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中的死亡叙事

    姜琦
    4-6页

    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宿命书写

    陆代芬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每当人们对自己前途命运深感无力时,常会用非理性的角度来解释事物的不可名状,常言"宿命",而宿命书写也是文学创作中经久不衰的话题.王安忆在《长恨歌》的创作中通过一个女性四十年的情与爱,展现了女性从豆蔻年华到美人迟暮的生存境遇,宿命论的悲剧色彩贯穿始终,揭露了女性长久以来的生存困境,同时也是对人类整体命运的观照.因此王安忆《长恨歌》中宿命书写的价值有三:其一,借王琦瑶的四十年来观照女性命运乃至人类生存困境;其二,纵使宿命睥睨千军,但人们还有主观能动性来奏响英雄进行曲;其三,宿命概念的提出削减当下的浮躁、焦虑风气,是对时代难题的有益探索.

    王安忆《长恨歌》宿命书写悲剧

    铁凝《哦,香雪》的女性主义解读

    周利美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哦,香雪》是著名女作家铁凝的代表作,作家以山村女孩香雪的人物塑造为起点,构建了新时期适应社会的女性形象.小说以女性立场去考察现代生活中女人的生命价值,本文从女性意识、姐妹情谊与自我成长三点,对此进行思考.在女性意识层面上,伴随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女性对男性以及与男性关系展开新思考.在女性的观看下,男性的特质从阳刚变为柔情,男性形象呈现出与女性特质交叉的特征.在两性关系上,女性从依附于男性转变为独立的主体.在姐妹情谊层面上,女性是彼此成长的关怀者与支持者.在自我成长层面上,女性在确立自身主体性的同时,她们理应得到合理的教育和他人的尊严.

    铁凝《哦,香雪》女性主义女性意识姐妹情谊主体性

    鲁迅《野草》与《彷徨》的抒情交融

    裴小维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抒情"是解读鲁迅作品的关键之词与主要元素,凝聚了鲁迅将含蓄、隽永之艺术韵味放置于诗学、美学层面的情思结晶,不管是在《野草》亦或是在《彷徨》之中都蕴藏了鲁迅将细微但连绵不绝的心语世界构建起来的抒情世界和纯文学追求,而两部作品在意象和人物的交叉融合之中饱含鲁迅同质的情感和共同的诗性表达.本文在国内学界研究审美关照不足和鲁迅形象"欠缺"的不完整性基础之上将抒情交融置于审美诗学和小说深蕴的关联和结合之中,对鲁迅的抒情问题进行了一个诗学、美学方面的叠合,以使得鲁迅的作品更具有艺术张力和诗性品格.

    鲁迅《野草》《彷徨》抒情交融

    沈从文以《主妇》为题的两篇小说评析

    张恺欣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从文以《主妇》为题的小说创作共有两篇,分别发表于1937年与1946年,这两篇小说都是沈从文为纪念结婚给妻子张兆和的"纪念礼物".仔细对比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可以发现,这两篇小说一篇发表在沈从文离开北平前夕,另一篇则是发表在沈从文返回北平后,两篇小说将沈从文的南下与返回北平的整个过程串联起来.本文拟从沈从文篇名相同的两篇小说《主妇》入手,通过时代背景分析、文本细读以及对写作方法的分析等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沈从文从离开北平再到回到北平复杂的心态转变与创作变化,以期对作家其人、其文有更全面的认识.

    沈从文《主妇》北平张兆和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无价值的桃源之地

    袁孟启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菊英的出嫁》是一部民俗书写的乡土文学作品,以冥婚为线,展现出了一个以母爱和民俗为主题的女子"出嫁"的故事.王鲁彦作为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作品中展现出了一个独立于现代文明社会之外的封建农村世界,这个以浙东农村为原型的落后水乡拥有着纯粹的人性美,像一个悬崖边上的桃源之地.作者以温和的笔调展示出真实的封建农村中触目惊心的陋习以及带给人民的灾难,人性之美在封建民俗的压迫下消解成为了无价值的存在.《菊英的出嫁》目的是为了引起生活在旧制度下中国老儿女们生命意识的自觉与苏醒.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乡土文学母爱民俗

    丁玲《在医院中》的陆萍形象赏析

    回佳敏时曙晖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丁玲的小说《在医院中》塑造了一位对革命充满热情但始终难以融入组织的新青年形象陆萍,这也是当时前往延安的众多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陆萍在奔赴延安后开启了自身成长的锤炼之旅,在经历改造后,她克服了自身的"病症",蜕变成为"有用"的人.反观这一成长过程,恰恰反映了新青年在转折中经历的思想改造和不断磨合,也是当时众多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

    丁玲革命圣地延安《在医院中》陆萍形象

    施蛰存历史小说的悲剧意蕴

    史济华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施蛰存通过对历史故事的改写将外在冲突转移到人物的精神内部,在精神场域内"理性"与"欲望"开始角逐,而理性主体的自由意志却逐渐沦陷在失控的欲望之中.在发现了欲望不可战胜之后,人意识到自身不自由的宿命,于是人生的悲剧性便显露无疑.

    施蛰存欲望自由意志道德悲剧意识

    曹禺戏剧中黑夜意象的延续与重构

    池楚昀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曹禺的戏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十分出彩的四个剧本,在这些作品中剧作家都选用了"黑夜"作为戏剧环境."黑夜"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传统意象,有着丰富的象征意味,在曹禺的剧作中这些象征性得以延续的同时,也衍生出了新的内涵.选择"黑夜"作为戏剧的环境,不仅是受了到时代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剧作家自身创作出发点的驱动.环境与戏剧中的人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环境的选择对戏剧冲突、情节发展、主题表达、舞台呈现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曹禺戏剧环境黑夜意象现代话剧

    程乃珊小说的上海空间构形

    郑洁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滩的风云变迁在程乃珊的笔下,融合市井性与传奇性,成为上海文学的一枝独秀.在文学史上,上海这座城市不断的被作家们纳入写作视野,别具一格的中式品格和西式气韵成为上海空间构形的二重元素.程乃珊笔下上海的空间构形,每一处建筑空间愈历经岁月沉淀,其蕴藏的底蕴也愈发深厚,三类住宅空间更是代表了城市不同阶层的身份属性和生存姿态.她以"上海女儿"的身份进行写作,讲述上世纪老上海的市民生活.

    程乃珊上海空间构形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