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中)
文学教育(中)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中)/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杀论》中的道德危机与重建

    陈倩颖梁明月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自杀论》问世之前,人们对自杀的研究和认识是浅薄的,自杀毋庸置疑根源于个人问题.涂尔干通过实证分析,对自杀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深入探讨,总结出自杀的原因与规律,在个人根源的背后还隐藏着以一个更具影响力的自杀驱动力—社会.文章试图基于涂尔干的已有研究,以探讨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与道德重建.

    《自杀论》道德危机道德重建

    《故都的秋》中的浓与淡

    孙萌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现代作家郁达夫的经典之作,《故都的秋》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自古以来绘秋的文章数不胜数,历代许多学者仅认为"故都之秋"美在其悲凉,然《故都的秋》之所以能够成就经典远不止于此,该文胜就胜在其"秋味"之浓、情感之醇,笔触之细、境界之高.

    郁达夫《故都的秋》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突变与错位

    严俊燕刘冰冰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的叔叔于勒》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莫泊桑所写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这篇小说写了菲利普夫妇与"我"在船上遇到于勒,把两者对于勒情感态度的不同进行对比所产生的情感错位,进而得出主题对人性回归的呼唤.许多教师在教学该篇时,总是按照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方式去教授,不知该如何进一步解读小说.通过研读该篇小说,抓住这一篇课文的巧妙之处,即叙述视角与情节处理,引导以"我"之眼叙述小说的情节变化,通过探其"突变"、析情"错位"两大环节学习小说.通过探其"突变",对菲利普夫妇的形象进行分析,了解到他们并非本性势利,理解他们重视金钱、唯利是图背后的心酸与无奈;通过析情"错位",感受"我"的纯洁及本性善良;最后通过品析童年的"我"与成年的"我",进而得出主题对人性回归的呼唤.

    突变错位人性回归

    基于跨媒介的《悲惨世界》叙事视角探析

    范文一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典小说《悲惨世界》的历史背景宏阔,人物形象近百,叙事方式新颖独特,思想内容启人深思.本文从叙事视角入手,通过对小说《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影视作品《悲惨世界》的叙事分析,探索《悲惨世界》跨媒介叙事成功的缘由,主张运用叙事技巧对经典作品的翻拍来推动影视化改编的跨媒介叙事创新.

    《悲惨世界》跨媒介叙事视角

    李商隐诗的个性特征及其成因

    丰晓流王宏玮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商隐的诗歌由于意象迷离、广纳比兴、典故纵横等而导致了极具审美意义的"乱辞无绪"之现象,其成因不出人生际遇、审美个性及时代折射等.

    李商隐诗歌人生际遇时代审美折射

    芥川龙之介的甲午战争书写

    朱欣悦孙立春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落头之谈》《奇怪的再会》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以中日甲午战争为背景创作的两篇短篇小说.在这两篇小说里,芥川既强调了双方士兵作为战争牺牲品的相同点,又批判了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从中可以看出,芥川对日本是战争责任主体的意识在不断强化,对军国主义思想的批判也在不断深化.

    芥川龙之介《落头之谈》《奇怪的再会》甲午战争反战思想

    抒写峡江边的本土故事——评周凌云散文集《驻村记》

    甘茂华
    57页

    玄远的梦幻——品读席星荃《祖先的村庄》

    刘爱萍
    58-60页

    任务导向下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探究

    张小波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阅读圈"风靡英语阅读界多时,作为一种合作探究式阅读模式,它具有针对性强、评价性活、深入性优等特点.基于以上优点,特将这种阅读模式引入到《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在对"阅读圈"模式加以改造中,让这种模式更适合本土学情.希望在"阅读圈"模式的活学活用中,营造班级阅"红"氛围,建立起本土特有的"红楼圈"阅读模式.

    阅读圈红楼圈整本书阅读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之青春主线

    程长寿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红楼梦》诞生二百多年来,红学研究流派纷呈,但大多倾向对《红楼梦》的专门研究,于高中生的阅读帮助显得泛化而高深.蒋勋说,《红楼梦》就是一部青春的颂歌与祭奠力作,大观园就是一个青春的王国.因此,《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宜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宜去繁就简,化大为小.也许"青春"这条主线,正是学生走进大观园,探觅《红楼梦》无穷奥秘的一条别开生面的蹊径.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青春之美鲜活诗意叛逆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