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下)
文学教育(下)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huangbizhai@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下)/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红楼梦》的叙事层次及叙事张力

    夏元明
    4-6页

    电视剧《甄嬛传》中的诗词价值分析

    方绍淼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等科技手段日渐更新,中国电视剧不断择优出口,使得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诗词备受国内外广大爱好者学习与追捧.电视剧《甄嬛传》运用大量古诗词对人物性格命运及情感、歌舞习俗及以花为主的意象进行描写,通过诗词独特的韵味彰显其存在的文化价值.

    中华诗词文化价值《甄嬛传》

    姜子牙从历史到神话的人物形象变迁

    淳于悦临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姜子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时代的演变中,他本人和事迹渐渐披上了神话的色彩.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是姜子牙神话的集大成之作.探究姜子牙在历史上的真实事迹,在《封神演义》里的人物形象等方面,梳理出姜子牙从历史到神话的变化过程和变化特点.

    姜子牙封神演义人物形象演变过程

    《东西晋演义》与《三国演义》对比研究

    肖阳东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历史演义小说繁荣之滥觞,杨尔曾《东西晋演义》便是这一潮流下的产物,他在序文中表示:"当与《三国演义》并传."本文将两部小说进行对比,发现虽同为历史演义题材,但由于时代背景、写作角度等方面的差异,《东西晋演义》虽有明显模拟《三国演义》之痕迹,亦有与之不同的面貌,主要体现在小说体例、战争描写、虚实构成与女性观四方面.

    体例战争虚实女性观

    模因理论下的"凡尔赛"现象

    陈素文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凡尔赛文学"语体在各大网络平台上被大量转载和改编,广为流传.文章视其为一种强势语言模因,特点包括欲扬先抑,运用第三人称和自问自答.该模因变体受社会环境、传媒、人的认知模式等因素影响产生同构异义与同义异构两种变体.

    网络流行语语言模因模因变体流行理据

    论《孔乙己》悲剧性的社会意义

    龚燕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乙己》这篇小说是鲁迅以社会结构人的身份,在一个综合语境下所创造的.其中,鲁迅塑造了一个在社会转型时期不适潮流,备受摧残的悲惨的孔乙己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文本中,作者选取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视角,并运用了巧妙的叙述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咸亨酒店所发生的一切,揭示了科举制对旧式文人的毒害,也揭示了阶级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顽固和人性的泯灭.

    孔乙己综合语境科举制聚焦叙述方式社会意义

    《瓦尔登湖》与《道德经》的思想比较

    伊哓敏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梭罗生活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老子生活在中国古代春秋末期,很显然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属的国家都不同,但是在思想上,他们却有许多令人惊奇的相似之处.本文通过比较他们的代表作《瓦尔登湖》和《道德经》,从人生观和政治观的角度,探讨两本著作的思想契合之处.研究发现,在个人层面,二者都提倡进入"清静无为"的状态;在政治层面,二者都提倡少干涉民众的"无为而治".

    《瓦尔登湖》《道德经》思想比较

    杰拉德·维兹诺内心景观的形成

    逄玥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心景观:自传神话与隐喻》是杰拉德·维兹诺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不同年份发生在作者身上的重要事件.本文通过对维兹诺自身经历的分析,探究其"内心景观"及形成原因:白人压迫印第安人使其形成"维护印第安人民权利"的价值观;他辩证看待种族关系,形成"扬弃印第安传统"的观念.印第安民族身份认知取决于种族关系及印第安人民的成长经历等因素.

    《内心景观:自传神话与隐喻》杰拉德·维兹诺内心景观身份构建

    宋代文学家朱淑真作品研究综述

    张迎辉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宋以来,直至明清,关于朱淑真的历史记载十分匮乏,仅有只言片语,含糊不清.此期有关朱淑真的生平事迹及其个人情感生活多有争议,而对于朱淑真作品的文学性关注相对较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朱淑真作品的文学价值.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研究理论方法的进步,学者们开始关注朱淑真作品中的文学思想价值,并将朱淑真研究置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之下,与不同时期的女诗人以及异域女诗人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朱淑真主题思想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比较研究

    《文心雕龙·原道》中的教育思想

    吴丹斐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指出文本于道,文是至高无上的道的体现.山川绮月、花鸟木石皆为自然之纹饰,人为"有心之器",理应有文采.天文、地文、人文均为"道"之体现."道"通过圣人的文章得以体现,教师应担当起"圣"的角色通过缔造要约写真的课堂向学生明道.

    《原道》自然之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