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下)
文学教育(下)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huangbizhai@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下)/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红楼梦》的喜剧因素

    夏元明
    4-6页

    新东北作家群的城市书写

    韩佳怡李润琦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双雪涛、班宇、郑执为代表的新东北作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他们自幼生长的工业城市沈阳作为小说情节的开展空间.而在他们建构的城市并非全是一成不变的历史倒影,除了真实的城市意象外,还包括了臆想中诗化创生的虚构意象和朦胧中异化变形的亦真亦幻意象.这些虚实结合的意象消弥了过去与现实的鸿沟,抵达了深度的真实,是书写东北都市风情与当代历史的一种有力有效的新路径.

    真实虚幻新东北作家群

    沈从文文学湘西地理景观及文旅转化

    姚艳玉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从文用游记散文、回忆自传乃至小说等形式描写湘西世界,大多可用地理景观来命名,实则是在撰写地理学内容.文学地理学是研究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它除了研究文学的内部空间还关注文学的外部空间.他借此重构了一个浪漫主义的湘西边地意义景观图,深刻启迪着沈从文"文学湘西"的"文旅"转换.

    沈从文"文学湘西"地理景观"文旅"转换

    文学伦理学视野下的《苹果酒屋的规则》

    刘旭庆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当代作家约翰·欧文的代表作《苹果酒屋的规则》表现出极高的道德伦理价值.本文以文学伦理学这一视角切入,主要运用三个伦理术语——伦理身份、伦理意识和伦理选择解读作品,以展现主人公荷马的成长过程:荷马伦理身份的缺失与建立,陷入伦理困境之后伦理意识的觉醒,以及在寻求伦理意识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坚定的伦理选择.

    约翰·欧文文学伦理伦理身份伦理意识美国文学

    《红楼梦》中西洋器物嵌入的研究

    罗娟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红学研究至今,学术界大多关注《红楼梦》中的中国传统民俗,把目光锁定在服饰、建筑、医药等方面,而对作品中的西洋器物研究甚少.实际上在清朝初年,中西交流的现象已较为普遍,西洋器物在宫廷和贵族生活大量出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杰出代表的《红楼梦》,反映到创作中出现了许多西洋器物的身影.本文主要以分析《红楼梦》中的西洋器物为出发点来讨论民俗变迁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以及反映中西文化交流对贵族民俗生活的影响.

    西洋器物贵族阶层民俗变迁《红楼梦》

    核心素养视野下诗歌的逆向教学

    张盈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课标的修订以及统编本教材的投入使用,使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成为主流,逆向教学设计应运而生,它是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本文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的理念,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探究新背景下初中诗歌的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逆向教学设计诗歌教学

    从"薪尽火传"看庄子的生死观

    朱美霖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薪尽火传"是庄子在《养生主》篇末提出的喻辞,对其可从两个层面进行解读:一是将薪与火对应为人的形体与精神;二是将薪与火对应为生命实体与基本物质元素.前者强调养生全性,体现出庄子的重生观念;后者强调死亡是基本物质元素的聚散,体现出庄子的轻死观念.庄子的生死观能够帮助人们培养正确的死亡意识,摆脱对于死亡的忧患,更好地珍惜生命,寻求人生的真实价值与意义.

    庄子薪火之喻生死观死亡哲学

    史蕴诗心:文学史书写的别样景观

    柴梦飞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一反主流学术界编写文学史以历史大事件与文学运动为核准的常态,以一篇篇体量相对较小的散文串连起不为人所知的历史小事件,探寻着文学发展的"若非如此,便会何如"的另一种可能性走向.本文将立足于西方新历史主义领袖人物美国学者的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概念,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哈佛新编文学史》"文"与"史"之间的辩证对话关系,从而探讨其如何体现"史蕴诗心"的文化内涵与学术价值.

    王德威《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史蕴诗心

    《大风歌》为什么受批判

    罗宜恒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贤亮在1957年于《延河》上发表《大风歌》而遭到激烈批判,由此给他的人生命运与文学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张贤亮及其《大风歌》受到批判的原因是多样的,除了作者主观上对于政治不敏感的原因外,在客观上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来看,《大风歌》的思想内容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罅隙较大,具体表现在诗歌过于放大自我意志、社会批评太过激烈以及诗歌追求的"新时代"容易引发误解三方面.

    张贤亮《大风歌》批判原因

    对政治小说的再定义及文学性解读

    戈光月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提摩太的《回头看纪略》是传教士对西方当代文学的翻译,本文抛开其政治小说的性质,建构在文学文体学层面分析这部翻译作品为人所忽略的文学价值,探析其叙事特点.最后对比《万国公报》连载的《回头看纪略》与商务印书馆"说部丛书"1914年第三次再版的"理想小说"《回头看》之比较.

    李提摩太《回头看纪略》"理想小说"《回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