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理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理论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

谭帆 方克强

双月刊

0257-0254

021-62232881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文艺理论研究/Journal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从事文艺理论教学、研究、评论和编辑出版的同志提供学术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格调说"的调适演绎——以赵宦光著述为中心

    王雷超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调说"是明代诗学的理论内核之一,它的形成、发展贯穿了明代诗学进程的始终.晚明苏州文人赵宦光在其著述中,主张以声调释格调,开辟出一条恢复诗歌音乐美的"格调说"阐释路径.他将"格调说"运用到书法品评当中,采取以诗喻书的方法,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书学"格调说"的内涵.通过援书法拟格成调之思反哺复古诗学,赵宦光重新平衡了"格调说"内部的意义结构,使得日趋临摹泥古的"格调说"在晚明重新焕发出生机.赵宦光融通诗学与书学的新"格调说",既与他兼具诗学批评家、音韵学家、书法家等多重身份密不可分,又根基于晚明至清代文艺思潮由复古走向通变的迁转,从而使其对"格调说"的调适演绎独树一帜.

    格调说调适演绎赵宦光复古通变

    "主体性"和现实主义理论再探——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论"的文化政治

    王晓平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风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以"主观战斗精神"指导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目前学界主流的观点认为,这是为了追求高度的艺术真实.但若从文化政治的角度重新检视这一重要讨论,我们将发现这一文学主张包含了一个文化政治议程.胡风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市民阶级代表中国的先进文化,应该由其领导时代的前进方向;"革命的市民阶级"所开创的"五四"新文学的"革命传统"应该成为"民族形式"的主要内容.讨论反映了左翼内部不同派别文化主张的显著差异,也显示了当时的文化场域里的各方的竞争关系.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现实主义新民主主义文化政治

    情与中国性:沈从文对《野叟曝言》苗地建构的承续与改写

    苏文健陈泽锟
    11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南苗地的情爱故事是贯穿沈从文小说的重要主题,其笔下故事的发生地"湘西"也因此世界闻名.沈从文对苗地湘西的文学建构如何受到前现代文学文本的影响,却是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沈从文小说的苗地建构,与《野叟曝言》中言说苗地的话语书写之间有着重要的承续关系:一是共享明清时期的"苗地知识系统",二是均围绕"情"和"中国性"的话语从本地人的视角对苗地展开文学空间的审美建构.具体言之,以《边城》为例,在半殖民地中国的新情势下,沈从文经由书写苗地之"情",重新定义了"何为中国",从而将传统文学遗产创造性地转化为对帝国主义的批判和对另类现代性的呼吁.

    中国性《野叟曝言》沈从文苗地建构

    新时期文学版本研究的问题、资源与路径

    罗先海
    126-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生产场域中,作家或编辑出于多种因素影响会对文本作出主动或被动修改,导致作品版本变迁和文本变异,版本问题已经成为显在学术现象.理论资源上,新时期文学版本汇校是一种融汇传统校勘和西方现代校勘所长,兼备"汇异式校勘"与"会意式整理"的版本汇校新方式,能丰富当前文学文本研究的问题和方法论意识,但目前新时期文学版本汇校及文本演变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新时期文学版本从目录、校勘到阐释的研究路径,既涵盖版本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又深入到文本内容的阐释和分析,深度融合"版本"与"内容"、"外部"与"内部"研究,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从何以可能、何以可鉴到何以可为,呈现了新时期文学版本研究的必要与可能.

    新时期文学版本问题汇校阐释

    新时期反思文学反映论的三种学理路径

    赖锐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对文学反映论的反思,始终伴随对"唯认识论"思维的清理:以认识论统摄文学,容易掩抑文学应有的审美、价值和人性维度,使之沦为摹写现实的工具.20世纪80年代初,学界针对文学反映论及其背后的认识论问题,主要采用了三种反思方法,取得了不同的理论效果:一是"原理廓清",主要围绕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人的反映论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原理进行正本清源,促成机械反映论向能动反映论的平稳过渡;二是"嫁接修复",力主在追求确定性的知识映现机制中,植入彰显主观性的审美维度,实现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等本土话语的辩证创新;三是"颠倒挪移",声张文学应与追求客观性、确定性的认识论彻底决裂,而完全倒向主体性、价值性一维,以完成客体性文论向主体性文论的激情跃进.整理反思文学反映论的诸种路径,有益于从文论知识生产的学理层次,对本土文论的创新机制提供建设性意见.

