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阿长与〈山海经〉》叙事节奏探究

    潘思健
    11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作品处处洋溢着诗意激情又时时体现自我剖解的冷静与清醒.其中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倾注了炽热情感的怀人之作.这深切的怀人之情又是通过作者独特的叙述技法表现出来的.有意的变换节奏是叙述者处理文本内容时常用的一种叙述技巧.作者通过对叙述节奏的把握,让我们感受到其所要传达的情绪基调、价值取向等叙述意图.而研究叙述节奏的关键在于对文中"时距"的把握."时距"的不同意味着叙述速度的各种变化.通过分析文本时间与事件自然时间的相互关系,能从文本叙述节奏的变换中发掘出其背后所潜藏的热烈而深沉的情感.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主体情感叙述节奏叙述时间

    《台阶》中父亲形象的美学意蕴和情感密码

    蔡育峰
    11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森祥小说《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具有复杂而丰富的审美内涵.从"农民"身份切入,从"农民"形象的文化结构,解读父亲作为中国传统农民典范的美学意蕴;从"父亲"身份切入,从儿子视角解读父亲形象确立与崩塌的普遍性心理结构;从"老人"身份切入,从自然人的角度解读父亲面临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时的无力感与绝望感,引发生命哲学层面的深刻思考.本文将父亲作为"农民""父亲""老人"三重身份分别剥离而又糅合,阐释三种身份蕴含的普遍性文化结构、心理结构,以此揭示父亲形象背后藏着的人类普遍性的情感密码和美学意蕴.

    李森祥《台阶》三重身份父亲形象文化结构心理结构美学意蕴

    《黄冈竹楼记》的多重矛盾分析

    杨小明
    12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语言具有含蓄的美感和表达的张力,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隐藏在语言的面纱之下.文学作品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文本言语的前后矛盾之处,进行文本细读,分析矛盾,才能感受文学语言的张力,体会作者寄寓的深刻感情.

    王禹偁《黄冈竹楼记》矛盾细节

    论文学中的"共鸣"现象

    王秋淳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论界中"向内转"的倾向唤起人们对文学理论的基本理念的重新讨论与重视,而"共鸣"现象是文学鉴赏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状态,是文学鉴赏时情感活动的表现.读者在具体的文学鉴赏活动中,当主体与文本之间达到一种契合的时候,就会产生共鸣的状态.如果说审美的情感活动是鉴赏过程之中的根本性特征,那么共鸣就是这个过程达到高潮的一种标志.本文将从"共鸣"的概念、成因及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共鸣文艺心理文学鉴赏

    先锋派之梦:从马原和梅卡德尔谈起

    刘莹戚钰敏
    129-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先锋派作家马原和后朋克乐队梅卡德尔作品的相似之处切入,探讨先锋派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精神与意义.旨在自文学与音乐的交汇、梦与创作的融合之中,以崭新的文学视角和自我的审美体验讲述先锋派小说的品格与光辉.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派马原梅卡德尔摇滚乐

    《猩球崛起》系列电影的生态话语研究

    王召军
    13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猩球崛起》系列电影是反乌托邦式的人类文明冲突史的巨制.从生态话语分析视角,对猿类和人类冲突中各自词汇选择与句式结构和语法的研究,发现了人类话语的破坏性、猿类话语的积极性和和谐性,揭示了人类话语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增长主义和等级主义.研究结论认为进行积极的语言政策规划和语言管理不仅有助于人与其他生物族群的和谐共处,也有助于构建公平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

    《猩球崛起》反乌托邦生态语言学生态话语

    论《伊犁有一条汉人街》中的水磨意象

    苏玲玲
    136-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伊犁有一条汉人街》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折射出一百多年来伊犁社会的变迁,着重利用水磨意象反映了时代的更迭下个体生命的生存、繁衍以及保留及延续农耕文明记忆的重要性.小说将水磨同民族信仰和民族文化相融合,表现了作者对水磨所蕴涵的农耕文明的深层理解与思考.

    《伊犁有一条汉人街》水磨农耕文明

    经验视角下张贵兴《沙龙祖母》的本土化

    蒋欣蓉
    140-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处理自身成长经验以及留台求学经验,马华作家张贵兴在《沙龙祖母》与《弯刀·兰花·左轮枪》这两篇短篇小说中构建了一个经验性的本土空间.在此空间内,现实的不在场与回忆的在地认知同时存在,表面的和谐与内部的纠葛矛盾要求角色做出选择,他们或理解或叛逆的形象正是这种选择的表现.这种叙事的背后并非单纯为了表现南洋想象与异域情调,张贵兴是用经验的视角来营造华人家庭的生活氛围以及海外华人的困境遭遇.用回溯插叙的方式标识时空的变换令不在场的想象具备在地的实感,借助"失语"对本土问题进行发声,这是张贵兴将个人经验与地方结合在一起的尝试,这一尝试也成为他之后创作长篇小说的个人风格.

    《沙龙祖母》经验本土性马华文学张贵兴

    从小说到电影:再看《山楂树之恋》

    杜晨雨
    14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功的改编电影不仅仅需要优秀的故事内核,同时还需要导演有独树一帜的审美和拍摄技巧.《山楂树之恋》讲述文革时期静秋和老三的爱情故事,不仅小说文本获得了读者的喜爱,改编出来的电影也获得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电影的称号.再看《山楂树之恋》,体会改编电影的巧妙,同时更加深入地去了解电影创作背后的"真实故事".

    《山楂树之恋》张艺谋改编纯爱历史

    萨特自由主义视角下《蓝白红》三部曲之《蓝》

    王娅婷
    147-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蓝》是《蓝白红》三部曲中获奖最多的电影.在该电影中揭示出了现代人所必须要面对的无奈和挣扎.文中,尝试从萨特的自由主义出发,就《蓝白红》三部曲之《蓝》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蓝》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蓝》萨特自由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