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唐璜》讽刺史诗文体初探

    王野兵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璜》作为拜伦的创作顶峰塑造了典型人物唐璜,因其独特的叙述方式被唐璜称为诗体小说。但后世有观点将其看做讽刺史诗,认为拜伦通过诗篇的中心任务不是塑造人物而是揭露欧洲社会生活的矛盾并对当时的反动统治、哲学思想及文学现象发表尖锐地议论和讽刺。本文旨在通过区分诗体小说和讽刺史诗的区别并结合《唐璜》文本从作者创作、形象塑造、讽刺主题和讽刺手法四方面论证《唐璜》作为讽刺史诗的文体特征。

    《唐璜》拜伦讽刺

    网络环境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作用

    白龙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在长久的发展中,既实现对古代汉语言文化的传承,又融入新时代的理念,推动我国语言文学进步,并为人们的交流与学习提供重要的语言载体。然而近几年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网络流行语快速传播,对汉语言文学的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基于此,辩证性的分析,网络环境对汉语言文学传播和发展的影响。针对当前汉语言文学发展现状,积极探索优化的路径,并阐释借助网络语言发展汉语言文学的策略,以期促进汉语言文学创新建设与发展。

    网络环境汉语言文学网络语言

    史学与文学的关系问题研究

    李蕊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史关系一直都是传统史学理论的重要议题之一。中国史学自古而来便带有文史不分的传统,崇尚"良史莫不共文",随着史学自身的成熟,史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也不断的在变化。史学与文学之间"不尽同而相通",史学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题材,文学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补充了史学,文史之间的统一性,使得人们既可'以文读史'也可'以史读文',但这两者作为不同的文化形态,其中又蕴含着差异性。因此重视并准确的把握文史关系对历史研究亦或是文学研究都是有利的。

    文史融合文史不分家文学派史学

    "神嗜饮食"及其他

    刘瑞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人以食为天,无论汉语词汇,还是以汉语书写的古代文学典籍,都和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亲近这些"色香味俱全"的汉字和典籍,是我们以"食"为线索,爬梳、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有趣路径。本文撷取《诗经》《左传》等典籍中的部分篇章,试着在"神嗜饮食"这一相同或相似的主题中,发现天人合一、"食"关国政等中华饮食思维古往今来的一脉相承。

    "神嗜饮食"饮食思维天人合一治国理政

    特级教师陈日亮教学思想探究

    林霞唐瑛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日亮,全国优秀特级教师,投身于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数年之久,其教育教学思想对学术界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本文从其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以及《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当中的经典教学案例进行解读重构。期望能够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研究,探析陈日亮老师的经典教学思想,为笔者的未来教学奠定基础,为从事和关注语文教育的学者提供微薄的思考和启迪。

    陈日亮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案解读

    心理分析视阈下《守望灯塔》中银儿的自我蜕变

    曾冬梅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守望灯塔》中的主人公银儿是个身世悲惨的孤儿。在其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的创伤以及现代文明催生的离殇使她几近丢失自我、陷入迷惘状态。普尤的收养与陪伴让银儿有了安全的归宿,爱的启蒙由此开始。然而现代科技的到来使得这个安全之家被冲散,银儿被迫踏上自我追寻的旅途并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故事是她成长的见证,亦是指引她自我觉醒的航标。自我意识的觉醒促使美好记忆浮现,银儿逐渐与创伤和解,并带着创伤事件积累的认知开启了新的生活之旅。以朱迪斯·赫尔曼的创伤复原三阶段理论解读《守望灯塔》中银儿的心理成长变化,可透视温特森笔下女性成长的历程,引发女性对自我生存和自我意识的反思。

    创伤心理爱与归属女性生存《守望灯塔》

    裘帕·拉希莉《比比·哈尔达的治疗》中的疾病书写

    任文静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裘帕·拉希莉在《比比·哈尔达的治疗》中对主人公比比·哈尔达的疾病书写,揭示了疾病本身及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意蕴。在生理上,比比被塑造为患有神秘疾病的大龄未婚少女形象,社会的言说和他人的凝视使她成为被压迫的"他者"和自我沉默的疯女人;在道德上,伴随着生理病痛的疾病隐喻不仅加重了比比的病耻感,而且导致比比在社群中遭受精神上的区隔、封锁和放逐。在心理上,比比在治疗中失去人身自由,最终在社会规训下彻底异化。在一系列的疾病疗愈中比比走向其人生的悲剧。

    比比·哈尔达病人身份疾病隐喻身体

    普列姆昌德与鲁迅小说中三类女性形象之比较

    赵刚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列姆昌德和鲁迅两人的短篇小说都描写了20世纪初中印两国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真实反映了中印两国女性的的普遍生存状况,体现了反殖民反封建的共同的时代主题,又各有其独特的批判视点。普列姆昌德重点表现封建夫权观压迫下女性的其觉醒和反抗,并将之与民族独立的时代呼声相结合;鲁迅则重在揭示女性悲剧命运下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原因,突出反封建的时代主题,探求女性解放的出路等现实问题。

    普列姆昌德鲁迅女性短篇小说

    文学伦理学视域下《垂死的肉身》解析

    何红梅丁威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伦理学宣称人的本性建立在斯芬克斯因子的基础上,其本质由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构成。人的所作所为充分体现了人兽之间的区别和伦理身份的选择。论文运用斯芬克斯因子理论解读菲利普·罗斯的学院派小说代表作《垂死的肉身》,通过剖析凯普什教授和康秀拉之间人兽性因子的更迭,揭露人物表层行为下的真正动机,探索当代人面临的伦理困境。

    菲利普·罗斯《垂死的肉身》斯芬克斯因子学院派小说

    谭恩美《接骨师之女》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黄雅文高小丽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谭恩美的长篇小说《接骨师之女》生动再现了三代母女之间的纠葛情感关系,即从矛盾冲突到包容理解,侧面体现了中美文化从二元对立走向二元融合。本文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从语言使用、非语言交际、家庭观念、饮食文化等方面分析小说中异质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的摩擦,并进一步分析母女如何化解矛盾,实现中美文化融合共生。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我们应当保持平等包容心态,加强沟通交流,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实现异质文化的和谐相处、中华文化的蓬勃发展。

    谭恩美《接骨师之女》文化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