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中)
文学教育(中)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中)/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读书多与写得好

    叶开
    4-6页

    合作原则下《活着》的叙述视角

    黄蕾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活着》是余华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写作风格转型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众多学者用于探究作者心路历程的文本资料.《活着》通过苦难叙事,向读者展现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让读者回看历史,回看世间百态.而本文主要从语言学家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的角度来探究《活着》采用的叙事策略.其中,作者采用有象征的意象和使用多重的叙事视角,这两者都违背了语用范畴的合作原则.但违反合作原则并非都是错误的语言表达,恰恰因为作者巧妙地使用,使《活着》的主题思想更加凸显,使文字语言可以更好地抒发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与此同时,文字也成为了作者探讨生存意义与复杂人性的有效载体.

    余华《活着》合作原则意象叙事视角

    十九世纪早期法国文学中的丹蒂想象

    范晶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旧制度下的法国在宫廷文化中孕育出了以追求奢华为主要内涵的贵族风雅.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早期,受激进革命的冲击和英伦风尚的引导,法国出现了一种不同以往的风雅之士——丹蒂.这一群体不再局限于贵族,其成员来自社会的中上层.本文从巴尔扎克、欧仁·苏、司汤达等人的小说作品入手,剖析当时法国丹蒂的文学想象,并尝试解读民众对这一群体的社会心态.

    丹蒂法国文学贵族文化社会心态

    归乡如不归:对卡夫卡《归乡》的解读

    沈国琴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微型小说《归乡》中,卡夫卡借助细腻的描写,阐发了"出发"与"抵达"这个颇具人生哲理的命题,澄明了小说主人翁"身在家中却无归属感"的缘由所在,并告诫人们,人生的真谛就是不断地朝着一个目标迈进,突破人生旅途中的障碍需要强大的意志力.

    卡夫卡《归乡》悖论

    论《百年孤独》中的情欲书写

    张纹瑛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年孤独》中大量的情欲书写揭示了全书孤独主题的内核.布恩迪亚家族因难以忍受缺爱的孤独而极度渴求爱,却在追逐渴望中迷失方向走向乱伦的命运.妓院与妓女联结了马孔多人之间疏离的联系,因人们的疏远和隔离而造成的孤独使得风尘之人成了众人的依赖,并被给予温情的书写与理性的评判.在童年里得不到亲情关照的孩子将母亲作为欲望对象,在禁忌背后是渴求爱而不得的孤独.团结互爱,沟通助人,这不仅是马孔多人摆脱孤独,回归正常人性的不二选择,也是哥伦比亚及至整个拉丁美洲走出封闭、落后状态的必由之路.

    《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情欲书写孤独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域下的《日瓦戈医生》

    蒙瑶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作为俄罗斯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他以俄国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大变革为背景,写出了"半自传体"小说《日瓦戈医生》,并因此获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除了主人公尤里·日瓦戈,帕斯捷尔纳克在小说中塑造出无数个鲜活的俄罗斯人物,尤其是充满俄罗斯精神的女性,她们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大放异彩,呈现出了俄罗斯民族心理,也见证着俄罗斯苦难、深重的历史.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日瓦戈俄罗斯文学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回家》的两性关系

    赵楠楠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品特在《回家》中对家庭伦理进行了多重伦理思考,再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伦理图景.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从同性关系和异性关系两个方面分析剧中人物如何通过作出伦理选择,打破伦理禁忌,从而导致伦理混乱,揭示文学作品对于读者及社会的道德教诲作用.

    《回家》文学伦理学品特伦理选择两性关系

    鲁迅《铸剑》的诗化与复仇主题联系

    刘方圆
    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化不仅是《铸剑》的文体的审美特点,还与小说的主题选择存在影响关系.从创作心理追溯,鲁迅的自卑感与英雄主义情结相反相成,他在当时孤立、悲凉的情绪体验中酝酿成强力的诗意表达倾向,而复仇主题正与这种倾向在叙事特点、审美风格等方面相吻合.诗化与复仇主题的重合的现象,也呈现在《伍子胥》《复仇》等其他现当代作品之中.以《铸剑》为样本,贯穿小说诗化与复仇主题之间的线索,可以更进一步揭示作家从创作动机到策略选择这一条路径的联系.

    鲁迅《铸剑》复仇诗化

    《都柏林人》中伊芙琳的颠覆与抑制

    王晶晶
    3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柏林人》是二十世纪初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代表作,包含十五篇短篇小说,《伊芙琳》是其中第四篇,也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篇,讲述了同名女主人公人生中的一次抉择.新历史主义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新兴文学理论,强调文学的政治功能,丰富和深化了传统学说.本文拟运用新历史主义中"颠覆"和"抑制"两个概念对《伊芙琳》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指出伊芙琳这个人物的思想和举动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具有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都柏林人》伊芙琳新历史主义颠覆抑制

    拉美新生代作家巴斯克斯作品评析

    冯瑶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哥伦比亚青年作家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出生于波哥大.青年时期在巴黎求学并获得拉美文学博士学位,曾旅居比利时和西班牙.2009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告密者》英译版出版后广受好评,由此开始受到世界文评界的关注.之后又凭借长篇小说《坠物之声》获得都柏林文学奖等多个国际奖项.其小说大多以哥伦比亚历史、政治为背景,对人性、道德进行探讨,被誉为拉丁美洲新生代作家中最闪亮的一位.

    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哥伦比亚作家拉丁美洲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