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语教学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

王克非

双月刊

1000-0429

bwyys@bfsu.edu.cn

010-88816466

100089

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

外语教学与研究/Journ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编辑。大学外语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介绍;论文、札记、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读者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人员、外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研究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英语同位语从句结构的递归模式

    丁彧藻万正辉王丽萍
    483-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复杂英语同位语从句结构的构建方式以及这些方式的异同。通过对学术英语著作《语法化》(Hopper & Traugott 2001)一书的统计和分析,本文发现复杂的英语同位语从句结构是通过边际成分递归和核心成分递归两种方式生成的,两者的重写规则不同。边际成分递归的多次运用即多层递归可生成多层递归结构。核心成分递归的生成能力比多层递归的生成能力更强,但是两者也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即具有右向迭代性质,从而使递归运算更加容易。

    英语同位语从句边际成分递归核心成分递归

    局部语法路径下的短语项拓展研究——以《美国国情咨文》中the X is that/to为例

    刘运锋
    496-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语项概念自提出以来一直是语料库短语学和话语分析的关注对象,但短语项描写内容鲜有涉及局部语法,未能深入探讨词语与语法共选的局部受限特性。本研究采用局部语法路径,以主题文本中的短语项the X is that和the Xis to框架为例,对比分析局部语法型式,总结词语与语法的共选特征,并概括局部文本功能。结果表明:1)短语项框架具有语法限制的主导作用,但填充成分的实现形式灵活,语义种类多样,框架在实施语法限制的同时又表现出词语、句法和语义能产性;2)填充词语倾向于形成数量有限的语义集,框架对填充词语的选择在形式和语义上呈现层级优先次序,且框架两侧成分对填充词语具有非均衡的搭配拉力;3)短语项成分发生变异,短语项的局部语法型式在词语、语法、语义、语用等要素的共选联动下,表现出动态的意义移变趋势,并发挥具有区别性的局部文本功能。研究结果从微观层面拓展了短语项描写内容,深化了文本意义探索主题,对于推动语料库短语学与话语分析的文本主题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短语项搭配框架意义单位局部语法路径词语语法理论

    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汉语强弱动结式的比较研究

    杨大然施燕铃
    507-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Washio(1997)提出的结果结构二分法为背景,深入探讨汉语强弱动结式的区分及生成机制问题。本文通过三个鉴别手段从句法表现的差异上对两类动结式进行区分,从句法-语义的接口角度证明了汉语动结式确实存在强弱之分。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分布式形态学框架探讨两类动结式的句法生成机制,将强弱动结式的不同句法表现归结为带有缺略句法特征的词根在定类组合方式上的差异:强动结式的词根是先定类后组合,而弱动结式的词根是先组合后定类,两类词根在句法推导中分别呈现出的"分离态"和"黏合态"既反映了两者的语义蕴含关系,也直接决定了两类动结式在句法表现上的一系列差异。

    强动结式弱动结式分布式形态学融合并入

    融媒框架下多模态词典及其释义的理论模式研究

    章宜华
    519-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和融媒体对外语学习和词典使用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语言教学的方法和词典释义的表征元素、表征内容和组织方式。本文以服务二语习得和多元识读教学为目的,首先针对融媒辞书存在的问题,阐明融媒辞书构成机制中的三种关系,即融媒体与词典学的关系、多模态与多媒体的关系、融媒体与多模态的关系,以及模态融合中的五个层次,即实体感知层、认知感官层、心理认知层、逻辑媒介层和物理媒介层;然后在阐释多模态释义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多模态文本的设计构想,包括多模态文本的用户需求、设计方法和构成结构;最后重点阐述多模态词典释义的理论模式,包括多模态文本的功能、多模态元素的设置、多模态释义的模式,以及基于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多模态文本编制等。

    融媒词典多元识读多模态话语分析大语言模型多模态词典释义

    世界主要语系的语言内部差异——基于ASJP距离计算的考察

    冉启斌王乙婷
    532-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ASJP数据库收录的语档为研究材料,基于语言相似性自动判断方法,对世界上20个主要语系内部的语言距离和相似度进行计算,以此考察不同语系的语言内部差异。结果表明:20个语系中内部差异最大的是泛新几内亚语系,差异最小的是玛雅语系。数据分布概率显示,内部差异大的语系的语言相似度数据分布集中,均值附近的语言数量最多,呈对称"橄榄型"分布;内部差异适中的语系的语言相似度数据分布相对集中,但是存在部分相似度较高的语言或方言,相似度数据呈非对称"橄榄型"分布;内部差异较小的语系的语言相似度数据呈两级或多级的"松散型"分布。本文对部分具有争议的语系内部差异进行了分析,认为高相似度的语言群体会对语系内相似度样态产生较大影响,同时,相似度分析还可以检验某些语言群体与语系中其他语言的疏离程度。

