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批评下鲍勃·迪伦《密西西比》文本分析

    徐敏
    4-6页

    鲁迅《药》的数字修辞及其主题意蕴

    刘丽星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篇小说《药》中的出现了187个数字,数字在小说中承担叙事功能,参与文本建构.在环境描写中"一"的重复使用,强化了鲁迅小说特有的绝望的孤独;"一"与人物动作相结合,是对愚昧无知民众的审视;不同数字间的对比,以数字命名人物,则象征着个体与群众联结的断裂.而数字的背后是国民劣根性的解剖,与民族传统中追求"天人合一"的人格结构相悖,渗透着鲁迅悲天悯人的情怀.

    鲁迅《药》数字修辞主题意蕴

    鲁迅《离婚》中的女性处境与路径探究

    宁开玲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离婚》是《彷徨》的最后一篇,发表之时正值离婚热潮,体现了鲁迅对女性问题的深邃思考.故事中的爱姑为着离婚这件事,奔波三年,同时受到夫权、父权和乡权的三重压迫,仍想坚持己见,讨个公道,但即使她再泼辣强势,也不过是一介女子,在彷徨无助中只能认下自己的宿命.而鲁迅对于女性出路的思考,还没有停止,在后续的《奔月》中可得以一窥.

    鲁迅《离婚》爱姑妇女解放女性

    从《白鹿原》看民间信仰民俗化的功能

    李渭杨姝琼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俗文化是乡土社会赓续延绵的精神内核.鉴于民间信仰在民俗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白鹿原》的写实性及其民间信仰的典型性,着眼于《白鹿原》再现农村社会的独特视角,探讨20世纪前50年乡村社会中民间信仰的历史变迁.在此基础上,借鉴萨姆纳基于社会生活研究民俗的相关理论,重新审视乡村振兴背景下民间信仰民俗化的功能,挖掘民间信仰民俗化与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乡村社会伦理文化重建;二是加快形成乡村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三是培育乡村社会公共精神.

    民俗文化词汇民间信仰陈忠实《白鹿原》民俗化乡村振兴

    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中知识分子的命运

    梁硕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湾作家吴浊流的长篇小说《亚细亚的孤儿》以优美舒畅的文学语言快速转变的故事情节、以及"离开——归来"不断循环的叙事模式,描写出日据时期台湾知识分子身上的"孤儿意识"和漂泊不定、无所归依的命运,从而凸显出台湾人的生存焦虑和文化身份认同等问题.小说以知识分子胡太明的文化寻根之旅为主线巧妙地贯穿起胡太明苦闷动荡的一生,地点的不断游移展现出附着在台湾人身上多重的政治文化身份,不断地归乡和最后的疯癫结局又预示着这一代知识分子乃至整个台湾民众在战争环境下身份认同的失败,而这正是历史激变下个体无法抗争时代的命运悲剧.

    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知识分子生存焦虑身份认同悲剧命运

    李佩甫《生命册》中离乡者生存的多重困境

    傅文琬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通过描述50年代以来的时代变迁,讲述了在时代浪潮中知识分子在多种外部因素影响下的艰难探索过程.沉重的人情债让吴志鹏无力承担,拼命逃离家乡;城市中的种种诱惑不断扩充着人们的欲望,最终跌进了的无底的深渊;城乡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写出了在城市化进程不断进化的过程中人们在其中产生的精神困境.李佩甫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刻画着人们精神状态的异化过程,对当下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困境李佩甫《生命册》离乡者

    贾平凹《暂坐》的悲剧蕴涵新论

    徐丽倩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贾平凹长篇小说《暂坐》以生病离世的夏自花为线索,展现的是"西京十玉"的人生悲剧.精神寄托"活佛"始终未来就是对她们人生悲剧的隐喻表达,其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佛教时空与现实欲望时空的结构性矛盾.透过文本表层的悲剧现象,探察其深层的悲剧真相,继而由此剖析作者的创作文化心态,就会对小说中人物悲剧的蕴涵有更深层的理解.

    贾平凹《暂坐》悲剧佛教时空现实欲望时空

    张爱玲《花凋》中的"物"叙事

    年东敏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爱玲一向善于意象的描摹,《花凋》叙事细腻且延续了张爱玲一贯的写作风格,日常的"物"在小说中兼具审美与叙事作用,推敲其中的"物"叙事,不仅能够洞察张爱玲叙事艺术的精妙,更能感受其创作主旨的深远.

    张爱玲《花凋》物象叙事作用叙事内涵

    论张炜《古船》的历史意蕴

    路佳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炜的《古船》被一些批评家们认为"被低估了的作品",其书写洼狸镇的镇史窥见整个民族史的同时,还对家族意识的何去何从做出探索.《古船》围绕着80年的改革展开书写,其中历史的片段以情境回顾的闪回与重复叙事模式,再现了50年代到80年代的家族历史;围绕隋家、赵家、李家的族权斗争展开家族叙事;站在文明进步的出发点,《古船》中的主人公们都面临着家族意识的衰落与个人主体意识的发掘.

    《古船》家族叙事历史回顾家族意识

    《铸剑》中的王权政治与知识分子家国理念

    王万军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仇是文学作品的经典母题.鲁迅作为一个新式知识分子,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人,他的《铸剑》沿袭了这一主题,叙写了一出复仇故事.并通过复仇这一主题构建了作者自己的王权政治与知识分子家国理念.王权政治通过"剑"这一形象得以阐释;家国理念通过"江湖"与"庙堂"之关系进行深入.在王权政治与家国理念的纠缠中复仇完成,复仇的主题也实现了升华.铸剑铸地是文化之剑,是失掉的民族精神.复仇复的不是眉间尺的私仇,而是宏大叙事下现代人的反抗.

    鲁迅《铸剑》王权政治家国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