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下)
文学教育(下)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huangbizhai@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下)/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哈姆雷特》译本中圣经意象的汉译策略

    庄平贤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莎士比亚代表作《哈姆雷特》中包含着丰富的圣经意象。本研究从该剧本中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圣经意象,对主要汉译本在翻译这些意象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各大译者在处理圣经意象时,倾向于采用直译策略,但直译出来的圣经意象能否在读者中引起共鸣,存在着很大疑问;个别译本则采用意译,其译文虽然较为容易为读者接受,却无法传递圣经意象的色彩与味道。要解决这一两难困境,本研究认为,莎剧圣经意象的翻译除了应优先采用直译策略之外,还需要辅以对莎剧所处文化语境的整体移译;只有这样,一些看似由作品文本翻译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才能自然消解。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圣经意象

    论基诺族作家文学的学校教育书写

    王贞歌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校教育为基诺族作家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同时也成为基诺族作家书写的重要对象。基诺族作家文学见证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为了解起步阶段的学校教育提供新的视角,从细微处弥补宏观调查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选择体量小、写实风格的散文和诗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诺族作家对教师的正面书写,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促使基诺族作家将目光聚焦于教师慈爱善良、无私奉献的形象特征;基于此形成了基诺族师生关系的和谐书写。基诺族作家文学作品记录和反映着民族学校教育与作家文学之间的特殊关联,是这个民族重要历史进程的再现。

    基诺族作家文学学校教育教师形象师生关系

    河合隼雄《孩子与恶》之恶的消解之道

    胡明慧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恶的原始内涵应该指人"心"在面对某种超出常规的对象所表现出的某种生理性、夹杂着部分认知性的反应。河合隼雄在《孩子与恶》中对恶的意蕴做了深刻阐述,使得对恶的解读超越了传统定义,孩子之恶来源于根源性的恶,成长发展需要之恶,并与家庭教育中的恶紧密相关,而孩子之恶的消除与家庭教育中的爱的教育和等待的教育不可分割。

    河合隼雄《孩子与恶》爱的教育等待的教育

    影视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陈德志车文丽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影视艺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而当下高校对大学生的普及性影视文化教育存在明显的不足。高校应提高对影视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影视文化类课程教学建设,搭建面向学生的影视文化交流平台,以充分发挥影视文化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价值观上的重要作用。

    影视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试论茅盾的文学批评特色

    王欣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蚀》三部曲到《子夜》,茅盾可以说是一个出色的创作者。正因为如此,人们会太过关注他的文学作品往往忽略他文学批评家的身份。茅盾的文学批评具有巨大的社会反响,他的文学批评在新文学初期和左翼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将以《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为中心,从几个方面分析茅盾的批评特色,即内容分析、题材分析、阶级分析及对后世的影响。

    茅盾批评特色《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

    《平凡的世界》中进城与劳动的再书写

    田雪婷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八十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弘扬集体主义经验和劳动者的道德优势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出现了严重的认识危机。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再次出现了强调个体的潮流,知识青年——尤其是"农村读书人"的出路也面临着被迫滞留家乡和外出进城的尴尬境地。如何处理和回应农村读书人的出路,需要作家对时代和青年个体进行双方面的考察。本文拟以《平凡的世界》为研究对象,探讨路遥的困惑、矛盾以及他的想象性解决方式。

    路遥《平凡的世界》进城劳动

    电影《魂断威尼斯》中的疾病叙事及启示

    朱雯熙董家辰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魂断威尼斯》(Morte a Venezia)是一部由电影大师卢奇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执导的剧情影片,于1971年在英国首次公映。该片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文学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作曲家阿森巴赫因沉醉于追求青春与美,而不幸丧失性命的故事。本文将以"疾病"与"死亡"作为观察视角,探讨面对心理疾病时,情感与理性之间的纠结矛盾的心路历程,从而真实体悟影片中的疾病叙事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疾病"带来的生存困境与社会影响。

    《魂断威尼斯》疾病叙事死亡理性唯美

    疾病视阈下电影《最爱》叙事的新思索

    孙雨晨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疫病为题材的艺术再度纳入到学界的研究视野。电影,作为一种和文学密切相关的表现形式,引发了人们对疾病电影的极大关注。《最爱》是2011年上映的一部文艺电影。影片既反映了艾滋病人生活的残酷现实,又包含了对人类生命欲望、情欲、物欲的三维刻画。欲望的积极与卑污在这部电影中被放大出来,表现得淋漓尽致,营构了本片的三大主题。在世界性疫情面前,重温《最爱》的叙事风格和主题挖掘,对于进一步构建成熟的疾病题材电影制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最爱》艾滋病叙事求生欲

    电影《花木兰》的跨文化维度解析

    陈红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文化领域的交流。作为中国经典文化瑰宝,花木兰传奇,逐渐成为跨文化领域热议的话题。借鉴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从跨文化角度分析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在中西文化融合中的呈现与意义。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涉及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权力距离、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不确定性规避等方面。对美国电影《花木兰》中的中国传说人物"花木兰"的文化维度分析,有助于理解中西视域下花木兰形象的演进,更好地阐释"木兰"这一文化符号的内涵。

    《花木兰》跨文化交流文化维度理论多元文

    《魔道》与《翅膀》中的潜意识对比

    葛晓笛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主义小说的主要特征是对都市生活的方式以及所谓的现代文明进行批判和揭露,但更为重要的是试图从精神分析学层面上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表现。本文以中国作家施蛰存的《魔道》和韩国作家李箱的《翅膀》为研究对象,对两位作家人物内心描写的写作技法——潜意识进行比较研究,希望能够对中韩现代主义小说进行更深层次的比较研究。

    《魔道》《翅膀》潜意识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