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理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理论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

谭帆 方克强

双月刊

0257-0254

021-62232881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文艺理论研究/Journal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从事文艺理论教学、研究、评论和编辑出版的同志提供学术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布迪厄"惯习"概念的历史生成与革命性转换——农村社会学的视角

    张宗帅
    198-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于齐美尔、本雅明、阿多诺等人通过对现代城市社会、工业文明的变化的关注来建立各自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布迪厄在分析社会文化现象和文艺作品时所运用的概念和理论,是通过对农村社会的变化的密切关注而建立起来的."惯习"是布迪厄分析文学场和艺术场中的行动特征的最重要的概念,用来解释现代主义文艺潮流中的福楼拜、波德莱尔、马奈等艺术革命的发动者,他们所具备的革命性行动是如何发生的.从历史和生成的角度看,"惯习"概念是布迪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阿尔及利亚进行的有关农民进入城镇定居的文化适应过程,以及在法国贝亚恩进行的有关农村受到城镇化冲击出现大量男性单身现象等有关社会转型的农村社会学研究中最早提出的.在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社会研究中用来解释"惯习"概念的"倾向系统"这一词汇,在布迪厄1999-2000年在法兰西学院进行的关于画家马奈的讲座中反复出现和重新运用,以此来强调行动者的积极主动性及其对于场的变革性因素.

    惯习倾向系统时间性农村社会学

    从精神习性到符号形式的社会学——论布迪厄对潘诺夫斯基的法文译介和解读

    孙琳
    206-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具有丰富的社会学基础.社会学家布迪厄受潘诺夫斯基的影响,他借鉴潘诺夫斯基的"精神习性"提出社会学领域的"习性"概念,同时借助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赋予这一概念新的内涵."习性"的提出标志着布迪厄与结构主义决裂,也使这一概念比"精神习性"具有能动的解释力.在卡西尔符号学思想的影响下,潘诺夫斯基写作了《作为符号形式的透视》,布迪厄也借鉴了该书的思想.同时,布迪厄回顾了符号学史,并建构了以习性、场域和资本形式为主要元素的"符号形式的社会学".他敏锐地发现了潘诺夫斯基理论中的语言学、符号学和社会学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进.但布迪厄对潘诺夫斯基理论的解读既有批判性接受也有误读.

    布迪厄潘诺夫斯基习性符号形式场域

    从"根本恶"到无法言说的"恶"——二战后法国情境下的概念考古

    庄懿
    215-223,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恶是现代以来德国哲学传统的关键概念.康德提出的"根本恶"为人性奠定了抽象普遍的基调,涉及先验哲学框架内人性的可能性与限度,恶的神学意涵被淡化.20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对西方文明的摧毁,集中营等极端事件引发了对人性的重新思考.法国哲学以自由与介入的独特思想特质,回应并发展了德国哲学传统中恶的概念,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赋予了恶的概念无法言说、无法理解的特质.恶的概念在法国自身的历史语境与地理空间中,在与德国哲学的互动中,不断流变甚至被彻底打破.恶的历史语义在理论与实践中发生了根本改变,却在美学领域与具体的文艺实践中以悖论方式得以重新言说和表述.因此法国语境下恶的概念的特质,还在于其中蕴含的救赎的可能性.

    概念史自我他者文学二战后

    话语的触感:后人类纪文艺理论的可能性——第二届"西方前沿文论阐释与批判"高级研修班综述

    贾玮
    224-226页

    《文艺理论研究》投稿指南

    封2,封3页