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理性终结之处》的多重时空体建构

    翟鹤婷苏蕊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性终结之处》是华裔作家李翊云的写作突破之作,她在这部小说中抒发了自己遭遇的丧子之痛.母亲和去世的孩子之间的对话构成了小说的主体部分,为了探究对话的形成机制,本文以巴赫金的时空体相关理论为指引,分析发现作者在小说中建构了多重时空体,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和界线,并且体现了作者尝试在小说中传达的主题:理性的保留以及情感创伤的治疗.

    李翊云《理性终结之处》多重时空体对话

    《听不见星条旗的房间》的身份认同探求

    张明涵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比英雄的《听不见星条旗的房间》作为越境文学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多语言的丰富表现形式,讲述了一位出走少年冲破藩篱、追求独立的心路历程.日本越境文学生成于后现代的语境下,突破了旧有的二元对立和近代民族国家的悖论,为日本文学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本文进一步明确日本越境文学的特点,从民族主义、超人学说的角度分析少年出走的意义.同时,结合小说独特的文体风格,解读主人公探求身份认同的深层原因.

    李比英雄《听不见星条旗的房间》越境文学身份认同

    英娜·利斯尼扬斯卡娅诗歌中的三种孤独

    王兆玮
    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娜·利斯尼扬斯卡娅(1928-2014),俄罗斯著名当代女诗人,"俄罗斯国家奖"(1999)及"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奖"获得者(1999).她的诗歌以"孤独"为核心主题,包括爱情孤独、创作孤独、生活孤独三大部分.本文第一节分析其爱情孤独所体现的矛盾性与悲剧性并存的爱情观,第二节中则重点关注其创作孤独的内核——对于真实性原则的坚守,而第三节则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对生活孤独的多种来源进行探究.

    英娜·利斯尼扬斯卡娅爱情孤独创作孤独生活孤独

    希斯洛普《岛》的隐性教育主题探寻

    王宝
    8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小说《岛》深受国内读者好评,但评论主要着眼于意象、人物形象以及显性主题上,对这部作品所包含的隐性教育主题缺少关注.从小说主要人物疫情体验下的成长历程视角切入,能更好呈现这部作品所蕴含的隐性教育主题,揭示其内含的育人功能.

    希斯洛普《岛》疫情体验成长历程隐性教育主题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意识

    孟欢
    8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聊斋志异》塑造了一大批身份迥异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孝女、节妇、淑女,而是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女性在追求爱情婚姻、思想解放以及经济独立上的努力,体现出了明显的女性意识.通过描写这些女性在婚姻家庭、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也体现出作者个人的思想倾向,作者关注女性、赞美女性,体现了进步的女性观,但由于时代和作者自身思想观念的种种限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女性观又有矛盾和复杂的一面.

    《聊斋志异》女性形象女性意识女性观

    《杨家将演义》中佘太君形象及社会意义

    孙妙李跃忠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佘太君是英雄传奇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核心人物,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所讴歌的贞洁烈妇形象,也不同于男性期待视野下温婉动人的深闺怨妇形象,其性格突破了传统的女性社会形象,具有骁勇善战、深谋远虑、深明大义等特点.这一形象有着多方面的社会意义,体现了处于内忧外患、战乱不息社会中的民众对能拯救国家危难的英雄的呼唤,也体现了民众对女性社会地位的重新定位.

    佘太君《杨家将演义》人物形象社会意义

    《西游记》:在虚幻之中折射人性的光芒

    吴佳霖
    9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风格诙谐幽默,形象真实亲切,在明代个性思潮的冲击下,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人性美的追求.《西游记》所塑造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向世人呈现了"修心"的成长过程,在虚幻之中看人性百态,无意之中品社会生活,蕴含人生哲理,大概也就是其成为经典的原因所在.

    吴承恩《西游记》西天取经人性孙悟空虚幻

    《红楼梦》中刘姥姥形象的特别刻画

    马一昕
    9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姥姥在《红楼梦》中具有特殊意义,曹雪芹在她身上赋予了独特的使命,倾注了独具匠心的巧思,蕴藏了耐人寻味的深意.在结构上,刘姥姥贯穿始终,从求助者到报恩者到见证者再到救世者;在人物特质上,刘姥姥兼具"亲戚的关系"、"女性的性别"和"年长的寡妇"的多重优势,她是身份特别的"姥姥",又是见过世面的"小丑",更是救赎金钗的"母神".

    刘姥姥《红楼梦》救赎金钗

    生本视角下现代文学的教学痛点及创新

    王玉珠
    10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代文学教学课时被大幅削减、学生专业意识薄弱、教师粘滞于知识本位,以及思政育人成效不高等痛点,生本视角下的教学创新着力于提升"三性一度",在教学内容上重组模块、融通高阶性知识、多层次挖掘思政元素,突出审美本位、能力本位以及育人功能;在教学设计上融合主体探究模式与boppps模式,拓展教学空间;在课程考核上丰富线上线下评价元素,形成激励化成长型考核机制.

    生本视角现代文学教学痛点教学创新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

    张丽霞
    10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自信源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养成规律与发展逻辑.高校古代汉语课程虽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若想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帮助学生养成文化自信,就离不开对文化自信建立机制的深入把握.这就要求古代汉语的课程教学要建立起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情、意、行高度统一的坚定的文化自信并实现最终的文化践行.

    古代汉语文化自信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