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外"的文化内涵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沈嘉纯
    162-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外"是当今中国人脍炙人口的对外籍人士的称呼语,但中国人和欧美外国人对"老外"一词的文化心理却大相径庭.尊称、平称或是蔑称,"老外"一词激起了不少波澜.本文作者通过调查问卷采集数据,研究"老外"一词与国别之间的联系、中国人心目中典型的"老外"特征及中国人对"老外"的情感态度.调查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剖析"老外"这一文化负载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对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老外"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建构

    钱龙飞
    165-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显著性提升,能够看出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都十分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为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新时代的宏观背景下,高等职业学院重视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根据目前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情况,本文提出了在高等职业学校进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化与层次化的发展提供参考以及建议.

    新时代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困境与出路:现代教师生存状态的审美转型

    张凯丽
    168-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五育并举"工作的推进,学校美育工作有了长足进步,但有关话语多围绕美育对学生成长的价值以及如何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缺乏对教师审美素养和美育能力的关注.审美赋予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人对自身力量的自我确认.当代教师的生存状态从总体来时说一种被动异化的生存.基于此,本文特以教师生存状态作为研究对象,在透视当代教师的生存困境的基础上,从教育美学视角,探讨审美素养对当代教师的价值以及当代教师生存状态审美转型的途径,以期为破教师生存之困提供借镜.

    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美育

    全媒体时代高校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鲍李宾乔策策
    171-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媒体时代的各类媒介为高校家校社会三方协同育人模式提供了多样化的方法和途径,在此环境下,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实际,又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协作且互相适应的育人模式,是目前具有时代机遇和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研究分析可知,全媒体时代高校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存在教育孤岛现象严重、交互流程混乱和协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应当构建微平台,智慧型合作;搭建微讲堂,专家引领式合作;建章立制,构建协作体系等方式来建设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顺应全媒体背景下高校教育发展的要求,为解决高校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提供有效的策略.

    全媒体时代高校协同育人家校社协同

    南开新剧团时期张伯苓的教育观

    张辉
    174-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开学校自创办始,就以"育才救国"为其教育目标,张伯苓更是以为社会谋进步、培养社会所需之人才为其毕生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本文探讨了南开新剧团的演剧活动与演剧活动中渗透的张伯苓的教育理念,正是张伯苓早期的教育理念使得南开新剧团后期积极从事戏剧的演出与创作,推动了早期新剧的发展,并以其演剧活动与戏剧理论与新文化形成了互动.

    南开新剧团演剧活动张伯苓教育理念

    孟子君子教育与洛克绅士教育的比较研究

    李增沛
    17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君子教育与洛克绅士教育分别代表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形象,比较二者的异同,能够为当下的教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两位教育家虽然相隔千年,但是两者的教育思想却有着相通之处,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追求内外兼修的德性,以及重视教育方法.两者的独特之处表现在个人身心发展的动力源泉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内容的不同.通过对两种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启示当今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强化家庭教育.

    君子教育思想绅士教育思想价值启示孟子洛克

    苏州的当代文学与城市文化形象建构

    吴涛
    180-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成就巨大.近年来,苏州文坛作品众多,一些作家能够结合苏州地域文化特色,深挖历史和非遗等文化主题,但鲜有影响力较大的作品,特别是能够反映苏州多元开放、创新进取城市品格的力作.本文梳理苏州当代文学中塑造的城市文化形象,对促进其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苏州当代文学城市文化形象

    温州苍南"蛮话"的现状与传承

    颜小同钱华
    183-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地区文化的活化石.蛮话作为温州苍南的六大方言之一,对当地文化的承载具有重要作用,更是整个区域文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大多数方言一样,蛮话同样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问题,蛮话的日渐式微引发了方言传承的危机.在方言保护的背景下,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重点把握衔接老幼的桥梁、利用新媒体社交工具来传承与推广蛮话方言,以期为方言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经验.

    苍南蛮话方言现状对策

    张贤亮多维身份认同的混杂性——以《绿化树》为研究对象

    张文跃
    186-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份认同是个体安身立命的根基.张贤亮归来恢复写作的自由后,由于从传统秩序反叛中走出来的新的自我意识和观念与新时期的政治文化环境处于脱节状态,迫切需要建构新的身份认同,重新确立自身位置.本文从改造自我的政治认同、被征用的人民认同、未完成的启蒙认同三个维度,分析张贤亮身份认同的多维性和混杂性及其生产机制.

    张贤亮身份认同《绿化树》多维性混杂性

    "长幼有序"伦理观的合理性架构及其当代意义

    顾迎新
    190-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幼有序"伦理观是儒家倡导的五常之一,贯穿于中国人日常生活当中而不易为人所察觉,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伦理观之一.但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长幼有序"观念却长期遭受质疑,被当做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支撑,被贬斥为传统文化的糟粕和劣根性.实际上这一伦理观蕴含着极为合理的内涵,是符合个体成长、社会发展乃至人类和宇宙关系等自然规律的一种伦理价值观.我们应该看到"长幼有序"伦理观的合理内核,重新认识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价值并加以积极倡导,以形成稳定、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国家气象.

    "长幼有序"伦理观合理性当代意义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