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南翔小说的传统美

    邓全明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翔小说对虚实相生传统美学精神的继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善于留白、寓有于无;二是"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为日常生活琐事中赋予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三是善于营造意境,是使其小说如同诗歌一样意味深长。

    南翔小说创作美学精神艺术特色

    严歌苓《寄居者》中的身份认同及精神建构

    涂文娟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严歌苓的长篇小说《寄居者》,塑造了华人移民和犹太人这两类离散者群体形象。一方面,作家延续了边缘化的女性人物与具有英雄气质的男性人物的书写策略;另一方面,女主人公玫因为拥有复杂的社会、文化身份,其在爱情与国族之间的心理游移,也有着文学的真实性与必然性,体现出了霍米·巴巴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混杂性"矛盾状态。作家通过彼得与杰克布的对照书写,实现了对殖民话语的反叛。彼得与杰克布是玫主体精神的外在投射,分别召唤着玫的自我主体性的确认。玫在两人之间的爱情抉择,实质上也是玫对于自己最终精神归属的抉择。杰克布的命运书写,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有着深刻的体现。

    严歌苓《寄居者》异乡人精神建构

    《蛙》的释梦分析

    朱迪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文艺作品中,梦境往往能够反映主人公无法直接言说的"潜意识",抵达一种间接的真实。弗洛伊德认为梦境是人潜意识的呈现,马尔库塞则认为文艺作品是人的一部分"基本压抑"的释放。在莫言《蛙》这部作品中,戏剧作为文艺作品,反映了"我"潜意识层面的"真实",而主人公们的梦境,则体现了"本我"的真实诉求。

    莫言《蛙》梦境戏仿忏悔

    英国海洋小说中人物的冒险精神探究

    周雍智蒋怡珂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渴望探索海洋的冒险精神使得英国自都铎王朝统治时期就开始了海外扩张、建立殖民地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私掠许可证"的颁布,更是肯定了海盗在英国对外扩张道路上的地位和重要性。《金银岛》是家喻户晓的海洋探险小说之一,作者斯蒂文森在书中不仅描绘了颠覆传统的海盗形象,还生动地刻画了新一代冒险精神的代表——主人公吉姆。本文将以此书为例,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海盗的历史、教育业的改革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三个方面详细讲述英国冒险精神的由来和形成过程,并通过作者对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描写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因素,进而解读英国海洋小说中人物的冒险精神,以及冒险精神对于英国发展的推进和私掠海盗的没落对于英国的影响。

    罗伯特·斯蒂文森《金银岛》冒险精神海盗

    新中国70年中学教材《诗经》选编研究

    郑钰炫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查阅和梳理《诗经》选篇在人教版中学教材中的历史发展概况,得出新中国70年人教版中学教材选入《诗经》47篇,其中97%都是国风。选篇题材涉及爱情、战争、劳动、讽喻四大类,占主要的还是爱情类诗歌。选编具有阶段性,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952-1956年选篇注重统一性,1961-1990年选篇注重工具性,1993-2007年选篇注重人文性,2011-2019年选篇注重文学性。统一性阶段属于国定制时期,所选《诗经》篇目逐年增加,题材多样。工具性阶段语文教材沦为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所选《诗经》篇目单一,革命性强。人文性阶段语文教材开始关注学生发展,体现人文性特点。文学性阶段注重选篇的的多样性和文学性价值。

    新中国70年中学教材《诗经》选编

    论凌淑华短篇小说的女性形象

    施徐琦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凌叔华从自己的人生环境和时代背景角度入手,着重描绘了五四这一个在新旧社会时代交替过程中的女性群体形象,关注女性群体的健康和生存状态。其文学作品独特源于独特的悲剧意识。本文主要着眼于凌叔华小说文本中的女性形象,梳理其女性形象的文本呈现,探究其女性形象独特性的本质,最终分析现实意义。

    凌叔华女性形象文本呈现现实意义

    《被解救的姜戈》中的暴力美学和文化交织

    王晓红王柯林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从黑奴变"猎人"的暴力启蒙,黑奴体制与英雄主义的激战两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影片《被解救的姜戈》中奴隶文化与暴力美学的交织。姜戈被"医生"解救后,经过内心的短暂思想斗争后,就选择做一名赏金猎人,用正义和暴力对抗黑奴制度,保护自己和爱人,跟随"医生"度过了一路艰辛而又激情澎湃的旅程。《被解救的姜戈》除了体现美国大片的个人英雄主义,全片充斥着惩恶扬善的暴力之美,更加充分的展现了美国内战前夕的黑人奴隶制度及其文化,这对于研究电影文化和西方历史文化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被解救的姜戈》暴力美学黑奴历史文化

    小林爱雄游记作品中的日西对比描写

    焦健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林爱雄是近代日本诗人、戏剧翻译家及文艺活动家,为日本戏剧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1908年底至1909年初,小林爱雄来到中国旅行,并于1911年出版了单行本游记《中国印象记》。顾名思义,游记中对于中国城市及中国人的描写引人关注。但该游记内容较多,其中将日本与西方加以对比的文字亦为数不少。近年来,对于《中国印象记》的先行研究数量较少。本文以《中国印象记》中的日西对比描写为材料,详细分析典型日西对比描写,并分析原因,考察探讨小林爱雄的日本观及西方观。

    小林爱雄《中国印象记》日西对比日本观西方观

    冰雪运动主题成长小说的叙事特征

    杨霞季成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022北京冬奥会掀起了全民参与冬季运动热潮,冰雪运动项目进一步走进大众视野。北京冬奥周期,以"冬奥"为背景的文学创作和图书出版活动应运而生,其中以青少年为主要阅读对象的冰雪运动主题成长小说是其中的分类之一,因其具有明显的创作意识且有一定的文学性而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关注冰雪运动主题成长小说这一题材,对其叙事特征展开研究探讨,并结合具体文本,尤其是冰球主题类小说进行阐释,以期厘定对冰雪运动主题成长小说的认识,凸显这一类创作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冰雪运动成长小说叙事特征冬奥主题

    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约翰·塞尔夫

    黄启超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丁·艾米斯的代表作《金钱─绝命书》以主人公约翰·塞尔夫为主线深刻描绘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消费主义盛行的英美社会。小说独具匠心地在伦敦和纽约两个大都市之间不停地切换,呈现出个体在消费主义文化和大众媒介的影响下欲望不断膨胀,通过塞尔夫想拍电影挣大钱这个梦想的破灭来重新思考个体身份问题。他无法确立自身身份,明确自身价值,造成了个体身份危机和两性关系的扭曲。

    马丁·艾米斯消费主义大众媒介身份危机两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