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汪曾祺小说散文化风格探析

    徐辉丽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汪曾祺先生是一位热爱生活和写作的当代文学家.在社会政治意识统摄文坛的背景下,汪曾祺以其散文化的小说风格进入文坛,凭借着特有的真挚和谐之美、自然随意之风、平淡简约之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生活场景,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借此来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征服了广大的读者.

    汪曾祺小说散文化风格

    施蛰存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与欲望书写

    周唯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在小说中挖掘和揭示人类本能欲望的复杂与幽深,而这一欲望主题的表达与作者塑造的空间形式密不可分.本文将以施蛰存小说中的街区、闺阁、乡野三种典型空间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分析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与欲望书写之间的关联,兼谈这种表达对于小说美学风格的影响,以期提供有益的启发.

    施蛰存空间形式欲望书写

    卞之琳30年代诗歌的智性化特征

    祁同悦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0年代是卞之琳诗歌创作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诗人自觉试验着西方后期象征主义诗派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理念,形成了独特的"智性化"诗歌气质.卞之琳于1935-1937年所创作的诗歌在意象选组、戏剧化表达与古典美继承方面呈现出了"智性美".

    卞之琳智性诗歌戏剧性途径理趣

    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畀愚的嘉兴书写

    吴恩琪徐可信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嘉兴作家畀愚的文学创作与嘉兴密不可分,其小说作品绝大多数均以嘉兴为故事的发生地,畀愚从居住、生活的家乡出发,以其切身的感受与深入的思考描绘了近年来嘉兴城市形象的变化.本文将以畀愚小说文本为切入点,对历史维度中嘉兴的空间书写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展现嘉兴文化的丰富维度提供可能,为畀愚笔下的嘉兴城市记忆书写与地方认同研究作增添和补充.

    畀愚嘉兴人文地理学

    杜甫与黄庭坚用典技巧的差异

    黄丽旋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甫处于由盛唐到晚唐的转折点,诗歌到这个时候已经相对成熟,并在杜甫的创作中呈现出"集大成"的状态.在杜诗众多艺术特色中,用典毫无疑问是很突出的一点,杜甫用典采用多方面的技巧,显示出他高超的创作天赋和深厚的文化功底.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黄庭坚也特别强调对典故尤其是唐诗的推崇和学习,在唐代诗人中他最推崇杜甫,称赞杜甫"杜子美一生穷饿,作诗数千篇,与日月争光."然而,黄庭坚在学习杜甫用典技巧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创新,提出著名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理论主张.本文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杜甫与黄庭坚用典技巧的差异.

    杜甫黄庭坚用典差异

    韩愈气盛言宜文气观的形成及其影响

    帅子怡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愈文气观的提出既受到了当时中唐时代风气的影响,同时又继承了前人的"文气"论,并以此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气盛言宜"的文气观.韩愈的文气观以"文以载道"为基础思想,发展了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强调气之养成要通过阅读儒家经典来实现,同时重视创作者个人性情的抒发.韩愈"气盛言宜"文气观既是其自身创作实践的重要总结,同时也影响了同时代以及后世文人的文气观.

    《答李翊书》气盛言宜韩愈文气观

    托尔斯泰《穷人》中富与穷的矛盾冲突

    章杨咪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精神深深体现在他的文学著作中,在物质"穷"与精神"富"、家庭内景"富"与社会环境"穷"、人性"富"与命运"穷"的三重矛盾之下,感受19世纪初期托尔斯泰笔下俄国底层劳动人民虽然生活艰苦却蕴含着淳朴、博爱的高尚品质.

    《穷人》托尔斯泰"富""穷"矛盾

    《鲁滨逊飘流记》的海洋书写及其影响

    管兴权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文学对海洋的书写有着悠久的历史.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与之呼应,在文学领域出现了以笛福为代表的盛极一时的航海小说,它是对英国海外贸易成就的艺术再现,不但能满足民众的猎奇心理,也能带来阅读的审美享受.《鲁滨逊飘流记》正是这一时期航海小说的代表,作家的叙事紧紧围绕海洋展开,海洋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实现发财梦想的圣地,也是主人公意志力和开拓精神的载体,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滨逊飘流记》航海小说海洋主题书写

    《王子与贫儿》中汤姆形象解读

    蒋芯怡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汤姆在《王子与贫儿》中以乞讨者的形象出现,阶级和父母塑造着他的形象,此时的汤姆缺乏对于"自我"的认识,在安德鲁神父的影响下汤姆萌生了对于自我的思考,触发了他对于自我的追寻.在他者的影响下汤姆对自我的定位认知出现偏差,将理想自我中的王子形象与真实自我统一起来,使得汤姆的形象在他者的审视之下不断地发生异化.而随着理想自我镜像的破碎才让汤姆回到了现实,正确的认识了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出发,分析汤姆从贫民向贵族转换的生活经历中,从身份认同到主体迷失最后实现自我身份重构的过程.通过汤姆自我蜕变的过程,对阶级先天优越论进行质疑,进一步论证人生而平等,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阐释自我身份追寻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追求.

    马克·吐温《王子与贫儿》镜像他者主体异化自我

    宫泽贤治作品中的狐狸形象研究

    赵静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品中的动物形象是作家对动物乃至自然内在认知的外化和表现,同时包含着作家自身的自然审美和态度.狐狸是宫泽贤治作品中以主人公形象出现次数最多的动物,通过分析宫泽贤治作品中的狐狸形象,理解宫泽贤治万物共生的生态文学思想.在人类与动物的对话中,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主意建立和谐的生态自然观.

    宫泽贤治作品狐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