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杨义

双月刊

0511-4683

010-65264557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文学评论/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文艺理论刊物。发表有关中国文学与中国文论、外国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我国文学理论学说和体系的建设。中国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主流权威学术刊物。1957年3月创刊。文章的学理功底和学术特色凝聚了众多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该杂志视角独特、论域宽宏,在中国文学评论界享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鲁迅方向"到"赵树理方向":延安文艺对"人民性"的探寻

    汪卫东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40年代,延安文艺先后树立"鲁迅方向"与"赵树理方向",引导文艺创作走向.毛泽东和延安文艺界对两个方向的建构过程,实际上也是延安文艺人民性思想形成、发展与丰富的过程."鲁迅方向"是毛泽东基于鲁迅的革命立场与斗争精神提出的,体现了文艺人民性的基本政治立场,并纳入新民主主义文艺的阐释框架中.在解放区新的政治语境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于文艺"如何为"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实践要求,进一步细化了延安文艺人民性思想.延安文艺界本着《讲话》精神提出新的"赵树理方向",赵树理在作家身份和态度、作品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体现了《讲话》的新要求.从"鲁迅方向"到"赵树理方向"是延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探索过程,中国现代文艺的政治性诉求与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对文艺的政治要求在文艺人民性思想中找到了历史共识.

    文艺人民性延安文艺"鲁迅方向""赵树理方向"

    中央苏区文化社团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的建构

    曾荣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民族革命的现实语境,以八一剧团、战士剧社、火线剧社、猛进剧社、工农剧社、苏维埃剧团、蓝衫团、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以及各地俱乐部等文化社团为话语传播载体,深入开展文艺理论话语建构工作,凝炼和提出"革命文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等话语主题,并在领导和推动文化社团的工作实践中突出强调文艺的革命语境及其现实介入性,从而有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的建构.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建构的历史进程,反映了文艺大众化背景下文化社团网络形成与文艺理论话语生成的双重互动,折射出革命曲折演进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的张力与局限.

    中央苏区文化社团革命文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

    我国文学研究方法论建设历程及其多层次性问题

    刘俐俐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85年被称为"方法论年",它原本以更新文艺学美学观念为目的,却开启了我国文学研究方法论建设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以方法论的多层次性、方法的内涵与艺术本体对应等基本原理为代表的理论成果,深刻影响了后续建设的走向.第二阶段则为方法论与本体论各自分离性研究.第三阶段集中在方法论的主体意识、解读意识和文学批评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建设历程自然呈现了方法论的多层次属性.多层次性是1985年方法论热时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已形成了一般方法论、文艺学方法论和文艺内部的具体方法等多层次性的思想成果.其中的一般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的理性思维,它给予中间层和最底层方法以灵魂和思维规定.多层次性的另一涵义则为,对应"文学文本多层次结构"属性的方法多层次性及其组合.当下探寻和建设适应文学新样式和结构新方式等变化的批评方法论的任务已经提上了日程.正题—反题—合题是文学研究方法论建设的辩证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其辩证法作为精髓则贯穿螺旋型发展之始终.

    文学研究方法论方法论原理方法内涵与艺术本体多层次性

    高翔 藻耀 入感——《文心雕龙》和中古时期的动物审美

    闫月珍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心雕龙》将动物引入阐述,借由动物之动态行为、静态特征以及人对动物的经验这三种方式,对文学作出具象化、蕴含生命力的解释.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常用动物之高翔来形容文章的飞动之态,以动物的生命之气来类比文章内部的生动气韵;用动物纹理来讨论文学的起源、文章的辞采与风格、文质关系;用动物所呈现的季节之变来讨论文学创作的四时经验,动物的运动与鸣叫行为成为文学经验,由此形成物候入感的方式.《文心雕龙》的动物运用并非仅是修辞的方式,而是一种动物命名主义.动物成为文学经验不可或缺的经验,这打通了自然之动物与人文之文章之间的联系.《文心雕龙》呈现了中古时期的动物审美观念,动物的生物学属性与审美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刘勰对文学命题的命名过程中,我们可感受到一个生机勃勃的动物世界作为参照.在这个意义上,动物提供了不可替换的生态学视角.

    文心雕龙动物飞动文采入感

    诗学、阐释,抑或工具箱:叙事学的基本形态考辨

    尚必武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学、阐释、工具箱构成了当代叙事学的三种基本形态.具有诗学性质的叙事学是一种把叙事作为叙事的系统性研究,旨在发现叙事作品的结构与特征,建构普遍叙事语法,回答什么是叙事、叙事何以是叙事以及叙事如何被建构等问题;支持阐释的叙事学将读者、性别、历史等因素纳入考量范畴,以语境化的方式对具体叙事文本展开分析,旨在发现叙事形式背后的意义;作为工具箱的叙事学凭借其丰富的批评概念与术语成为一种有效介入文本阐释甚至其他相关领域的方法.三种形态的并存、融合与互补推动当代叙事学持续朝着良性化的方向发展.诗学形态使叙事学保持理论的生产性,实现对叙事文类总体结构的把握;阐释形态使叙事学有效结合叙事文本的生产语境和接受语境揭示作品的意义;工具箱形态赋予叙事学较强的实用性,在服务叙事文本阐释的同时,介入其他相关领域,拓展了学科的边界.

