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存在主义解读

    冯霞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他者理论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之一.他者丧失了主观人格,处于被支配、被压制的地位.在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父母与孩子关系中的他者是孩子塔拉,兄妹关系中的他者是妹妹塔拉.他者的成长之路是通过自由选择来实现.塔拉通过她的自由选择,并将选择付诸行动,最终实现了自我成长和蜕变.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他者存在主义塔拉自由选择

    曼斯菲尔德《一杯茶》细节下的叙事空白

    程瑜瑜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创作手法独特,极具现代性,短篇小说《一杯茶》一方面使用大量的装饰性词汇描述物件与环境的微小细节,笔触详尽而细腻,另一方面通过人物塑造、构思布局中的起承转合、叙事视角的切换于细节中形成叙事空白,小说叙事在细节描述与空缺呈现的反差中形成张力,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小说的反讽意味,也体现了等级社会与男权社会的隐喻,增添了读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曼斯菲尔德《一杯茶》细节构思布局人物塑造叙事空白

    奥威尔《通向维冈码头之路》的意动功能

    王永全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向维冈码头之路》叙述英国工人阶级的现状和社会主义思潮,其叙事意动功能在于"交际式"批判现实和唤醒民众,警示中-资产阶级和拨乱反正.作者身兼叙事人,以最直观的详实素材、平实的语言与真实读者"交流",试图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并通过对各阶层与社会主义思潮关系的分析,切实让民众看清楚一些中-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其叙述特点在于元叙事和"言语交际"相结合,纪实报道和评论相结合,突出作者对现实受众的教育和批评,最大化地聚焦主题,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性、政治性、时代性.

    奥威尔《通向维冈码头之路》意动功能"交际"中-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社会主义思潮

    《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形象解读

    陈婵娟
    7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聊斋异志》中有非常多生动且传神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各有不同,或者智慧、善良,或者美丽、贞洁,或者是一些与传统意义上美好女子并不相符的悍妇.她们生性悍妒,并且十分凶狠,违背了当时社会对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诫.之所以会出现这些不同性格的悍妇,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的社会制度以及作者的家国情怀.

    悍妇形象解读《聊斋志异》

    《诗经》中叙事诗的诗性叙事手法

    路美玲
    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经》 中的叙事诗是中国古典叙事诗歌的滥觞,奠定了中国叙事诗叙事与抒情涵容交叠的特点.其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的意象化、叙事视角的多层次化和叙事时序的多样化的诗性叙事手法,给后世叙事诗开无数法门,对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和壮大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诗经》叙事诗诗性叙事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意象之美

    于海英
    8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不同时代背景中,均有层出不穷的优秀词作诞生.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哲学,包含着中华儿女丰富而博大的精神情感…——自强不息、诚实质朴、忠心爱国、吃苦耐劳等.稼轩词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该词内容精致、婉转,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抒发内心深沉的情感,使读者阅读过后不自觉的联想和深思.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作是辛弃疾具有丰富意蕴的典型词篇,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从知人论世出发,分析词作内容,最后重点赏析《青玉案·元夕》意象之美,进而探讨辛弃疾作品的深刻内涵.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意象赏析

    《儒林外史》中的兄弟情义

    李静晓
    8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断变化的长篇小说,近百个儒生交替出现对初中学生而言无疑是读完难、读懂难、读好更难.基于此,本文以"兄弟"为中心,以"众兄弟对待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的态度"为线索,通过兄弟群像的对比分析,揭示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兴衰历程.再以"兄弟"为抓手,带动学生梳理初中名著阅读篇目中的兄弟情义,升华志同道合、共同追求的"真兄弟"情.

    兄弟《儒林外史》八股取士整本书阅读多部联读

    经典阅读、史观突围与精神重塑

    彭嘉凝
    9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话的文学经典教育》是张丽军本科生、硕士生课堂的经典文学教学实录.作者立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语境,重新诠释了经典阅读、教育对话的意义,为文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考和实践,构建出富有思想性和启发性的文学课堂.首先,他提出了经典阅读的范式,从理论和方法的维度强调了经典作品和文本细读的价值,以此作为对话的前提.其次,区隔于公共文学史之外,个人文学史的史观突出重围;在文学教育中,他把问题意识和学生本位作为"个人"确立的方式方法,对话在此过程中得以生发.最后,对话最终指向的意义在于当代青年精神的重塑."学术自由、理想信念、文学情怀"作为精神导向被提示和践行,文学的经典教育在对话中实现了对于现实的超越和对学生精神的引领.

    文学教育张丽军经典对话青年精神

    《红楼梦》导读课的改进与需要

    杨玉英
    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但是,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就业生存压力,大学生普遍不愿对非专业课程学习投入太多的精力,《红楼梦》阅读现状堪忧.面对上述现状,《<红楼梦>导读》课程一方面牢牢抓住《红楼梦》百科全书式的特点,将经典阅读和学生专业及特长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红楼梦》不仅具有经典的"软价值",并且具备和未来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密切相关的"硬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需要.另一方面,课程尝试多样化的评价形式,进一步强化了"通专结合",更大程度地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红楼梦》需要意识通识课程学业评价形式

    由神话的本质看神话文体教学

    胡希
    9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神话故事是中华传统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初中的神话篇目不算多,学习时抓住其原始性、想像性和故事性,进入广大的神话世界,学习其深层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神话女娲造人中华文化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