作为革命老区的莒南县利用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推动红色旅游的对策.

    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莒南县红色旅游文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