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杨义

双月刊

0511-4683

010-65264557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文学评论/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文艺理论刊物。发表有关中国文学与中国文论、外国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我国文学理论学说和体系的建设。中国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主流权威学术刊物。1957年3月创刊。文章的学理功底和学术特色凝聚了众多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该杂志视角独特、论域宽宏,在中国文学评论界享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通向文心美学——关于中国文艺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王一川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在"两个结合"背景下探讨中国文艺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在学科身份上区分外来学科中国化和中国学科现代化两种情形,在学科辩证上注重中国自主而不自我封闭、传统而不复古、理论而不脱离实践、体系而不僵化,在学科路径上关注引创型、传创型、移创型、融创型等多条路径.当前需要在反思现代美感及美学制度基础上重新溯洄中国古典文心传统,建构以文心美学为核心的古今中西汇通的中国文艺理论学科体系.

    "两个结合"自主知识体系文心美学美的艺术

    现代佛教文学思想中的中国本位理念及其文化实践

    谭桂林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佛教本位"观是现代佛教文学家参与民族新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理念既是化成论科学思维的辨析成果,也是现代佛教文学家考察千百年来佛教影响的民间立场的体现.中国本位理念被现代佛教文学家用来评说泰戈尔访华的意义,也是他们因应世界文化变迁而力争成为"时代潮流之创造者领导者"的高远抱负与胸襟的思想基础.对中国本位佛教文化的高度自信,促使现代佛教文学家在南洋诸地弘传大乘佛法,其直接效果不仅促进了南洋华文传统基础的夯实,加强了南洋华人与中华文化传统之间的精神联系,而且也为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中国本位文化共同体现代佛教文学

    赓续传统 重振印象批评之风

    罗振亚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对张扬和激活传统文论具有指导意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中心范式,印象批评主观性突出,表达感悟方式灵活形象,是沟通文本和读者的重要桥梁;与西方印象批评遇合后印象批评发生了现代性转型,在灵魂探险中建构了"心学"批评,吸收社会批评等方法扩大适应范围,实现了批评话语的中国化;印象批评的式微与沉潜,使文学研究学术体、系统化一家独大,过度倚重文化,远离文学现场;但只要善于发现传统文论中的积极、合理因素,使印象批评与学术批评和谐共生,强化批评的感悟与心性,突出个性创造,仍然可以重振中国印象批评之风.

    传统文化印象批评现代

    考古学/谱系学: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话语秩序

    姚文放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柯的理论探讨最初是从文学批评开始的,他对"作者死亡"问题作出积极解读和正面回复,肯定"话语实践的创始者"代表作者的最高境界,他们不仅生产出作品,而且生产出相关的可能与规则.福柯主张权力的功能是积极的、宽容的、丰富的,它贯穿于事物,产生事物,引发乐趣,生成知识,引起话语.应该将权力视为渗透于整个社会肌体的生产性网络,这就在生产性的意义上拨正了权力与话语之间的关系.福柯认为历史学家往往是"采用考古学的方法去完成系谱学式的研究计划",其中考古学是工具,谱系学是目标;考古学是方法,谱系学是策略.因此考古学是谱系学的基础版,谱系学是考古学的加强版.福柯致力将批判引入启蒙的事业,一是借助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英雄主义传统的张扬,一是依循考古学/谱系学的话语秩序,从而满怀信心地瞻望现代性的可能性空间,推助其活泼泼的生长性、超越性和未来性,充分展示了文学批评的生产性、建构性和开拓性.

    生产性文学批评考古学谱系学话语秩序

    "抒'情'传统"还是"韵律传统"?——重探陈世骧"抒情传统"说兼谈"韵律传统"的可能

    李章斌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抒情传统"说在汉语语境中已经被理解为一个重在"抒情"的学术命题.然而,细读此说的提出者陈世骧的论述,我们发现"抒情"之说其实是"顾名思义"带来的误解,其"抒情传统"更多是指一种侧重节奏与音乐性、书写的自我相关性的"情志—韵律传统".陈世骧的"情志—韵律传统"说依然处于"半完成"状态,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乐诗"如何摆脱音乐的束缚转而从语言本身寻找韵律."韵律传统"意味着语言中极强的同一性与"韵律密度",也意味着它对语言之"动势"与时间性有敏锐的察觉和精妙的运用.它是一个涉及中国文学根本发展方向的命题.

