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学经典教育赋能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

    喻晓薇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普遍存在实效性不佳问题.据此,文章提出以文学经典教育赋能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的观点,并从文学经典以及文学经典教育的特质与特点出发论证文学经典教育赋能理工科院校美育实践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最后针对当下理工院校美育实践各环节现状,以提升文学经典教育的美育实效性为目标,提出相应举措.

    文学经典教育赋能美育理工院校

    刘玉堂小说艺术赏析

    梁丽美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玉堂被誉为"当代赵树理",他用自己的笔墨为当今的小说界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华民族是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我们拥有诸多各有特色以及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从地方特色文化入手是必须的.刘玉堂的小说就充满浓厚的地方色彩,他不仅用他祖籍山东沂蒙的方言进行小说创作,而且用这种沂蒙方言写出的人物情节十分幽默诙谐,逗人发笑,称其为"民间歌手"可以说是名副其实.学习刘玉堂高超的小说语言艺术,跟随他一起感受山东人民的淳朴与善良,对于弘扬优秀的中国特色地方文化是非常有帮助的.

    刘玉堂小说新乡土小说沂蒙方言研究当代赵树理

    幻灭与流浪:中日五四文人的辛格印迹

    黄伊柔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爱尔兰著名剧作家约翰·米林顿·辛格经在日留学的中国文人译介,进入中国.有趣的是,两国文人对辛格的接受和吸收上,存在着共同点和差异性并存的趋向;在以芥川龙之介和菊池宽为代表的日本作家及以田汉和郭沫若为代表的中国作家的剧作中,对幻灭感的刻画和幻灭后的抉择,即烙印着辛格的印记,也展现出两国文人相异的审美取向.

    约翰·辛格中国日本幻灭流浪

    自由平等下狄更斯与基督教文化探赜

    周启华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宗教与文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共通性,这种特性使基督教对西方文学充满了渗透性.自由与平等的产生与基督教文化息息相关,自由与平等在表达人类价值诉求的同时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作家的创作.狄更斯作为一位有着浓厚基督教情结的作家,他的小说蕴含了自由与平等思想,无论其小说中的人身自由、婚姻自由、财产自由,还是人格平等、权利平等、法律平等都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

    狄更斯基督教文化自由平等

    论《斐德若》中苏格拉底的修辞术教育

    黄安琪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柏拉图中篇对话《斐德若》中主要有三个人物,象征了三种类型之人,分别是智术师吕西阿斯,热爱言辞的青年斐德若,以及哲人苏格拉底,这三种人都热爱言辞以及编织言辞的修辞术,而他们修辞术的品质则与他们各自的灵魂品质相关.柏拉图通过详述苏格拉底应用自身哲学式修辞术,教育斐德若认知吕西阿斯智术师式修辞术的缺陷,进而认知何为真正修辞术的过程,而苏格拉底教育斐德若的过程,本身就是真正的修辞术,也就是指向真相与德性、与辩证术相结合之哲学修辞术的体现.

    古典教育苏格拉底柏拉图《斐德若》修辞术

    庄子哲学中隐逸文化的教学价值及要点

    罗琴孙锡敏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种主流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人格精神,一种是儒家的积极入世,一种是佛家的超然出世,一种是道家的隐逸自适.本文重在阐释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文化思想的内容,并进一步揭示隐逸文化的价值,最后明确隐逸文化的四条教学要点:选好人生榜样,树立远大志向;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三观";挖掘隐逸文化内涵,重视情感熏陶;内化隐逸精神,践行育人目标,以期为中学教师教学庄子隐逸文化提供参考.

    庄子哲学隐逸文化教育价值教学要点

    《木兰诗》中花木兰征战形象的价值

    阳智欣
    3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木兰代父从军奔赴疆场的壮举不仅使社会转危为安,为国家带来巨大的价值,更为我们诠释了中华文化背景下和平安宁的永恒主题与民族大融合趋势下家国的统一;此外她的征战也换来了家园的宁静与幸福,保存了这个平凡底层家庭的生机和活力;对其自身而言,她依旧保持着自我意识和女性特质,也让我们看到她身上坚韧、勇敢、鲜活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于当代,她英勇忠孝、不慕名利的品节及其身上所展现的健康明朗、清醒独立无不在教育影响着我们.

    征战价值和平主题家国意识女性意识

    基于鲁迅《拿来主义》文化观的思考

    钟强黄振华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其文章中渗透出来的主题意蕴也是异彩纷呈.《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高度文化特性和强烈思政元素的一篇杂文,也是鲁迅先生杂文中形象化说理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本文试图将《拿来主义》进行文本分析,以期探寻本文中有关民族大义的文化观,从中提炼出对于当代青年的启示.

    鲁迅《拿来主义》文化观思政元素启示

    张九龄岭南诗歌中的地域文化书写

    廖淑萍邓建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九龄的岭南诗歌主要从三个方面书写岭南地域文化:描绘岭南壮美的山水景色,吟咏岭南珍奇的动植物,展示岭南独特的乡土风情.在岭南大好山河和独特人文的激荡下,诗人和岭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以诗歌为载体,在其岭南诗歌的地域文化书写中寄托了自己独在异乡的怀人之感、仕途之思和归隐之情,为岭南地域文化增添了一份人文魅力,对构筑岭南形象具有积极意义.

    张九龄岭南诗歌地域文化

    班马儿童小说叔叔型形象塑造的尺度

    刘哲轩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班马曾在论著中多次探讨"叔叔"型成人形象的魅力及审美功能,在其儿童小说里也刻画了一批"叔叔"形象群.儿童文学不是只写儿童的文学,成人形象塑造理应成为儿童小说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成人的感受、体悟如何能为儿童读者所接受与喜爱?班马以"高蹈的游戏"姿态实践了成人经验的"戏作"式传递,创作出探讨哲思性主题的成人主人公,进而突破儿童文学就是写儿童或儿童式角色的文学的旧有观念,为我们把握成人形象塑造的尺度提供了独特经验.

    班马"叔叔"型成人形象高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