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玩偶之家》剧本的陌生化艺术倾向

    尤晨玮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国形式主义注重文学作品本身,其"陌生化"理论也探讨了文学艺术的自身特性,它打破文学创作的无意识状态,把"手法"摆在重要地位.基于形式主义,《玩偶之家》作为戏剧作品本该是"陌生化"理论付诸实践的证明,但究其创作时期早于"陌生化"理论诞生之前,因此该戏剧"陌生化"的证明只能变为"陌生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增强了理论诞生的必然性.本文在梳理理论背景的前提下,试图从实体隐喻下的悲剧美、话轮转换下的权力分配以及反讽下的生活原貌等角度,解读《玩偶之家》的"陌生化"倾向,以便彰显理论的可靠性.本文旨在改变文学创作中的无意识行为,激发文艺工作者对于文学艺术"形式"的思考和对"手法"有意识的使用,以便让艺术成为更好的艺术.

    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玩偶之家》文学创作

    《我这样的机器》中分裂主体的欲望

    吴琼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作品不仅始终围绕伦理问题,还紧跟时代潮流,通过创造残忍但真实、新颖又虚幻的伦理困境来拷问人性.《我这样的机器》就以智能产品与人类的关系为话题,将纯粹理性的机器人和复杂的人类放置在同一伦理困境中,探究并回答人性为何物这一问题.本文聚焦于《我这样的机器》中智能机器人亚当与人类查理、米兰达之间的复杂关系,借助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探析故事中人类的伦理欲望及其内涵.在揭露人类永久地分裂于理性与感性之间无法统一的同时,也挖掘作者对人性所作出的伦理反思.

    麦克尤恩《我这样的机器》伦理拉康精神分析

    艾略特《荒原》的美学解读

    吴天威
    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原》开启了英语诗歌新方向,确立了艾略特作为英美现代派诗歌一代大师的地位.《荒原》语言创意与思想深度深刻影响现代西方文学,诗中充满宗教色彩、死亡意象、怪诞与丑、反传统、反讽与无奈、非个人、非理性特点的诗歌表达独具美学符号.

    艾略特《荒原》美学诗歌

    女性主义视角下《枷锁与手链》解读

    王菲菲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枷锁与手链》是埃及作家叶海亚·塔希尔·阿卜杜拉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一经发表便在埃及社会引起轰动,并被改编为话剧、拍摄成电影.小说通过独特的写作视角和叙事方式,以埃及南部古代法老遗迹众多的乡村为叙事地点,讲述了祖孙三代——外婆、母亲、女儿,三位女性的不幸遭遇和曲折命运,从而揭露埃及社会的封建固有思想对女性的禁锢.本文从作家叶海亚·塔希尔·阿卜杜拉和小说《枷锁与手链》的创作出发,以女性主义为视角,对小说《枷锁与手链》进行解读,从而加深对小说女性主义思想的理解并全面把握作品的思想.

    叶海亚·塔希尔·阿卜杜拉女性主义《枷锁与手链》

    反叛与复归:论约瑟连形象的内在意蕴

    杨昕熠
    9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瑟夫·海勒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成功塑造了约瑟连这一浸淫着存在主义的"反英雄"人物形象.他放浪形骸、贪生怕死、谎话连篇、举止荒诞,但是内心仍温存着正义善良和对友谊的珍视.论文透过"反英雄"人物形象产生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从约瑟连滑稽荒唐的言行以及恐惧迷惘的生存状态入手,对个人与现实、个人与时代的尖锐矛盾做出理性反思.

    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反英雄反叛与坚守人的觉醒悲剧内涵

    海涅《巴赫拉赫的拉比》的互文性解读

    应彬琛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赫拉赫的拉比》是德国浪漫派晚期改宗犹太作家海因里希·海涅的断片之一.本文借助新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对文本与历史进行互文性解读:一方面追寻文本的历史线索,明确故事发生时间及背景,从而进一步揭示因缺乏史实记载而被历史掩盖的部分西班牙马兰诺人的心声;另一方面,探寻15世纪末的西班牙犹太人与19世纪的德国犹太人的相似之处,由此窥见包括海涅在内的19世纪犹太知识分子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

    新历史主义《巴赫拉赫的拉比》海涅互文性

    《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的焦虑书写

    周嫣瑜杨纪平
    10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是对经典格林童话的颠覆性改写,它将英雄人物平庸化,构建了一个现代版的"黑"童话故事.运用苏珊·兰瑟提出的叙事声音酷儿化来解读小说文本,不难发现巴塞尔姆将七个小矮人及整个文本创作过程都"酷儿化",从作者意图来看,这是巴塞尔姆对女权运动浪潮下的男性生存状况、消费文化泛滥下的文学发展状况的担忧.

    唐纳德·巴塞尔姆《白雪公主》苏珊·兰瑟酷儿化叙事声音

    《幽灵旅伴》中黑色欧洲史的重构

    刘晓蔓
    10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当代小说家伯纳丁·埃瓦雷斯托于2005年创作的第三部小说《幽灵旅伴》是对白色欧洲神话的颠覆与对黑色欧洲史的重构.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再现欧洲早期非洲旅居者的幽灵重现了被主流历史掩盖的黑人痕迹,颠覆了欧洲历史的"白色神话",重新建构了欧洲大陆上的黑色存在史.历史决定着记忆,记忆构建着历史,本文将历史与记忆结合起来以文化记忆为切入点,从欧洲宫廷史、奴隶史和艺术史三方面探讨了对欧洲历史的重构,解决了当代英国黑人移民缺失的民族归属感,体现了作者对边缘群体和被遗忘群体深切的人文关怀.

    伯纳丁·埃瓦雷斯托《幽灵旅伴》文化记忆黑色欧洲史

    拉康镜像阶段观照下《搏击俱乐部》的无我困境

    韩星鹭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恰克·帕拉尼克小说《搏击俱乐部》是其首部出版的长篇小说,其内容体现了对后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危机的思考.小说通过主人公创办搏击俱乐部前后的自述,叙述主人公与其分裂人格从合为一体到最终被替代的过程.从拉康镜像阶段理论来解读,这一过程正是在镜像阶段人们认识自我的过程,即由将镜像中的他者认同为自我,继而因对镜像的模仿而丧失自我,最终导致争夺自我控制权的异化结局,寓意着自我主体被镜像剥夺主体性的无我困境.

    镜像阶段恰克·帕拉尼克《搏击俱乐部》自我主体

    杜甫《登高》的词类运用特点品鉴

    彭稳稳蒋静
    11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传达诗人的丰富情感和远大理想,具有记事、抒情、言志、喻理等功能.笔者从词类运用的角度入手,具体分析《登高》中不同词类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以诗歌语言锤炼的视角挖掘全诗主旨,从而体会不同词类在炼字艺术中的作用,以期为师生鉴赏诗歌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思路.

    杜甫《登高》词类特点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