    叙事学基本形态诗学阐释工具箱

    论神话天文学在文学理论体系建构中的意义——基于诺思洛普·弗莱文学理论体系研究的整合性分析与思考

    代云红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诺思洛普·弗莱对文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对文学三个基本原理的研究:一是文学表现原理研究;二是文学想象力原理研究;三是文学循环运动原理研究.贯穿于弗莱文学理论体系研究的是一根语言学主线和两个问题域线索.一根语言学主线就是文学语言的四种模式:神话模式、意识形态模式、概念性模式、描述性模式.两个问题域线索就是文学的模仿问题和文学的反复性现象及程式化问题."双重传统"既深化了圣经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也拓展了文学批评系统的研究.在弗莱文学理论体系研究中,神话天文学是最具根源性的或发生学的认知原则,起着"灵魂"的作用,也是最重要的理论基石,奠定了弗莱文学理论体系研究的文学人类学要义与思想.

    文学表现原理文学想象力原理文学循环运动原理双重传统神话天文学文学人类学研究

    论布朗肖的轻逸与责任的纠缠:从"原初场景"与《我死亡的瞬间》出发

    苏林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灾异的书写》中的"原初场景"与《我死亡的瞬间》出发,可以观察到布朗肖思想中的轻逸与责任的纠缠:他既寻求着"轻逸"之自由,又呼唤着对责任予以承担.这直接使得其论域中的文学既是自由的,又同时以别样的方式履行"介入"职责.但同样是因为两者的张力,要求质询现实的责任仍然抽离于现实而成为了元—政治.这既关于布朗肖自己的思想转变,也关于布朗肖面对的历史状况.

    布朗肖死亡书写轻逸责任

    修辞学的阐释学论微

    谷鹏飞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修辞学的阐释学作为一种探讨文本理解中修辞行为如何影响文本意义的阐释学理论,在漫长的修辞学与阐释学传统中有其渊源.在后世的发展演变中,它以情境阐释、作品阐释、观念阐释为内容,一方面通过价值性描述来引导调校事实性描述,实现文学与艺术意义的扩充;另一方面,又通过风格化与图型化的修辞隐喻来提升表达与理解的能力,实现文学与艺术意义以及阐释者意义的实践性生产.修辞学的阐释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关乎意义的理解与事实的解释,更关乎意义的创造与生命的创造;不仅揭开艺术事实的表象,更指向艺术事实的意义及其达之于人的"化成"意义,使人在歆享意义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与世界的全新理解和创造.

    修辞学阐释学修辞学的阐释学意义理解意义创造

    "向生活学习":沙汀"三记"中的杂语性与自然性问题

    孙慈姗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汀创作于1941-1946年间的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聚焦于战时四川乡镇空间的社会样貌与生活历史,在观照对象与写作手法的不断调试中呈现出"生活"的多种面向,与作家1944年写作的短文《向生活学习》互为参照,可以勾勒出沙汀文学实践的一条重要线索.作为一个整体,"三记"中由人物对话及人物语言与叙事话语的关系构成的"杂语"可被视作小说的基本诗学要素,体现出文学对各种社会方言的加工组织过程以及对生活的对象化处理.而从历时性角度看,三部小说杂语形态的变化也意味着作家在时势体认下对文学观念与创作方法的调整.除去对社会生活的观照,自然空间及自然性因素的引入也为文本制造了更为丰富的意义取向,它们最终共同通向了作家在相应历史阶段对"生活"的理解和感知,并昭示了文学与生活互动的可能性.

    沙汀"三记"杂语叙事自然向生活学习

    制造读本与成为读者——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阅读试验

    李扬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诸多关于民众阅读的讨论与实践中,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的阅读试验别具一格,在充分考虑农民接受心理与习惯的基础上,反思"五四"时期平民文学的启蒙逻辑,建构了一套乡村阅读文化.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阅读试验是一种动态的文化生成过程.知识分子遵循科学实验的普遍原则,又根据身处的乡村阅读文化和社交场景,调试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方式以适应农民的情感模式和认知习惯.基层社会的常识、趣味与日常生活由此反作用于知识分子,重塑着他们关于现代科学和民族国家的观念与实践.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民文学平民教育阅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