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中)
文学教育(中)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中)/Journal LITERATURE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与命中注定的那本书遇见

    叶开
    4-6页

    传统散曲的转化与发展

    刘保昌
    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传学先生的新著《襄江曲韵》收入50余位沔阳籍散曲作者创作的253首散曲,分列"口头相传的那些故事""天空闪耀的那群明星""心中怀念的那片热土""乡间亮丽的那道风景""舌尖跳跃的那种味道""城里流淌的那条小河"六节,每节前均有导语交代散曲创作的人文背景和历史故事,所选例曲则曾经过反复甄别精挑细选,最后以"散淡人晬语"予以画龙点睛的评说,不仅让土生土长的沔阳人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慨,亦且能令外地读者快速"进入角色"进而陶醉于沔阳地域文化散发的恒久芬芳.《襄江曲韵》的创新之处在于转换了传统散曲的情绪底色、开拓了传统散曲的表现领域、彰显了民间正义的力量,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传统散曲李传学《襄江曲韵》沔阳地域文化

    海勒根那小说中儿童视角的运用

    赖燕雯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少数民族作家海勒根那在其多篇小说中,多次运用儿童视角来讲述发生在草原上那些神奇动人的故事.海勒根那对儿童视角的偏爱和他曲折的童年经历有关.成年后,已经从草原中成熟起来的海勒根那,多次巧妙地借助儿童视角的便利,在小说的叙事与议论中婉转地提出,自己对草原新一代年轻人未来出路的思考:作为故乡代名词的草原,它的下一代呈现出回归与出走的两种态度.海勒根那肯定回归草原故地的行为,但又对此有所担忧;另一方面,他质疑出走草原的行径,困惑对民族身份的麻木不仁,表现出对草原文明的眷念与对现代文明的不适.

    海勒根那儿童视角草原现代文明草原文明

    萧红作品中的流浪意识

    魏晓杰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浪作为一种生存体验可分为身体流浪和精神流浪.萧红作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崛起的女作家,她的人生经历具有明显的"流浪"特质.空间位置上的漂泊不定加上精神世界的寻而不得,使得萧红在灵魂深处一直无法安定下来,流浪意识笼罩着萧红整个个体生命和文学生命.本文试图以流浪意识为切入口,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探究其对萧红的文学创作的影响.并联系萧红本人的人生历程,追溯流浪意识在后期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作家对于故乡的渴望.

    萧红《呼兰河传》流浪意识

    《陌上》的方言俗语及叙事功能

    赵婧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北籍付秀莹虽算不上是多产作家,但其2016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陌上》可谓是一部书写当下中国乡村的"农事诗篇",作品以华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芳村"为原型,用26幅农村生活画卷的叠加来细腻勾勒当下日新月异的中国乡村面貌,以及乡村中男女精神生活的跌宕辗转,期间充斥着大量的方言、俗语、谚语、歇后语以及岁时节日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地域风景图,亦为我们进一步感受这片土地的烟火气息和探究当下乡土中国的隐秘心事提供了视点.本文试图从民俗学的角度来分析方言俗语的描写对于作品的叙事功能.

    付秀莹《陌上》方言俗语民俗叙事功能

    华兹华斯诗歌的底层叙事美学

    赵燕娇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坛上,华兹华斯是一位对底层关照与苦难书写注入人文关切的诗人,底层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成为其相当一部分诗歌作品的主题表达.诗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将底层人悲惨生活的真实境遇以诗意的叙事方式表达出来,为此,其底层诗歌具有了超越悲苦和困顿表象的穿透力,在诗意美学层面拥有了恒久的魅力.在华兹华斯笔下,劳苦大众身上蕴含着最为天真的本性,普通民众才是人们应该回归的本真状态,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他们的灵魂更趋于净化,他们身上流露的美好品性和高贵人格值得歌颂和传扬.

    华兹华斯苦难书写底层叙事诗意美学

    格非作品中江南农耕文化探析

    上官冀星李兴革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南作家格非的作品《江南三部曲》与《望春风》中充满了对江南文化的描绘,其中对于江南农耕文化的描写可以从多姿多彩的水乡风俗,精致考究的饮食特点,柔美而又刚健的语言风格以及温润水土下特有的农业劳动中窥见一斑,而其描述的江南农耕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作家对人性、对社会的独特看法,展现了江南的无限风光和中国的特殊时代的融合与发展.

    格非江南农耕文化《望春风》《江南三部曲》

    《哈扎尔辞典》中的共同体意识

    梅雪李水霞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米洛拉德·帕维奇在《哈扎尔辞典》中依托哈扎尔民族面临的宗教论辩、历史与民族的流散失落,给出特有的共同体实践.从"绿书"中知识巨人阿丹·鲁阿尼的重构,到以梦境为基础实现经验交互的捕梦教派、现代社会中流散的犹太家族,这些探索虽然各有优缺,但作为共性强调的"沟通""共同",无不体现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关切.本文拟结合共同体理论,分析帕维奇在《哈扎尔辞典》中进行的共同体实践,总结其中问题并寻找解决之道.

    米洛拉德·帕维奇《哈扎尔辞典》共同体

    库切小说《耻》中的宽恕伦理精神

    刘路路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库切小说《耻》中宽恕表述,探究宽恕在现实社会中的伦理学意义.面对后种族隔离时代黑白对立局面,库切倡导人与人之间应该讲求宽恕.库切所推崇的并不是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上大主教图图倡导的公开性的宗教神学宽恕,他主张伦理道德上的宽恕作为一种美德,将在情绪上引导人们克服愤怒和报复,践行最为现实的宽恕实践.库切强调伦理道德对于后殖民环境中种族关系具有重要的改善作用,认为只有真诚的爱与宽恕才能够改变南非矛盾重重的现状,真正实现种族间的和解.

    库切《耻》宽恕伦理南非文学

    《名利场》中女主人公蓓姬的伦理选择

    贺思琪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多利亚时期萨克雷的小说《名利场》是作家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展现两个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和命运归宿,揭示了19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的道德风尚.书中女主人公之一蓓姬以独特的魅力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位经典的女性形象,但是该人物的道德清白一直在评论界饱受争议.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分析了《名利场》中女主人公之一蓓姬的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以及她由此所做出的伦理选择.由于蓓姬的伦理环境的影响和伦理身份不清晰导致她所做出的伦理选择的模糊性是造成她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有鉴于此,《名利场》中蕴含的深刻的现实伦理意义,对当今多元社会的价值观冲击仍具有重大意义.

    萨克雷《名利场》文学伦理学伦理环境伦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