    陈世骧"抒情传统"韵律乐诗时间性

    感情移出与气氛象征——徐复观诗学研究的概念史考辨

    彭英龙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复观的中国文学研究的意义尚未得到充分发掘.徐复观借助日本学者对西方理论的译介和再阐释,探讨了中国古典文论、诗学中的不少问题,其中的关键概念包括"感情移出""气氛象征"等."感情移出"的初始提出者为大西克礼,其要旨乃是对移情美学的批判性反思,冈崎义惠作了进一步的提炼,徐复观则以之疏释中国古典文论,而自出新意;"气氛象征"出自弗尔克尔特的美学理论,徐复观从园赖三的著作中吸收了这一概念,而用于诗学阐发,其思路与将其译为"情调象征"的冈崎义惠若合符节.概念史的考察,可以深化对徐复观相关学说的理解,也能为比较诗学的东方视角等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徐复观感情移出气氛象征理论史比较诗学

    康德美学的修辞象征主义——"美作为德性的象征"的语言学阐释

    张山川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作为德性的象征"作为衔接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自然与自由、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关键命题,其超越合法性一直引发争议.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康德借助质性类比对"美作为德性的象征"命题的推论并非超越的象征主义建构,而是理性理念与审美理念"交错配列"的修辞象征主义建构.修辞的象征主义将康德的象征学命题内在地置换为修辞学命题,从而"以言行事"地完成了先验哲学的象征任务.语言学的重构不仅揭示出康德美学内核暗含的修辞—辩证法雏形,更还原出康德美学的双面象征结构,使之真正成为德国古典美学"象征转向"的理论源头.

    康德象征主义语言学修辞学审美理念理性理念

    贡布里希的视觉言语行为理论

    刘昌奇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普遍忽视了贡布里希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借鉴,这妨碍了对其视觉图式论的确切含义、理论谱系与学术价值的系统认识.图式不仅是一种视觉心理结构,而且是一种公式化的视觉语言,一种运用视觉语言展开的视觉言语行为,以及艺术家、观者和再现对象在视觉言语中形成的视觉话语场与社会心理场.在视觉言语行为中,图像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对描绘对象、艺术家、观者分别施行再现、表现、唤起功能的行为主体.贡布里希的视觉言语行为理论,对艺术与文学的行为理论建构,对跨媒介、跨学科的艺术理论研究,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贡布里希视觉言语行为理论视觉心理学语图关系

    "历史的车轮"及其他——论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历史观念的转变

    付丹宁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的车轮"这一熟语真正得到广泛运用是在大革命之后,在此用法背后,是30年代全新的历史观念.这一观念将历史想象为连续的、而非断裂的,以此为基础的新文学也被想象为首先是承继的、而非诉诸"打倒"的.这一新历史观念极为不同于文学革命时期,而为30年代包括左翼在内的不同文学流派所共享,并一直持续到抗战时期或更晚近.追溯此观念的发生,有助于重新打开那些今日历史想象中被视为不证自明的部分.

    "历史的车轮"历史观念30年代新文学

    "海伦"何以成"曲"——论吴宓《海伦曲》的形式体制

    曹前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伦曲》被学界视为吴宓的代表诗作和"以新材料入旧格律"的典范之作,但"旧格律"背后的体制问题始终未能辨明.一方面,吴宓终生喜读且自主追摹吴梅村之诗,至老不倦,故《海伦曲》在制题方式和题材选择上均沿袭了"梅村体"诗,在清末民初"梅村体"诗的创作热潮中进一步巩固了曲题长篇叙事诗中的女性书写主题.另一方面,吴宓之作又具体借鉴了西诗及汉译西诗的诗歌体制,将"梅村体"诗原有的七言更为五言,表现出吴宓在旧体诗创作过程中对中西文体互鉴的苦心孤诣,最终指向"旧格律"之变.同时,《海伦曲》的序与注作为旧诗体式要素,标识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海伦叙事的文本系统和知识来源,对它的遵循和改写反映出吴宓的个体情志,序与注在内容和结构上成为打开《海伦曲》的一把钥匙.

    吴宓《海伦曲》"梅村体"汉译西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