    新时期学理文学反映论审美反映论文学主体论

    戏剧是叙述吗?——故事演示类被排除在叙述之外的历史与深层逻辑考察

    伏飞雄陈亚玲
    147-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方主流叙述观念中,包括戏剧在内的故事演示类历来被排除在叙述范畴之外.简析其历史与原因会发现,西方理论家多把叙述者或叙述者的言语、文字表现性作为叙述判断的基本标准.这个标准背后的逻辑,实为其叙述观念在媒介视野上的严重局限:语言,尤其文字中心主义.文字中心主义可追溯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戏剧(模仿)与叙述的区分.选择文字文本讨论这种区分,有其问题讨论手段的必要,但这种区分本身与他们所处时代的故事观念矛盾:故事表达并无媒介限制,故事与叙述近乎同义.其实,无论小说还是戏剧,都属于以符号传达叙述信息的故事.人类的早期故事形态,多以口述、仪式表演等形式展开.进一步分析还会发现,叙述局限于言语或文字视野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层的逻辑,即艺术与生活的简单二元,这种二元观念又与"模仿说"合谋.

    叙述判断语言及文字中心主义故事艺术与生活二元

    可能世界理论视域下的跨界叙事

    邱蓓
    15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界是一种特殊的叙事现象,是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景等从一个叙事空间迁移到另一个叙事空间.借助可能世界理论中的"跨界同一性"(transworld identity)和"客观对应物"(counterpart)这两个核心概念,可以把跨界叙事划分为纵向跨界叙事和横向跨界叙事两大类型,其中纵向跨界又可以分为下降跨界叙事和上升跨界叙事,而横向跨界叙事则可以细分为同文本横向跨界叙事和跨文本横向跨界叙事.利用可能世界理论的方法对跨界叙事问题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可以从新的视角审视元小说、平行世界、衍生、戏仿、挪用等后现代文学现象,探讨跨界叙事产生的效果.

    纵向跨界叙事横向跨界叙事可能世界理论跨界叙事同一体客观对应物

    后格雷马斯时代巴黎学派符号学研究的三条路径

    李双
    165-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是符号学研究的滥觞之地,是欧洲符号学研究和发展的中心,其中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巴黎符号学派更是引领了 20世纪下半叶文艺理论的风潮.该学派早期研究以叙述符号学为核心,突出纷繁的文本形式下的形象建构、逻辑语义和叙述语法.格雷马斯逝去之后,巴黎符号学派的研究并没有停止,在借鉴话语分析、认知科学和现象学的成果之上,发展出了三条独特的研究路径,即激情符号学、主体符号学和张力符号学研究.它们之间虽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由于都是承继格雷马斯符号学的衣钵,并以语言学为基础,又充分借鉴现象学等其他学科知识,最终展现出高度的互补性和融合性,成为研究情感、身体和张力的重要理论方法.

    后格雷马斯时代激情符号学主体符号学张力符号学巴黎学派

    文学文本的系统发生分析:历史、现状和反思

    程弋洋袁陈杰
    174-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发生分析是进化研究中的重要计算方法,被广泛用于确立物种谱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方法先被引入语言和文化谱系研究,继而被引入民间文学研究.在民间故事的系统发生分析中,文本的母题序列被视作遗传信息.对这些序列进行系统发生分析,最终可得到民间故事谱系,进而揭示故事所对应民族在历史上存在的联系.本文在考察文学文本系统发生分析的原理、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发现:首先,国内民间文学母题研究虽卓有大成,但仍停留在分类阶段,母题数据未被充分利用,而引入系统发生分析为国内民间文学母题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其次,确定同源母题是近十年来母题研究的重点,但当前对同源母题的确定仍偏主观,而系统发生分析中的同源性算法可为同源母题确定提供更科学的依据;第三,系统发生分析目前主要用于民间文学研究,但鉴于母题分析同样适用于其他文学文本,本文主张系统发生分析可向更广泛的文本拓展,揭示其内在演变规律及其投射的思想文化变迁.

    系统发生叙事母题同源性垂直传承横向传播

    消失的声音语法:阿甘本的声音政治批评

    郭健
    188-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音理论建构尚处草创阶段,须挖掘现有思想资源以应时需.而阿甘本的声音思想可为声音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域.作为联结阿甘本前期语言哲学和后期政治哲学的纽带,听觉维度也为我们重返阿甘本提供了新的路标.阿甘本的问题意识在于,德里达虽然解构了声音的在场幻觉,却遗留了一个更隐秘的先验幻象——大音.大音作为声音以及形而上学的语法,以转换机制的形式解决了哲学内部的二元对立.但是,为了完成这种统一,大音所隐含的"划分-连接"功能,就必须在动物语音与人类语言之间设置一个不公平的门槛.这道门槛缺乏合法性依据,却成为制造赤裸语音的绝对标准.在这个人类学装置的控制下,人类声音被微观政治无限征用、改造和塑形,而潜在性地沦为治理的对象.为了中止大音在主体间性的作用,阿甘本从门槛同时作为区分的消解的角度,提出了救赎策略.因而,阿甘本的声音政治批评,旨在揭示隐藏在主体听觉经验背后的声音语法,进而对其进行批判和消解.

    阿甘本声音语法转换机制门槛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