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哈罗德·品特早期戏剧风格探索

    张文
    4-6页

    鲁迅《野草》中的情感撕裂与重建

    闫贤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草》的创作是鲁迅情绪激荡下冷静思考的产物,是自己亲手解剖自己的过程,其中表现出来的怪诞、跳跃的语言文字正是鲁迅以梦境的方式审视自己精神世界的结果.清醒认识到自己本质的自我意识让鲁迅负面情绪长期积压,所以碰到兄弟失和、爱情纠结等生活工作失意的导火索之后让鲁迅有了情感宣泄和精神重构的迫切需求,《野草》正是承担了这样的作用,其中不同人格的撕裂、拉扯是鲁迅探究自我、宣泄情感的过程,同时也是重建精神自我疗救的过程.

    鲁迅《野草》自我分裂自我疗救

    需求层次视角下《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形象

    李彦凤陈润莲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死水微澜》中的邓幺姑(蔡大嫂)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女性人物画廊中魅力四射、熠熠生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研究这一女性形象,深入发掘其个体的生命欲望追逐历程和其身份、阶层、地位的不断跃迁过程,探讨这不同于传统女性的人物形象背后的文化成因.

    李劫人《死水微澜》蔡大嫂需求层次阶层跃迁

    《山乡巨变》中女干部邓秀梅形象探析

    易舒悦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小说《山乡巨变》中的主人公,邓秀梅是一位带着指导合作化运动任务而来到清溪乡的女干部,并且在处理各类工作事务中,充分发挥其人格内部的双重性别气质.其中干部身份与性别气质的互渗,使得邓秀梅不仅实现了她的政治使命,又为"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建构出一种区别于一般干部的女干部形象.而这一"新形象"在被构造为合作化时期的政治想象和女性想象同时,其背后性别优势的发挥也对当下女干部的性别与履职关系问题构成一种深刻的现实关照.

    《山乡巨变》邓秀梅农业合作社农村基层女干部"十七年"文学

    《半生缘》相较于《普汉先生》的艺术独创性

    王小博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半生缘》作为张爱玲创作的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一直以来在文坛广受关注,并且还被翻拍成电影在国内上映,但在被大家讨论热议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张爱玲的《半生缘》和美国作家马宽德的长篇小说《普汉先生》在叙事结构和故事内容上存在高度的相似性,这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是抄袭还是借用?她对原作《普汉先生》做了哪些精妙入神的改编,从而表现出自己的个人才情.本文对照两本小说,试图探讨张爱玲的创作意图以及如何看待这种文学创作现象.

    张爱玲《半生缘》马宽德《普汉先生》艺术独创性

    论丁玲《水》中的知识分子立场

    朱清如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丁玲的革命作家身份来解读其中的左翼立场和人道主义立场,是小说《水》常见的两种研究思路.实际上,在"向左"和"向人"的转变以外,《水》中留下了属于知识分子立场的"残余"痕迹,以及由此而生的新的迹象.本文立足于1930年代的时代背景,从丁玲与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出发,挖掘《水》中的知识分子立场在形式、思想和作家创作追求上的文本证据,揭示小说在两大主流之外的"第三种声音".同时,试图还原文本内部的"隐含作者"形象,进而展现丁玲作为知识分子作家走向自我探索、自我调适、自我改造的道路选择,旨在为丁玲30年代的创作转型研究打开新的窗口.

    《水》丁玲知识分子立场隐含作者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文本细读

    杨华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创作的转折点,也是其后续一系列优秀作品的基点.在这篇小说中,在乡村的自然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打破了小说叙述的理性逻辑,通过对官能的极致调度实现了一种直觉式的写作.这种官能调度的手法背后隐藏着作品的文本逻辑,也暗示着作者创作的内在意图.或许莫言希望通过艺术创作实现的对生命、对希望的呼唤,最初就是从黑孩对红萝卜的追求开始的.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官能调度生命意识

    新旧的钩沉与嬗变:论鲁迅的旧体诗创作

    罗甜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的旧体诗创作和他所处的年代一样,呈现出较为典型的过渡时期特征,因此不免杂糅古典与现代气质,意象的选择与诗歌的形式均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鲁迅又结合新文学的发展以及近代以来对"现代性""民族性"的追求,突破了传统士大夫的批判层面,将批判的视角落在"人"身上.在新与旧的钩沉中突破了文体的限制,从内容与诗歌的形式,和杂文"同声歌唱",旧体诗具有"杂文化"的特点.

    鲁迅旧体诗"新旧""杂文化"

    张洁小说中"爱"的书写

    谢琴琴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名与现实贴得很近的"主观型"作家,张洁的小说始终离不开"爱"的主题,其对"爱"的书写与五四时期青年关注的"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相似,把"爱"作为一种精神理想.张洁小说中的"爱"不仅仅局限于爱情,还体现在对家人、对朋友、对国家等方面的爱,小说中这种敞开心扉的爱打动了不少读者的心,这与张洁"爱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的创作思想有关.而小说中对爱的书写态度"因爱而丰满、因爱而牺牲、因爱而玩弄、因爱而失望"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关,颇具症候性,从中可以看到人性的善恶、生活的态度和社会的状况.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主观型作家"爱"的小说主题

    阿来小说中的边缘人塑造与价值

    徐蕾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中人物的不同身份代表着作者观察社会、叙述故事的不同角度.阿来塑造了许多处于权力或社会边缘的人物形象,以区别于中心的边缘人物的独特视角展现历史与生活风貌.本文分析阿来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按照是否自愿成为边缘人物的标准,将其划分为自觉疏离的边缘人物、被剥夺话语权力的边缘人物两种类型,并探讨边缘人物在阿来小说中承载的反思人性与历史的独特价值.

    阿来阿来小说边缘人塑造边缘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