    主要语系ASJP模式距离计算语言相似度语言内部差异

    跨语言视角下视觉动词的行为特征研究

    戴颖吴义诚
    54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着两类视觉动词:强调动作的"看"类"受控视觉活动动词"和侧重结果的"见"类"非受控视觉体验动词"。国内学界对汉语视觉动词的认识存在分歧,有研究认为"看"与"见"异义,另有研究认为二者几乎完全同义。为探究这一分歧产生的原因,本文在跨语言视角下,对汉语视觉动词进行了基于语料库的行为特征分析。研究发现:1)与多数语言一样,汉语视觉动词同时具有活动义与体验义,此外还能够表达认知义;2)与一些印欧语言不同,汉语视觉活动动词的占比更高、用法更多,在层级聚类中处于核心位置;3)从跨语言视角看,汉语具有侧重视觉活动义的类型特征,对此认知不足是相关研究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

    视觉动词语义结构行为特征分析法

    中国英语二语学习者词汇识别中的形音依赖

    于秒马雪梅戴若林
    55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词汇识别的形音依赖问题一直是二语词汇识别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但以往研究多考察拼音文字母语者,而对表意文字母语者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两个实验探究母语为汉语的英语二语学习者在词汇识别中的形音依赖。实验一考察学习者在词汇识别过程中的形音依赖情况。结果发现,正字法相似的词比不相似的词正确率更低,但语音相似性不影响词汇识别。实验二考察二语水平对词汇识别形音依赖的影响。结果发现,与高水平受试相比,低水平受试识别正字法相似词的正确率更低,而语音相似性不影响不同水平受试的词汇识别。上述结果表明,学习者在词汇识别中更依赖正字法信息,且这种依赖模式受到二语水平的调节。本研究支持并丰富了正字法深度假说,对词汇教学亦有重要启示。

    英语二语学习者词汇识别正字法深度形音依赖

    二语语境下母语语音信息的预激活——基于眼动视觉情境范式的研究

    徐晓东朱宏丽
    569-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音信息的预激活对于高效的语言沟通至关重要,在使用外语交流的环境中更是如此。然而,迄今为止,关于语音信息是否可以被预先激活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一些研究在母语环境中发现了语音的预激活效应,但在外语环境中,目前尚未发现语音预激活的证据。本研究采用高生态效度的眼动视觉情境范式,研究外语(英语)环境中母语语音是否会被预先激活。研究结果显示,在英语目标词出现前500毫秒左右,中国外语学习者已经开始注视与目标词汉语名字存在音段重叠的图片,而且这种注视偏向在高水平外语学习者中尤为明显。这一发现表明,在纯外语环境中,非母语者不仅可以激活与特定外语词汇对应的母语单词的语音信息,还可以提前预测到相应的母语语音信息。本研究不仅首次证实了外语环境中语音的可预测性,还进一步拓展了双语词汇加工的非选择性理论假设。

    语音预测预激活眼动视觉情境范式

    汉英孤独症儿童心理状态词产出的语料库对比研究

    蒋宇涵王婷
    581-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对心理状态词的使用常被视为反映其对心理状态的基本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有效指标。本研究选取儿童语料库CHILDES中汉语和英语孤独症儿童的自然语料,采用文本处理软件CLAN提取其中的汉英心理状态词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汉英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状态词的产出模式整体相似,欲望和感知状态词占比均远高于认知状态词。然而,二者心理状态词的产出在受父母语言输入影响的程度上存在差异,汉语孤独症儿童心理状态词的产出受其父母语言输入的影响更大,尤其是难度较高的情感和认知状态词,英语孤独症儿童心理状态词的产出则受其父母语言输入的影响较小。尽管存在交流和回应障碍,但孤独症儿童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父母的语言输入,因此语言输入可能是其心理状态词产出的重要影响因素,且集体主义文化背景可以促进其利用语言输入。

    孤独症儿童跨语言对比心理状态词产出语料库

    中国日语学习者在母语词汇识别过程中的二语激活

    杨思琴江铭虎
    594-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结合行为实验方法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深入探究词汇识别过程中母语到二语方向的激活情况。两组中国日语学习者参与实验,分别完成词汇书写形式判断任务和语义相关性判断任务。统计结果显示,两组受试在面对启动词为汉日同形异义词时,均产生了显著的脑电效应。值得注意的是,汉日同形异义词的二语语义仅在语义相关性判断任务中得到了激活。这一发现凸显了跨语言激活的任务依赖性。通过对比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激活结果,本研究不仅解释了语言选择性与非选择性之间的争议,也证实了不同语言词汇间的相互激活现象,对揭示双语活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词汇二语跨语言激活同形异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