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丁玲的革命作家身份来解读其中的左翼立场和人道主义立场,是小说《水》常见的两种研究思路.实际上,在"向左"和"向人"的转变以外,《水》中留下了属于知识分子立场的"残余"痕迹,以及由此而生的新的迹象.本文立足于1930年代的时代背景,从丁玲与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出发,挖掘《水》中的知识分子立场在形式、思想和作家创作追求上的文本证据,揭示小说在两大主流之外的"第三种声音".同时,试图还原文本内部的"隐含作者"形象,进而展现丁玲作为知识分子作家走向自我探索、自我调适、自我改造的道路选择,旨在为丁玲30年代的创作转型研究打开新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