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物鉴定与鉴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

徐敏

月刊

1674-8697

wenbocc@163.com

0551-65690818

230041

合肥濉溪路333号

文物鉴定与鉴赏/Journal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查看更多>>《文物鉴定与鉴赏》是面向国内收藏界发行,以宣传传统鉴定科技鉴定相结合的“双轨鉴定”为基本内容,宣传“文物科技”为特色的文物鉴定、收藏鉴赏类杂志。它以大量的科学性、科普性、知识性文章为主要内容,多层面贴近读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使之成为文物科研工作者、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及收藏业从业者学习、鉴赏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文化休闲读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博物馆社教活动与中小学课程教育有效结合研究——以会宁县博物馆为例

    冉升
    9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性博物馆肩负着传承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责任,是一座城市独有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载体.发挥地方博物院的社会教育功能,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随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的发行,国家对于博物馆开展中小学教育更加重视,通过对会宁县博物馆社会教育内容和博物馆的藏品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其社会教育内容发挥教育作用的效果,结合目前中小学课程资源,探讨提升博物馆的社教活动的策略,以期为以后的社教活动提供一些经验.

    地方博物馆社教活动中小学课程教育

    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的标准路径构建研究

    贾希希
    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新要求下,顺应博物馆语境变化,充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构建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的标准和实施路径,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试图厘清智慧博物馆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孤岛""知识分享不足""规范不足"等问题,并指出完善政策规范、加强数字技术革新、挖掘公众需求是标准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智慧博物馆文化服务数字技术

    信息时代给博物馆新文化潜能探究带来的思考——以中小型博物馆为例

    陆晓芳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时代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也赋予了博物馆行业新的生命力.文章阐述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新的文化潜能,如何以更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讲述文物故事、传播文化内涵,分析了中小型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博物馆积极创新运营模式,直面未来的挑战与机遇提供实践性参考.

    信息技术博物馆文化潜能

    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出土彩绘车的颜料成分分析

    王帆席为民周双林王瑞华...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科学分析晋侯墓地一号车马坑出土彩绘车颜料的种类,使用剖面分析、拉曼光谱法、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分析(SEM-EDS)三种技术手段对颜料进行检测分析,发现红色颜料是朱砂(HgS),黑色颜料是大漆,绿色颜料是孔雀石[Cu2(OH)2CO3].颜料的使用有直接单层附着在彩绘车本体上的,也有颜料叠加使用的情况.

    晋侯墓地车马坑彩绘颜料分析

    身份的象征符号——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古代碑志研究

    胡洪涛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以降,学界对碑志的关注度愈加增强,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识别、史实考据、碑刻艺术风格等方面,鲜有从多学科视野进行分析.文章从历史学、社会学以及传播学的视角探讨帝制时期,碑志进入葬礼仪式的原因与社会作用,探赜碑志蕴藏的权力、身份等级等符号文化,并进一步揭示不同阶层对碑志所蕴藏的权力符号争夺的原因以及碑志形制最终被朝廷规"制"的历史演变过程.

    碑志中国古代身份象征符号学科交叉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遗址出土骨耜研究

    张兵趁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其中的骨耜体现了这一时期文明的独特性.对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骨耜进行研究,揭示了其制作工艺、原材料选择、使用功能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出土的骨耜种类丰富,对其原材料及制作技术的探讨展示了当时的技术进步.对骨耜的形态和功能推断也展现了它在农业、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探索发现,骨耜在大汶口文化的宗教、仪式中的使用及象征意义反映了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结合农业经济背景,对骨耜的生产和交易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理解大汶口文化及其社会经济背景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大汶口文化骨耜制作与功能宗教与仪式象征农业经济背景

    广西地区少数民族家具文化研究

    唐良春
    11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具是人类行为活动的主要器具,家具的造型、工艺、色彩、材质等方面不仅体现了该区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力发展状况,还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气息及经济价值.通过对家具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探析文化的发展、艺术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重要区域,有许多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特征.文化的多元性促使该区域的居住者思想活跃,也提升了该区域创新能力以及文化表达能力.广西地区少数民族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脉,体现了该区域生活方式和生产力发展状况.

    广西地区民族文化家具设计

    试论仰韶时代礼的起源

    郭紫薇
    12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仰韶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差距显现,各个聚落群相继产生阶级分化,出现了大型礼仪性建筑、高等级墓葬和特定的礼器,孕育于原始宗教的礼制继承了其特质并发展.此时的祭祀已经颇具规模,有大型的公共场地、特定的祭祀形式和祭祀对象,神职人员已经成为统治阶层的重要成员.墓葬的结构和随葬品的数量质量都已经产生分化,尤其是出现了象征身份的专门化用器,已经具有礼器的性质.

    礼制原始宗教礼仪性建筑高等级墓葬礼器

    大汶口文化背壶的分布与扩散

    刘洋
    12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壶造型独特,是大汶口文化典型器物之一.自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开始出现一直沿用到大汶口文化晚期.背壶的分布范围基本与大汶口文化分布范围一致.大汶口文化背壶因素与周边地区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有一定交流.

    大汶口文化背壶分布扩散

    有限效果论指导下重庆渝中区民国建筑风格的传播

    周玉洁田德新
    13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在有限效果论指导下,探讨重庆渝中区民国建筑的折中式风格及其传播现状,剖析现存问题,给出解决路径.研究发现,民国建筑及其风格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外存在传播持效性短、大众了解不深入、传播方式单一的问题,总结出原因有两点:一、宣传效果达到峰值时没有及时转化受众,造成观众流失;二、受众对信息媒介的选择自主性增强,相关部门并未给出对应举措.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建议建立"视频创作者孵化基地"和发展博物馆5D技术两项措施.

    有限效果理论民国建筑文化传播中介因素论折中主义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