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徐则臣小说中的城乡叙事

    李晓庆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则臣是"70后"学院派作家的代表,他在文学创作中持续关注并思考城市化进程对乡村、城市以及挣扎在城乡冲突中的个体的深刻影响,"京漂"与"故乡"系列小说是其重要的创作版块.徐则臣的小说描写了当下中国的两个情境:城市和故乡,并着重描写了城市和故乡中生活的人,他们的内心感触、生活情态.连接两个社会形态的城乡叙事揭示出其笔下的花街70后青年与乡村、城市乃至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也接续了当代文学的城乡书写,构成新世纪城乡叙事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图通过徐则臣的"进城"与"返乡"叙事进入他的小说世界,从而窥见当代中国的城乡形态.

    徐则臣进城返乡叙事

    以《在酒楼上》为例探究鲁迅小说的反抗绝望

    刘静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酒楼上》被认为是"最具鲁迅气氛"的小说.小说主要内容与情节是在"我"的对话中展开的,再现了主人公吕纬甫的人生遭际,因此笔者主要从无聊琐屑的人物对话,来探究人物孤独而又彷徨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入文本解读鲁迅此类小说所蕴含的"反抗绝望"的哲学意味;借此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鲁迅内心的苦闷,思想的挣扎,自我的反省等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在酒楼上》"无聊"对话孤独反抗绝望

    女性主义写作思潮对铁凝小说创作的影响

    王杰
    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文坛中,铁凝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身为女性,也擅长写女性.女性主义写作思潮作为文学思潮中的一大类别,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亦在作家们的创作中划下了或浅或深的印记.女性文学写作思潮对铁凝文学创作的影响无疑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在此,重点围绕这一思潮对铁凝小说创作的叙事策略的影响,结合具体的文本《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麦秸垛》,从女性意识、女性悲剧这两个维度来展开论述.

    女性主义铁凝小说创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麦秸垛》

    沈从文对"五四"启蒙传统的坚守与疏离

    汪昕菲谢雨晴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启蒙传统影响深远,沈从文对启蒙传统的复杂态度已被学者们广泛地关注,但从《长河》这部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入手,对沈从文进行思想价值上的分析还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沈从文在《长河》中对启蒙者和被启蒙者形象的解构和重建可以体现出其对于"五四"启蒙传统既坚守,又疏离的复杂态度,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与沈从文的生长环境、时局变化、"五四"余波的感召和鲁迅的影响都是密不可分的.

    沈从文五四启蒙《长河》

    北岛创作道路及作品解读

    孙健男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岛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是中国当代诗坛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数十年来他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90年代后,其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为中国新诗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出国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政治色彩浓厚,社会内容丰富;后期个人化色彩显著,纯诗意味突出.其诗作最具现代主义特征.本文将对北岛其人其诗及其创作个性做粗疏解读.

    北岛创作道路作品解读

    杜甫诗歌中灯烛意象的内转性

    郑丽慧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甫自宋朝中后期以来就负有"诗圣"的美名.古往今来,世人为他忠君报国的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操所动容.天宝六年至宝应二年,杜甫困居长安,后又遭遇陷贼为官.这十四年是他的关注点从上到下的时期,是他的思想从"致君尧舜上"到"穷年忧黎元"变化的时期.本文不将目光聚焦到他这一时期思想表现的人民性上,而是通过"灯烛"这一意象看到他这一时期思想的内转性.这一时期,杜甫的思想表现出崇高的特点也体现出普通人对人情温暖的向往,这绝不是杜甫这一时期思想的割裂,而是他的儒家意识形态和诗歌的审美话语融合影响下对人性美的希冀.

    杜甫诗歌灯烛意象内转

    制造与遮蔽:试说陆游"爱国诗人"形象

    张子康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在民族危机与救亡思潮的时代语境下,陆游被制造为"爱国诗人"的典型.新中国成立后,放翁及其爱国诗在意识形态的官方背书下,成为宋代文学的研究高地.但不容忽视的是,"爱国"标签遮蔽下的乡村世界,才是陆游的人生主场.

    救亡爱国意识形态乡村世界

    《宠儿》不可靠叙述下的弑婴谜团

    梁世佳朱巧云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伤记忆下的叙述话语,常是一种"不可靠叙述",主要包含时间、叙述体态与叙述语式.黑人作家托尼·莫尔森的《宠儿》运用该叙述策略,讲述了一个黑奴母亲弑婴的故事.小说中由"记忆"承载的弑婴事实,流动在记忆与遗忘、个体与集体、历史与文学的叙述层面.由此,形成了生命个体与代际生存状态之间象征性的解释.作者构建的记忆迷宫,代际创伤的产生与治愈,凝聚着民族记忆共同体的自我救赎与生存意识.

    《宠儿》创伤记忆不可靠叙述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主体建构的拉康式解读

    徐杨嵇菁青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阁寺》讲述了主人公沟口在混乱无序的战后现实中想要融入社会,却经历亲情、友情、爱情的接连无望,最终火烧金阁的故事,沟口的一生是在他者身上构筑幻想,并因此毁灭的一生.本文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与主体三界说为基础,探讨沟口的成长轨迹与心路历程,阐明沟口从无意识的实在界凭需要行事,至想象界在他者中建构主体,最终在象征界走向毁灭的主体建构失败的过程并进一步分析其失败原因,沟口的经历不仅折射出战后普遍的存在焦虑,更反映出创作者三岛由纪夫的文学观念.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镜像理论主体性建构他者

    约翰·济慈诗歌中的病夫形象与道德力量

    夏晓柳郭海霞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疾病是观察人类生活的媒介,人们可通过疾病这一非自然的状态探寻主体和客体的不和谐之因.19 世纪初的欧洲,结核病肆虐,与工业革命的浪潮密切相关.一心想要逃离城市的诗人济慈在沉浸于工业文明进步美梦的众人中显得格外突出,他甚至将疾病的意象融入其诗歌创作中,建构起追寻并享受"乌托邦"式心灵治愈圣地的病夫形象,使理想的自然环境恰好与严重失衡的生态形成鲜明对比,以其特有的主客平等的观念和生态意识,呼吁从道德上真正关心和尊重客体,体现出诗的道德力量.

    济慈诗歌疾病肺结核道德力量生态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